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混杂理论视角看《野草在歌唱》(2)
在小说《野草在歌唱》中,莱辛真实地记录了这种模拟和模仿反映出的混杂和矛盾的殖民地生存状态。“可不是吗,有些土著黑人的房子也抵得上这个样子。”(3)在殖民地,这些黑人在语言、行为上是尽量地模仿白人的做法的。“第二次找到的佣人是个完全不同类型的人。他服侍白种女人已经好多年……他学会了脸上毫无表情,让人看不出喜怒哀乐,答起话来也是声音平稳,不卑不亢。”(68)赵稀方指出:“体现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关系的一种重要状态是模拟。模拟指的是当地人对于殖民者的一种模仿,但这种模仿却并不完全一致,而且内含着嘲弄和变形,殖民话语于此变得面目不清。模拟表面上看起来是对于殖民话语的尊重,但在实践上却戏弄了殖民者的自恋和权威。”
因而“从严格的意义上说,模拟产生的效果是伪装”。它不是要认同殖民话语,而是要与殖民话语相对立。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模拟和杂交一样,其目的都是在于威胁了殖民主体的稳定性。
在小说《野草在歌唱》中,玛丽对黑奴摩西的暧昧情感,可以用古罗马作家贺拉斯曾经说过的那样来阐释:被俘的希腊俘获了她粗暴的征服者。古希腊文明曾令她的征服者——罗马叹服,并使其努力地向希腊学习,以使其自身文化达到与希腊同等的文明程度。在殖民主义者看来,所有的被殖民者,都是人类文明中落后的“他者”,是愚昧与落后的化身,代表着野蛮、残暴甚至是血腥!随着殖民地社会的不断深入,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不断互相影响,在各个殖民社会里,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某种新的被巴巴称为“过渡空间”的地方,这种过渡空间是种模糊的、充满冲突的地带。玛丽对摩西的排斥和渴望在其内心剧烈地冲突,一方面是她接受了摩西的善意,另一方面又因为自己是白人应该无比的优越而无比苦闷。这正是所有有良知的殖民者的悲剧的根源。
四、混杂的悲剧
通过对《野草在歌唱》深度解读,我们便可以进一步、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种族歧视社会里存在于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精神世界里混杂所带来的强大力量。 这种他者与自我相混杂的力量的存在使得当时的人们不得不重新面对南非殖民社会一个个复杂的社会关系:白人与黑人的种族关系,白人与白人的关系以及黑人与黑人的关系。 在殖民社会里,在殖民意识形态的影响下,白皮肤与黑皮肤的天然差异,被别有用意地扭曲;生活在此种混杂的社会里,无论是黑人还是白人他们从小就开始接受种种有关种族歧视的教育,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已经将种族歧视作为一种常态;黑的皮肤就是肮脏、落后、愚昧、懒惰与邪恶的化身,正如托尼·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里指出的那样,甚至连黑人自身有时也不得不悲哀地怨恨自己为什么是黑人。莱辛在《野草在歌唱》中,就是想通过玛丽的个人悲剧来告诉人们,要消除充满敌意的殖民社会结构,消解白人殖民团体所遗传和授予并强化给人们的种族意识和走向并建立新的过渡空间。
小说中的玛丽,一方面受过很好的正规教育和民主思想的影响;然而,另一方面,殖民社会二元对立思想决定了民主思想对于她是矛盾的;比如说:“玛丽对这种不把黑人当人看待的态度很是气恼,她心里起了一阵愤恨的感觉,想到,他把他看成一个什么呢?”(55)这是玛丽第一次听到迪克骂黑人雇工为 “老畜生”的时候,她真实自我的声音;可是,“她的母亲从小就禁止她跟佣人讲话”(56),这种扎根在玛丽脑海的种族观念又使她对黑人的态度充满了矛盾。所以,“她本来一直讨厌这种工作,可现在奇怪的是,这种讨厌的心情一点也没有了。一想到自己竟会干上这种陌生的差事,竟会违背自己的意志来管理农场,她反倒兴奋起来”(115)。甚至,当她在旷野里监督黑奴干活的时候,“她便有了一种威风凛凛的感觉”(115),我们还在小说中读到,玛丽第一次将摩西的脸抽打得出血的时候,一开始时作为有良知的人类而言,她是有些不安的,但作为生活在混在社会里的白人她又不免有些征服者的得意。这些混杂的情绪和身份的不断错乱,使得玛丽一步步被痛苦的矛盾所吞没,也使得玛丽的悲剧命运进一步加剧。
东方主义理论的重点在于指出了被殖民者是被代言的或根本是无言的,殖民地人民是没有言说的话语权的,在殖民话语中,所有的被殖民者都是被殖民力量强行置之于看不见的“盲点”之中的。他们悲剧是已经接受和内化了自己的“他者”的地位。在小说中,迪克的老黑奴萨母森“是个面貌和善、很有礼貌的老年土人……主人家提防他偷窃,他却毫不介意,听其自然”(56),另外,在摩西来之前,玛丽又雇佣了一个“一副弯腰曲背、全神贯注的样子,眼睛一刻也不离开玛丽的身上,生怕漏看了她的眼色”的人(66)。这些扭曲了人格的黑奴的悲剧心态,也是莱辛所关注的。
可以说通过运用巴巴的理论来重新阐释《野草在歌唱》,我们看清了这样一个现实:虽然殖民制度造成了白人与其他白人以及白人与黑人之间的关系的异化;但是,我们必须意识到,随着殖民主义的加深和社会混杂状态的进一步复杂化,人类社会必须消解这种人为构置的殖民制度,使本应平等和睦相处的种族之间、民族之间、性别之间重新获得应有的沟通和交流。人类历史不断进步,新世纪已经到来,中国社会学家们一直强调人与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我们相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常化,是社会正常发展的基础,也是世界和谐共存的根基,而一旦人与人的关系出现异化就会导致整个社会发展异化,产生出各种危机和悲剧。
参考文献
[1] 傅丽.令人窒息的精神荒原——浅析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青草在歌唱》中的人物心理刻画[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1).
[2] 王宁.多丽丝·莱辛的获奖及其启示[J].外国文学研究,2008(2).
[3] 冀爱莲.多丽丝·莱辛在中国的接受研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 夏琼.扭曲的人性,殖民的悲歌——评多丽丝·莱辛的《野草在歌唱》[J].当代外国文学,2001(1).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