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物质 虚无 还是诗意?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4-17 20:17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卢婉玲
分享到:

 

  摘 要:本文试从解读《孔雀》揭示的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入手,结合古斯塔夫·勒庞的“乌合之众”理论,参照哥哥、弟弟、姐姐所代表的三个不同维度,探析个人是如何淹没在群体之中,以及如何才能在此矛盾中“诗意地安居”。

  关键词:《孔雀》 乌合之众 个体 群体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为了生存于世而碌碌奔忙操劳,或兜转于现实与物质的起落沉浮里,或漂浮在黑暗、凄冷的虚无空幻中,或以“栖居”的神性尺度来规范自身,为自己丰富而高贵的精神世界活着。

  顾长卫导演的电影《孔雀》讲述了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北方小城的一个五口之家的真实生活图景,故事围绕姐姐、哥哥、弟弟三个主线人物展开,展现了三个年轻生命与环境、家庭、社会的矛盾与对抗。影片荣获了第5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引发众多媒体争相介绍、报导,以及学术界的热议,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影片。然而大多是关注《孔雀》中三个主人公不幸的人生,着重渲染七八十年代“哀而不怨、感而不伤”的回忆。

  笔者另辟蹊径,试从解读《孔雀》所揭示的个体与群体的矛盾入手,结合勒庞的“乌合之众”理论,参照哥哥、弟弟、姐姐所代表的三个不同维度,探析个人是如何淹没在群体之中,以及如何才能在此矛盾中“诗意地栖居”。

  一、湮没于群体中的物质主义者:哥哥

  《荀子·富国》有云:“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无穷。”[1]人之生存不能离开群体,群体生活是人类生活的保障,是人类生存的一种必然状态或存在形式。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把聚合在一起丧失自觉的个性、受集体精神支配的人群称为“乌合之众”。《孔雀》中的哥哥信奉的是一种现世哲学,他跟大多数人一样,平庸无能,安于现状,只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以致湮没于集体中。在影片描绘的年代下,这种活法——稳定、自给自足、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看似是最明智的。殊不知,哥哥已经落入了集体无意识之中,他的行为、思想受集体精神支配。

  《乌合之众》一书中指出,个人一旦进入群体,群体的思想就占据统治地位,“从他们成为群体一员之日始,博学之士便和白痴一起失去了观察能力”。[2]60而个人一旦脱离了孤独状态,就本能且自觉地使自己处于一个领袖的领导或者统治之下,可以说群体服从他们的领袖“要比服从政府温顺得多”。[2]127这里的领袖反映在影片中是社会的规约力量,是一种权利或制度的象征。

  哥哥在小时候得病落下轻微脑疾,尽管父母对他袒护有加,但哥哥还是不能摆脱命运对他的捉弄。他安分守己,在所有人面前都表达着自己的友善,但却总被人们耻笑为傻子。他明知自己吃亏,却乐此不疲。在面粉厂工作常受人使唤,成了同事手下的“畜力”。此外,去澡堂洗澡的时候别人还要捉弄哥哥一番,把一个炮仗给他当烟抽,以此取乐。尽管如此,哥哥仍旧拼命想融入集体,这种心态在他买烧鸡讨好那些欺负他的人的行为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当妈妈给他换工作,劝他脱离玩弄他的工友时,哥哥很不乐意地说,老是换工作,朋友都交不长。可见,哥哥是极力想成为集体中的一员,可现实却把他抛入孤独的角落,群体嘲笑他,连亲弟弟也如此(比如送伞情节)。即便哥哥后来脱离了集体,专心搞好个体经营,日子也算过得不错,然而此时的他只不过是回归到更庞大的群体队伍中——社会。至此,哥哥选择了随波逐流,永远地被困在群体这个大笼子里,泯灭了个性,丧失了自我。

  “只要有一些生物聚集在一起,不管是动物还是人,都会本能地让自己处于一个头领的统治之下”。[2]124也就是说,群体对领袖存在一种本能的期待,一切群体动物有着服从头领的需求和愿望。影片叙述的背景正值七八十年代,处于变革激烈的时期。人们尚未摆脱迂腐传统的思想,自我意识只在一部分人中萌芽。因此大众倾向于从众,“乌合之众”总有一种服从的欲望,“在群体的灵魂中占上风,并不是对自由的要求,而是当奴才的欲望”。[2]127

  哥哥便是这千千万万人中的一员。如果这种欲望无法得到满足,是非常痛苦的,最明显的症状是无精打采、萎靡不振。也正是这种欲望,使群体更愿意接受领袖的领导,甘愿领袖的控制,在群体里“没了头羊就会不知所措”。[2]125当哥哥换工作,离开了群体及熟悉的“领袖”时,便十分沮丧。

  在影片结尾处等待孔雀开屏时刻,哥哥用一种傲慢的语气说道,“到时我把整个动物园买下来,这样就可以时常看孔雀开屏”。可见,哥哥看似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骨子里却充斥着物质主义,终究是一个不思进取、不愿寻觅人生超越价值的庸俗之辈。哥哥身上没有出现大起大落,但在生活上,哥哥确实经历了爱情的失落,遭受不公的待遇。他的孤独苍凉而无处诉说,他享受群体施舍的怜悯,而无法维持个人的独立与自尊。

  二、自我掩埋的虚无主义者:弟弟

  弟弟十七八岁,正处花季年华,却敏感、忧郁,是家里最沉默的人,仿佛是一个若有若无的“影子”,陷进暗无天日的压抑与自卑之中。在阴郁的家庭氛围下,他似乎只能以沉默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拒绝与接受。在学校,他渴望得到同学虚荣的尊重,也渴望女同学的青睐。弱智的哥哥为他送伞,遭到同学的嘲弄,敏感自卑心重的弟弟不愿承认他们亲兄弟的关系,且眼睁睁看着傻哥哥被同学推倒在地,在暴雨中滚成泥巴人也依旧沉默不语。后来当果子假扮警察哥哥的谎言被戳穿时,他再次遭遇同学无情的嘲弄与侮辱。弟弟一直活在同学们的眼光中,活在群体的包围下,并千方百计想要得到同学的认可和尊重,但学校环境让弟弟自尊尽丧,同学非但没有弥补他内心亲情的缺憾,反而带给他的是更大的耻辱。在相继遭受了友情、爱情、亲情的重创后,弟弟无可避免地陷入了悲观厌世消极无为的虚无人生境地。

  弟弟在家中备受冷落,缺乏父母、兄长的关爱,渴望于集体中得到关注。然而现实没能满足他内心的愿望。当不受集体容纳时,他选择自甘堕落。由于没有勇气,也没有力量突破眼前的困境,他别无选择,只好自我放逐,离家出走。多年后返家,时髦的衣着、残断的手指、寄养的生活、苍老的心态已经与当时的纯真相去甚远。回家后的弟弟游手好闲、浑浑噩噩,行尸走肉般活着,没有人生理想,没有责任感,甚至恬不知耻地要求妻子卖艺赚钱养家,因循苟且地过着日子。

  弟弟一路逃逸,不断逃避现实,直至最后渐渐地被人群所湮没。作为一个个体,弟弟的人格消失殆尽,即“有意识人格消失,无意识人格得势”。[2]51“他不再是他自己,他变成了一个不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2]51

  这种个性在学校时就已经显现出来,当哥哥受众人毒打时,弟弟没有阻止,反而恼羞成怒,持伞戳自己的哥哥,以此泄愤。此时弟弟身上显露出来的个性与孤立的个体、孤立的人格截然不同,他在群体的传染下(众人殴打哥哥),很容易接受暗示。在某种暗示的影响下,个体会因为难以抗拒的冲动而产生某种思想或采取某种行动。勒庞在其书中对此有着透辟的论述,群众等同于无意识集体。这里的无意识指群体的冲动和急躁,缺乏理性,低劣的推理能力,个人的思想感情会弱化甚至泯灭。正如其他同学尚未查明情况下,加入了这场殴打,也可说明这点。我们可以把弟弟的从众看成一种心理上的匿名状态,“简单来说,就是群体中的个人是‘无名氏’,在匿名的心理状态下,可以不考虑‘我’的概念……”[2]6“开始释放其野蛮和破坏本能”,[2]6从这个层面剖析,弟弟其实是个孤独软弱的个体,表现在他于群体中容易彻底丧失自我意识、身份乃至生命。确切地说,弟弟一旦进入群体,就很难抗拒群体的暗示致使无意识人格凸显,木然从众。

  弟弟从未正视自己的身份、地位与能力,落得一无所有的境地,最后索性逃离,躲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与其说这是一种生存方式,不如说是心灵的彻底驱逐。他领回家的对象和孩子,并不代表他打算或已经回归现实,恰恰说明他逃得更远,退得更深。那毫无生气的躯体下是他残缺的人格。最后弟弟选择居家做饭、带孩子,彻底沦为了女性的附庸品,在婚姻的“装点”下心安理得做傀儡。“从此把接触世界的触须彻底地收回体内,收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成了一座自我封闭的城堡,自此远离了群体,同时也丧失了自我。”[3]10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