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在全球化进程中融合:基于高校大学生洋节与中华传统节日的对比(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5-08 16:13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张祖群
分享到:

 

  (二)西方节日虽在我国大学生中有着普遍高的认知和参与程度,但是未与传统节日文化产生冲突

  虽然我国并不重视西方节日,但是西方节日却在青年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席位。河南工业大学的学生曾在校园里就 “洋节与中国传统节日” 这一主题被作调查访问,有 200 名大学生接受了采访。其中,在选择“更喜欢过洋节还是中国传统节日”时,大约六成大学生选择了“喜欢过洋节”。对于他们而言,过圣诞等洋节的生活方式从中学就已经形成习惯了。[11]我国青年人群对过西方节日有着较高认同感(图4-图6),特别是全球化的深入和网络信息时代的驱动,使得我国众多青少年能够从网络等新媒体上全新地认识和接触西方文化,同时,也能在网络上传播西方节日文化。比如网络上流行万圣节、圣诞节青年人聚会,开party。普遍地说,西方节日是年轻人的“开心节日”,年轻人过西方节,很大部分原因来自于追求一个放松、宣泄、狂欢的场所。[12]因此,西方节日给大学生带来了新的活力体验,它的存在并没有取代传统节日,相反更应是与传统节日相辅相成。

  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潮流,并且以更快的速度影响着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同样地,文化全球化作为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新态势,己经成为一种事实性的必然存在。[13-14]文化全球化的过程包括了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此两者是文化发展中的两种趋势,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人类依靠科技征服自然过程中,自然界以生态失衡反过来“征服”着人类。在从农耕时代向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飞跃的过程中,需要思考文化的定位、民族文化的出路;在全球化浪潮中,需要摆脱西方现代主义价值观并且维系多样性与本土化的民族文化。[15]295-296西方节日刚进入中国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持一种不接受的态度,由于西方与东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我们将西方文化定义为“奇异”。尤其是传统的老一辈中国人至今仍对西方文化、西方节日有所抗拒。但是近年来,随着东西方国家的不断交流、学习中,我们更深入了解了西方文化的精粹与内在文化内涵美,使得西方文化于东方文化而言成为了一种补充,为我们的节日气氛带来了活力。而从小就学习西方语言的年轻一代更加是倍受全球化的感染,对西方节日文化表现得尤为热衷。这是东西方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的结果,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以更开放的姿态容纳了更多的文化,这不仅仅是我们文化自觉的体现,而且是我们的体现。以圣诞节为例,在中国过圣诞节的有3种人:纯粹的基督教或天主教徒;信众、有西方生活背景的准信众;少男少女(特别是大学生)。前两种人是真的过节,受众小,后一种人则是追求新潮、娱乐发泄,受众多。这样圣诞节在中国大陆逐渐失去原本宗教神圣意义,随着商家炒作,已经演变为一个年轻人社交、狂欢的社会性娱乐节日。君不见:2013年12月24日“平安夜”商店里苹果脱销,少男少女集体狂欢,高校里开圣诞party至深夜。我们认为,对此现象没有必要上升到异国精神文化价值的入侵、本国商人唯利是图的高度,大肆批评。年青一代对自己传统节日兴趣不大,无法形成潮流和时尚,而对西方洋节却表现出时尚的热爱。到底是抛弃传统节日完全按照青年人的从众心理接受洋节,还是摒弃洋节回归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这两者形成一个互斥性的诡异逻辑。笔者试问,洋节与传统节日在年青一代是否有整合的可能?

  (三)正确引导大学生培养节俭朴实节日消费观,不要奢侈浪费,要重视节日文化传承意义

  大学生是未来文化消费的主要群体,因此我们要对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心理及现状进行研究,引导他们做出科学的消费决策。[16]我们知道,每逢节日(比如国庆、中秋、圣诞等)淘宝、京东等大型网购网站都会大打折扣,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来购买,而大学生正是具有强大购买力的群体之一。我对网购的风行程度实在深有体会,每当遇上随意一个节日,身边的同学都会在网上订许多商品,而在校门外的物流运输车都会堵得不可开交,满地一堆又一堆快递,摞得三层还不够……2013年情人节那天晚上9点,××大学女士宿舍楼下先是某男人给某女士送99朵玫瑰,鲜红的一大片,全楼剩下的女生都集体起哄;接着,另外一个男人送来999朵玫瑰,雇来乐队,唱起彻夜情歌。这样的神奇经历相信各大高校大学生都深有体会,其实这些都是商家的营销手段,聪明的商家正是抓紧每一个机会,铺天盖地的广告,想方设法地营造节日气氛,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宣传促销,特别是情人节和圣诞节,网络商城的关注度会异常地高涨。[17]大学生作为年轻人,追求新奇、好玩、刺激是很正常的,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理性消费,追求节日气氛很重要,同时控制盲目消费也很重要。

  (四)面对新潮的西方节日,我们也不应一味抵制,应该正确引导,顺势引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节日观念,让洋节成为传统节日的一种有效补充

  在持续性的传统农耕社会里产生的传统节日代表着某种传统文化现实,人们在传统节日里获得情感价值、行动方式、社会关系、人伦关系、家庭结构、审美情趣等文化原型。在特定条件下,传统节日能够在历史长河传承中断之后“蛹变”为崭新的样态,并重新回归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为民众所遵循、操演和践行[18];多元文化相对于本土传统文化而言是冲突、竞争和矛盾,同时也有可能成为激活本土文化使之融合新生的钥匙,并成为本土文化复兴过程中动力源、变革催化剂。在从旧的世界观断裂、正向新世界观转变过程中,节日习俗面对科学或现代化、全球化的大潮,只有在自觉的条件下理性地大胆地吸收借鉴任何其他优秀文化,在自我设想和建构新的文化空间中才能更多地保留民族文化传统。[19]这是一种以退为进,在前卫中保存自我的必然选择,否则,传统文化节日必定在排斥强势的西方文化面前被打败,被消融。只有秉承文化的多样性,包容中西,才能营造有益人类长久生存发展的文化生态,实现文化多样、和谐相处,共同实现人类进步和长远发展。面对传统节日,我们要继续传承,不断从旧中创新,推陈出新,不断赋予传统节日新的青春、新的活力。面对新潮的西方节日,我们也不应一味抵制,其实抵制也是无效的,应该正确引导,顺势引导,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节日观念,让洋节成为传统节日的一种有效补充,与传统节日相辅相成。面对洋节热,我们并不应该抵制它,而是应该反省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要怎么样重获百姓的关注。某专家对春节就感叹道:“要找回渐渐失去的年味儿,问题在于如何使传统节日的形式变得更加活泼,尤其是能吸引年轻人更多的参与。”[20]其实,洋节和传统节日不需要非此即彼的取舍,两者并非完全对立的矛盾,是全球化进程中一种必然的碰撞和融合现象,而应该相辅相成,保持新旧平衡和文化多样性,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愉快地“过节”。

  参考文献:

  [1]李朗.关于西方节日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分析——以清华大学为例[J]. 中国青年研究,2005(5):60-63.

  [2]张晓华.传统节日文化研究与精神家园建设[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1):30-33.

  [3]张丽.旅游黄金周景区拥挤度与游客体验影响因素研究——以桂林七星景区和象山景区为例[D]. 广西师范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学位论文,2008.

  [4]焦中国.JIT采购在A公司的应用研究[D]. 华中科技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位论文,2008.

  [5]孙体楠.大学生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以河南省部分高校为例[J].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9(6):111-114.

  [6]孙体楠.大学生继承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的思考[J].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42-45.

  [7]李朗.关于西方节日对大学生影响的调查分析——以清华大学为例[J]. 中国青年研究,2005(5):60-63.

  [8]薛峰,常愉,唐飞.传统节日文化:大学生文化活动教育的新视角[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5):56-57.

  [9]朱晓明,高增元,何巍.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合作研究——以浙中三个节日场所为立足点[J].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2(1):35-43.

  [10]容中逵.家庭教育:你在传统文化传承中都做了些什么——论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传统文化传承问题[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6):54-57.

  [11]侯爱敏等.“洋节”更有吸引力[N]. 郑州日报,2005-12-26(6).

  [12]量之间,郑轶楠.谁在过洋节[J]. 新财经,2000(8):16-17.

  [13]潘海英.文化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J]. 长白学刊,2009(5):158.

  [14]王巍.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深层文化的拒斥与融合[J]. 学术交流,2008(12):37-39.

  [15]向云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博士课程录[M]. 北京:中华书局,2013.

  [16]宋振文.文化消费背景下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A]. 2011年教育科学与管理工程学术会议[C]. 2011:2200-2204.

  [17]陶柳清,陈淦添.当代大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调查分析[J]. 科技创新导报,2009(4):220-222.

  [18]张勃.从乞巧节到情人节——“七夕”在当代的蜕变[N]. 中国文化报,2013-08-12(7).

  [19]胡兆燕. “洋节”PK民族传统节日[N]. 中国文物报,2007-3-9(5).

  [20]白洁当. “洋节”PK“土节”[N]. 临汾日报,2010-1-5(B04).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