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郁达夫创作中的施笃姆影响(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5-09 20:01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王福和
分享到:

 

  作为“抒情诗的延长”,以诗歌创作起步的施笃姆除了在作品中不时穿插几首格调优美的诗作外,还十分擅长运用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绪。在《茵梦湖》中,这种以抒情般的语言所组合而成的景色经常不失时机地出现在作品中,出现在人物心理和命运的表现中。如小说的结尾处,当时钟的指针再度回到当前,回到老人孤寂凄冷的心境时,作家写道:

  月光不再照进玻璃窗,屋里暗起来了;可老人依旧坐在扶手椅中,手握着手,呆呆地凝视着前方。渐渐地,在他眼前,那包围着他的黑暗化成了一个宽阔幽深的大湖,黑黝黝的湖水一浪接一浪向前涌去,越涌越低,越涌越远;在最远最远那道几乎为老人目力所不及的水波上,在一些很大很宽的叶子中间,孤零零地漂浮着一朵洁白的睡莲……{24}

  这样的通过以景寓情,或曰以景托情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艺术手法,在郁达夫的笔下也多有表现。如《在寒风里》,当主人公“我”返回好久未归的故乡,踏进那曾经再熟悉不过的家园,目睹眼前的一切时,作家写道:

  空空的五开间的这一间厅里,只剩了几根大柱和一堆一眼看将起来原看不大清爽的板凳小木箱之类的东西堆在西首上面的厅角落里。大门口,天井里,同正厅的檐下原有太阳光晒在那里的,但一种莫名其妙的冷气突然间侵袭上了我的全身。这一种衰败的样子,这一副没落的景象,实在太使我惊异了。{25}

  《迟桂花》被认为郁达夫后期小说的代表作。{26}关于该作品与德国文学的关联,除了前面所提供的郁达夫所言“是于无意之中,受了德国人的Erz■hlungen的麻醉之后的作品”外,郁达夫还在1932年10月10日的日记中写道:“《迟桂花》的内容,写出来怕将与《幸福的摆》有点气味相通,我也想在这篇小说里写出一个病肺者的性格来。”{27}《幸福的摆》是德国作家林道的作品,郁达夫不但撰文介绍过林道,还亲自翻译了《幸福的摆》这部小说,从渊源的角度上看应当不无非议。而从小说的内容和情调上看,两部作品也的确具有“气味相通”的痕迹。然而,当我们阅读施笃姆的《迟开的玫瑰》(又译《迟玫瑰》)时,竟发现它与《迟桂花》之间“气味相通”的地方更为明显。尽管郁达夫没有为我们留下确

  凿的“证据”,但由于《迟开的玫瑰》创作在前,《迟桂花》创作在后,十分喜爱施笃姆且深受其影响的郁达夫的阅读视野应当不会漏掉这部作品。因此,便有学者认为郁达夫“在写作《迟桂花》的过程中,极有可能借鉴了施笃姆的《迟玫瑰》”。虽然没有直接“证据”的渊源未免流于牵强,但笔者还是支持这种观点。因为隐性的影响“有可能是在潜移默化和不知不觉中完成的。”{28}

  《迟开的玫瑰》的主人公是“我”,《迟桂花》的主人公也是“我”;《迟开的玫瑰》中的“我”与青年时代的好友阔别二十年后回到故乡,《迟桂花》中的“我”与东洋留学时的好友别离十几年后,接到好友即将结婚的书信赶到杭州;《迟开的玫瑰》中“我”见到好友后,在好友的回忆中得知他们婚后的生活一直平静如初,《迟桂花》中的“我”在好友的书信中得知这些年来他一直在养病;《迟开的玫瑰》中,“我”的好友始终忙于事务而忽略了妻子的感情,《迟桂花》中,“我”的好友因身体不佳而解除过婚约;《迟开的玫瑰》中,“我”的好友经常在古老的史诗中寻找理想的伴侣,《迟桂花》中的“我”的好友因身体恢复,有了工作,又有人来提亲;《迟开的玫瑰》中,“我”的好友最终走出史诗中的幻象,觉得芳华不再的妻子才是最理想的爱人。《迟桂花》中,“我”的好友终于喜结良缘。迟开的玫瑰见证了一对夫妇迟来的爱情,迟开的桂花象征着一对新婚夫妇幸福的长久。施笃姆将自己浓郁的思乡情感和深沉的诗情画意,浓缩在小说的情节之中,寄托在那迟开的玫瑰花上,犹如一首“耐人寻味、感人肺腑的抒情诗”{29}。而郁达夫则把自己的思乡情怀和抒情意蕴置于自己最熟悉的第二故乡杭州。除了那一缕缕沁人心脾的晚秋飘香的桂花外,在他笔下所出现的满觉陇、翁家山、武云山、龙井狮峰、云栖、九溪十八涧等颇具杭州风情的自然景观,使这个深受德国人影响的小说蕴含了更多中国文化的元素。而《迟桂花》中所出现的“我”与好友的妹妹“莲”的那段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净化了的情感,不但丰富了小说的故事情节,也使作品走出了施笃姆小说忧郁感伤的阴影,带有一种积极的生命的亮色。因为“迟桂花清香、朴素、耐久的品行,既是写实,也是带有象征意味的虚写:它不仅是一种自然美,更是一种心灵美,人格美,是一种精神火花的飞腾或升华”{30}。

  在郁达夫所受外来影响的渊源中,施笃姆只是一支分流。在这个并不算特别显眼的支流中,我们与其说觅到了郁达夫接受施笃姆影响的踪迹,不如说发现了郁达夫在接受外来影响的基础上,如何立足本族文学的土壤,将外来文学的养分为我所用,融进自己的文学创新之中,这才是影响和接受影响的价值所在。

  {1} 徐子东:《郁达夫:浪漫派?感伤主义?零余者?私小说作家?》,见曾逸主编《走向世界文学——中国现代作家与外国文学》,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142—413页。

  {2} 德文:故事,短篇小说。——笔者注

  {3} 郁达夫:《林道的短篇小说》,《郁达夫全集》第六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83页。

  {4}{17} 郁达夫:《施笃姆》,见《郁达夫全集》第五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8页,第17—29页。

  {5} 杨武能:《施托姆》,见《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版,第926页。

  {6} 杨武能编选:《施笃姆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版,第687页,第679页,第670页。

  {7}{8}{29} 杨武能:《施笃姆的诗意小说及其在中国的影响》,《施笃姆·代序》,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第3页,第5页。

  {9} 曾华鹏、范伯群:《郁达夫评传》,百花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5页。

  {10} 郁达夫:《自述诗十八首》,《郁达夫全集》第九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65页。

  {11} 蒋传红:《郁达夫:终生追求美的诗人》,《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78页。

  {12}{13}{14} 见《郁达夫全集》第九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第13页,第51页。

  {15} 郁达夫:《沉沦》,见《郁达夫集》小说卷,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16} 郭沫若:《郁达夫诗词抄序》,《光明日报·东风》1962年8月4日。

  {18}{21} 邵思婵:《施笃姆悲剧命运小说的艺术特色》,《外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1期,第123页,第122页。

  {19}{28} 刘久明、龙泉明:《郁达夫与施笃姆》,《江汉论坛》2002年第8期,第74页,第74页。

  {20} 郁达夫:《〈达夫自选集〉序》,《郁达夫全集》第六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35—36页。

  {22} [德]施笃姆:《玛尔特和她的钟》,《施笃姆精选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23} 《过去·编者题记》,《郁达夫集》小说卷,花城出版社

  2003年版,第244页。

  {24} [德]施笃姆:《茵梦湖》,《施笃姆精选集》,杨武能编选,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年版,第37页。

  {25} 郁达夫:《在寒风里》,《郁达夫集》小说卷,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第404页。

  {26}{30} 《迟桂花·编者题记》,《郁达夫集》小说卷,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第432页,第432页。

  {27} 郁达夫:《仓洲日记》,见《郁达夫全集》第十二卷,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356页。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