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他者”的尊严(3)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4-17 20:07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李文钰
分享到: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解释勘探队的冷漠呢?

  首先,“我们”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所以要对付“他们”。这种敌对的情绪常常让人狂热,即使是知识分子也常常难以在这种魔力之下保持自己的风范。我们似乎总是能够在互相争斗和敌对中获得快感,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好斗、嗜血的一面就以基因的形式固定在了我们身上,并且一代代地传递下来。文明的社会没有那么多的血腥和争斗,然而人类的原始欲望总要找到一个可以宣泄的出口。于是“竞争”成了经久不衰的话题和人类乐此不疲的游艺。在这样的人性面前,“天下大同”的理想沦为了一场热病。

  面对九财叔们在心灵和肉体上遭受的痛苦,勘探队们置若罔闻、缺乏同情心。无论如何不肯还给九财叔二十块的祝队长,貌似是把九财叔一步一步逼上绝路的作恶者。然而真正使九财叔万劫不复的不是祝队长,而是一个文化群体对于另一个文化群体的冷漠和无视。作恶者并没有害人的意图,只是对受害者缺乏同情心,对因为自己冷漠而对他人造成的伤害没有自觉。“我们”是主体一方,只是一列多数人的站队,当大多数人持有相同的冷漠态度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自己的行为得到了默认,而不去思考这些行为和态度是否合理。冷漠是一种“平庸的恶”。阿伦特在《艾克曼在耶路撒冷》这一报告中指出,“平庸的恶”的特征是既不思考人,也不思考社会。因为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可能怀有相同的冷漠去做相同的事,所以这种冷漠是一种平庸形式的恶。勘探队员们对他人的痛苦失去了恻隐之心,没有生出过帮助“他们”的念头。作为社会的、主流文化的象征,他们放弃了自身的德行。与此同时,我们还能看到他们道德责任感的缺失,他们在无所约束之下,对自己造成的对他人的身心损害默然视之,逍遥于他人的痛苦之外。长此以往,社会的道德秩序必然会受到损害和挑战。

  三、游移者——“你们”

  “我们”是散发着魔力的两个字,使人心甘情愿地跟着它走,由着自己被吞噬。“你们”想要尽力变成“我们”,于是就要通过抨击、伤害“他们”来靠近“我们”,比如老麻。他得到了勘探队少许的信任和照顾,与“他们”相比,多多少少地享有了些特权。为了保住这些既得利益,也为了更进一步得到“我们”的认同,老麻也开始处处挤兑“我”和九财叔。正是因为他将“喊魂”事件透露给勘探队,才使得九财叔受到了彻底的排挤和冷遇,也使“我”失去了原本在女队员小杜那里的好感,先前“我”的“心理优势”由此归为幻影,以至于最终加入了九财叔复仇的阵营。“你们”于是也成了“他们”的对立,在最后“九财叔们”的屠杀中,老麻也难逃厄运。

  从某种程度上说,老麻也是被“我们”“边缘化”的对象。作为乡村文化的载体,老麻不得不接受自己这样的文化身份,接受自己这种文化身份在主流社会文化中的地位。老麻意识到了“你们”这种身份与“我们”的对立,他以自卑心理为前提,用其尊严的最大让步作为牺牲,期待摆脱屈辱的地位,在主流的镜像中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在“我们”和“他们”的夹缝中获得一种平和的生活。从老麻的欲求来看,他的希望无疑是合乎人性的。然而他把自己的尊严、特权和心理上的优越感构建于对九财叔们的嘲讽、屈辱和挤兑之上,这种行为却又是反人性的。同时,老麻这样的做法也是对自己文化身份和乡土文化的一种背离。

  在老麻心中,与勘探队的关系亲密与否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老麻的无意识迷乱是希望在勘探队带来的新世界里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但是乡土文化和都市文化,这两股文化力量的相互较量、相互挟持,使得老麻的命运最终指向了死亡。这也表明了“你们”这一群体在现代文化中的悲剧性处境。

  小说讨论了“他们”的希望如何一步一步落空,如何被逼迫着,一步一步与“真善美”背道而驰,如何沦落成一只真真正正的困兽。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生存背景的悬殊差异构成了两个社会阶层、“我们”和“他们”两个群体之间的激烈矛盾,这导致了“他者”的心理失衡和人格畸变。“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掐灭了他们本来就很卑微的希望。“他们”是这个时代的弱者,是边缘群体。“他们”不握有话语权,无法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这场血案是“他们”在长期的压抑之下发出的一声低吼,是一场无可奈何、被逼无奈之后的复仇。

  “你们”、“我们”、“他们”,都是都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相互博弈之下的牺牲品,文化冲突起源于一种文化对另一种的压制。“他们”惩罚了“你们”和“我们”,“我们”最终通过宣布对九财叔和“我”的死刑又反过来惩罚了“他们”。在这场殊死之战中,没有一个人是最后的赢家。不同文化身份的人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都处于了一个悲剧化的境地。

  虽然“我”是本场屠杀的主谋之一,但“我”和小杜之间的友谊是本篇小说的唯一亮色。小杜欣赏“我”嘹亮高亢极富古韵的民歌,“我”爱小杜的渊博的知识。在“我”的身上能够看到人格的分裂和人性的回归。这启示了我们应当正视地域文化之间的冲突,而不是用简单粗暴的手段以暴制暴。否则还会有下一个祝队长、下一个九财叔。我们应当为乡土文化在当今的主流话语中安排一个合适的位置,不再让城市里的“他者们”无家可归。

  参考文献

  [1] 徐继东.试论废名早期小说创作中的城乡世界[J].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3(2).

  [2] 杨绍梁,刘霞敏.创伤的记忆:“他者”的病态身份构建——浅析莫里森新作《慈悲》[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2(6).

  [3] 列维纳斯.越向自由与伦理的美学[J].北方论丛,2013(1).

  [4] 现代性困境与后现代道德重构[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5).

  [5] 陈应松.马嘶岭血案[J].人民文学,2004(3).

  [6] 孙向晨.萨特、莱维纳及他者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2006(1).

  [7] 张剑.西方文论关键词 他者[J].外国文学,2011(1).

  [8] 吴玉军.“他者”之镜中的“自我”——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近代民族认同[J].山东社会科学,2006(5).

  [9] 刘文.拉康的镜像理论与自我的建构[J].学术交流,2006(7).

  [10] 顾红亮.责任与他者——列维纳斯的责任观[J].社会科学研究,2006(1).

  [11] 张国清.他者的权利问题——知识—权利论的哲学批判[J].南京社会科学,2001(10).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