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葫芦”的民俗文化探析(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5-05 21:08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蒲丛丛
分享到:

 

  然而,只有心理基础还不够,“葫芦生人”还需要另一个原始的思想基础,或是说信念,即万物有灵。万物有灵是指人们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人一样的特点,如有灵魂、能思考、说话、生子等等。因此,葫芦本身也是有灵魂的,是一种自然崇拜对象。又由于原始思维主体客体不分,彼此能相互转化,所以才形成多种多样的葫芦生人神话。

  四、“葫芦”与道教

  “葫芦”在道教产生以前已有仙化的迹象,道教的产生也与此莫无关系。然而,正是由于道教对葫芦的推崇,才使葫芦逐渐仙化,使葫芦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中国的道教将葫芦视为神物,在生活中称为“壶天”、“壶中日月”。“壶”即瓠,就是葫芦。道士随身携带葫芦,盛以“仙丹妙药”,是为“法器”。传奇小说中的铁拐李、张果老、麻姑等仙人,皆携带葫芦,作为“法器”,称为“宝葫芦”。iii爱国诗人陆游在《刘道士赠小葫芦》中写到:“葫芦虽小藏天地,伴我云山万里身。收起鬼神窥不见,用时能与物为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葫芦在宗教中的超然地位。iv

  “葫芦”之所以与道教结缘,一是因为道教推崇的“葫芦仙境”。在道教产生以前,葫芦就可象征“天地之性”。《礼记·郊特性》云:“祭天器用陶瓠,以象天地之性也。”其意就是说祭天时的祭器用粗陶和葫芦,以象征天地质朴的本性。本人认为,这极有可能是人们对母体崇拜的一种延伸。“葫芦”还可以象征神仙栖息之地,如海上仙山等等。可见,“葫芦”在这时已经有了仙化的迹象。

  道教与葫芦结缘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与“葫芦”可以作为盛器有关。在远古以前,先人们认识到葫芦不仅可以食用,还可以用作盛器。有些学者指出,葫芦是大自然赐予先民们的天然盛器。因此,葫芦可以储物,尤其是酒和药。

  五、小结

  本文从“葫芦”的命名、“葫芦”与洪水神话、“葫芦”与母体崇拜、“葫芦”与道教的关系这四个方面,探讨了形成“葫芦”民俗文化含义的原因,以期为读者呈现一幅精彩的“葫芦”世界。

  注释:

  i任继昉.汉语语源学[M].重庆出版社,1992.

  ii 闻一多.伏羲考[J].闻一多全集[C].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58-131(转引自“谭宏姣,张立成. "葫芦"命名及文化释源[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06) .”)

  iii 徐杰舜.中国葫芦文化的人类学解读[J].民族艺术,1997(01).

  iv 扈庆学.葫芦民俗文化意义浅析[J]. 民俗研究, 2008(04).

  【参考文献】

  [1]陈勤建.文艺民俗学导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

  [2]徐杰舜.中国葫芦文化的人类学解读[J].民族艺术,1997(01).

  [3]谭宏姣,张立成.“葫芦”命名及文化释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6).

  [4]宋兆麟.洪水神话与葫芦崇拜[J].民族文学研究,1988(03).

  [5]扈庆学.葫芦民俗文化意义浅析[J].民俗研究,2008(04).

  [6]陈静,唐曹.葫芦与人类起源神话——云南少数民族葫芦崇拜的文化解读[J]. 湖北社会科学,2006(09).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