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进程中融合:基于高校大学生洋节与中华传统节日的对比
摘要: 洋节和传统节日并非完全对立的矛盾,是全球化进程中一种必然的碰撞和融合现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将大学生过洋节与过传统节日行为进行对比,深入挖掘大学生对中西方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大学生过节的行为习惯,探索根本原因。研究发现:第一,对大学生而言,我国节日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情况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糟糕,有一定问题存在。第二,西方节日虽在我国大学生中有着普遍高的认知和参与程度,但是未与传统节日文化产生冲突。第三,正确引导大学生培养节俭朴实节日消费观,不要奢侈浪费,要重视节日文化传承意义。第四,面对新潮的西方节日,我们也不应一味抵制,应该正确引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节日观念,让洋节成为传统节日的一种有效补充。
关键词: 洋节;传统节日;全球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 G12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9-055X(2014)01-0108-05
一、引言与问题提出
近年来,西方节日在青少年群体中日益流行,特别是在大学校园,丰富多彩的西方节日越来越受到大学生们的欢迎和重视。查阅期刊网(wwwcnkinet),截止到2013年11月25日以“大学生节日消费调查”为主题的论文共有67篇。特别是2002-2012年猛增为54篇,其中2010年数量飞速增长,2010—2012年仅一年发表的“大学生节日消费调查”主题学术论文便超越了以前的若干年的总和。
实际上,在很多大学校园里,真正让人感觉到有过节气氛的往往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而恰恰是某些西方节日,譬如圣诞节和情人节。[1]有许多专家学者以及对中国传统节日比较重视的老一代对于大学生过洋节的现象表示难以理解,当然也有一部分能够接受西方文化、相对而言比较“潮流”的人表示支持。那么大学生们对待中西方节日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西方节日与中国节日是否真的产生了冲突?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学术问题。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其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承中华美德产生了重要作用。[2]2007年,国家也将法定节假日时间安排进行了微小调整:元旦不变,放假1天,春节不变,放假3天,“十一” 国庆节不变放假3天,“五一”国际劳动节减少2天(由3天调整为1天),增设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各放假1天。[3-4]这样形成十大法定节日:新年(西历1月1日)、春节、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五四青年节(5月4日)、国际儿童节(6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8月1日)、教师节(9月10日)、国庆节(10月1日)。毫无疑问,增加清明、端午、中秋三大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休假是国家鼓励弘扬传统文化的表现,是国家主流意志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认同。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5年之后于2011年批准《徐霞客游记》开篇之日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非法定节假日)。那么,我们试问:①国家提倡传统节日而洋节不放假的这一举措,是否与大学生更加积极于洋节的习惯产生矛盾?②在大学里为何大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认知和参与度远远高于传统节日?
为此,笔者所在课题组就高校大学生节日问题进行问卷调查,2013年3月在××大学随机抽取3个班级120份样本,回收率92%。深入挖掘当今大学生过节的行为习惯,探索根本原因,将大学生过洋节与过传统节日行为进行对比。通过搜集大量资料并做出详细分析,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于过节的一些真实想法。
二、大学生节日调查:
中西方节日的对比
(一)大学生对中西方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第1期张祖群:在全球化进程中融合:基于高校大学生洋节与中华传统节日的对比
从上面两个表格可看出:①大学生普遍喜欢过传统节日,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有的学生对西方节日还是情有独钟的。总体而言,大学生对于春节、元宵节和中秋节三大传统节日和圣诞节、情人节这两个西方节日的关注程度较高;②高校大学生对于传统节日和西方节日的了解程度还是较高的,其了解程度和参与程度是成正比的(表1, 表2)。
(二)大学生节日消费状况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我们除了可以在各高校进行调查,研究大学生的节日偏好以外,还可以通过大学生在节日中的消费类型、规模等看出哪些节日最“火”,最受大学生欢迎。现在越来越多的节假日变成了消费日,消费者总是会在节假日中不由自主地多消费以应节日气氛。那么,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团体,他们在各大节日的消费状况又是怎样的呢?若如西方经济学家所说,货币是一张选票,那么大学生们又会将这些选票投入哪个节日箱里呢?在此,笔者想以中国春节和西方圣诞节为代表作为对比,看看大学生们更崇尚何者。
图1对春节受访者男女比例图2大学生春节实际消费比例图3大学生春节主要消费支出方向图4对圣诞节受访者男女比例
图5大学生圣诞节的消费意愿
图6大学生圣诞节的消费方式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有39%的大学生在春节的花费超出了自己的预算,同时有35%与预算相若,只有少部分学生(13%)花费了比预算要少的钱。同时通过图4可以发现,接受调查的大学生平均月消费都在1000元左右,相当于每天有约33元的零花钱。在这种消费水平之下,仍有不少大学生愿意拿出100元甚至更多的钱在圣诞节消费。由此看出只要每逢重要节日的确就会让大学生们“破费”不少(图2)。
再来比较图3和图6,大学生在春节的花费主要在必要的节日消费上,比如回乡探亲和送礼等。然而在圣诞节,大学生的花费基本都在个人的娱乐上,比如KTV、聚餐或参加团体活动。圣诞节显然跟春节不太一样,春节是我们必须跟着父母到处拜访亲朋好友,个人活动的机会较少,一般是为了守传统;而圣诞节却是我们年轻一代的专属权利,一般和朋友们一起过,一起聚会、开Party,因此春节与圣诞节的消费类型就会显得十分不一样。
三、问题分析与结论
(一)对大学生而言,我国节日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情况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但是有一定问题存在
通过调查发现,青年群体对我们的传统节日的认识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糟糕,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还是比较高的,笔者认为这源于以下几点原因:第一,高校文化教育活动出色,宣传传统节日文化到位。传统节日对塑造民族性格、凝聚民族情感有很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大学生正是即将步入社会对祖国做出贡献的新青年团体,如果大学校园能够对学生开展有趣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正确引导大学生参与到传统的节庆活动中来,将使大学生受到熏陶,这对大学生了解本国历史文化、深得民族文化精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民族认同感起到了重大作用。[8]如果某一类文化遗产增强了地方的场所感和可识别性,它们不仅能被认同,而且能被分享,获得愉悦的体验,改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居住质量,那么这种文化遗产无疑就存在进一步维系、经营、延续乡土节日场所等基础条件。[9]高校应积极引导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营造他们对地方情感的文化认同。第二,家庭对于孩子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承教育。家庭教育是孩子第二个知识学堂,父母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可以发现在父母较为传统的家庭里,孩子懂得的传统文化知识会比较多。[10]所以家长浓厚的传统意识也是大学生认知传统文化的重要来源。第三,社会节日氛围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大学生。青少年接受能力强,特别容易受社会氛围的感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过节越来越讲究,到了节假日就会出现人潮汹涌的现象,网络购物和大商场购物现象也很普遍。比如春节,各家各户张灯结彩,挨家挨户大放鞭炮,相信大学生们也能到处感受到节日的气氛。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