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章太炎的文辞存质说(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5-09 20:08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何荣誉
分享到:

 

  章太炎对“训说求是”之文的重视,实际上,也是对质实文风的认同。章太炎崇尚质实文风的原因,大约有如下两点:

  首先从理论上来说,这一倾向取决于章太炎对于言语、文字关系的认识。他说:“文字初兴,本以代言为职,而其功用,有胜于言者。盖言语之用,仅可成线,喻如空中鸟迹,甫见而形已逝。故一事一义得相联贯者,言语司之。乃夫万类坌集,棼不可理,言语之用,有所不周,于是委之文字。”{23}但是,文字也有没法代言的时候。文字只能成面,当立体构型时,文字就没法表述了,只能交给无句读文来承担了:“文字之用,可以成面,故表谱图画之术兴焉,凡排比铺张,不可口说者,文字司之。及夫立体建形,向背同现,文字之用,又有不周,于是委之仪象。仪象之用,可以成体,故铸铜雕木之术兴焉,凡望高测深,不可图表者,仪象司之。然则文字本以代言,其用则有独至。”{24}尽管如此,无句读文与文字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们都是建立在文字的实用功能上的,故云:“凡无句读之文,皆文字所专属者也。”{25}章太炎在《文学论略》里,还论述了文字与言语的共性与不共性,“无句读者,纯得文称,文字(语言)之不共性也;有句读者,文而兼得辞称,文字语言之共性也。论文学者,虽多就共性言, 而必以不共性为其素质”{26}。共性就是文字代言的部分,这一部分叫文辞;不共性就是指文字不代言的部分,这一部分仅称“文”。因此,讨论文学就应该立足于“文字”。

  章太炎认为“文”的本质是实用的、质朴的,这在上文已经讲明。因此,他崇尚质实的文章,提倡修辞立诚:“知文辞始于表谱簿录,则修辞立诚其首也,气乎德乎,亦末务而已矣。”{27}典章、学说与实用的无句读文最近,文字朴实无华,直截了当,深称其意,他说:“凡有句读文,以典章为最善,而学说科之疏证类,亦往往附居其列。文皆质实,而远浮华;辞尚直截,而无蕴藉,此于无句读文最为邻近。”{28}因之他希望把典章、学说的质实运用于历史、公牍以及杂文的写作,而反对用小说的笔法作文:“夫解文者,以典章、学说之法,施之历史、公牍,复以施之杂文,此所以安置妥帖也。不解文者,以小说之法,施之杂文,复以施之历史、公牍,此所以也。”{29}不仅如此,他甚至把文学衰弊归咎于一味讲求性情、追求华采:“若不知世有无句读文,则必不知文之贵者在乎书志、疏证;若不知书志、疏证之法,可施于一切文辞,则必以因物骋辞情灵无拥为文辞之根极。宕而失原,惟知工拙,不在雅俗,此文辞所以日弊也。”{30}

  第二,朴学家的身份加深了他对质实文风的认同。在《说林》一文中,章太炎表现出了他重经师、学者,而轻视文士的倾向。经师、学者征名实,重实据,虽多不善文辞,但能做到文字雅训且朴实。而文士好名,且喜欢结交朋党,相互吹捧,毫无德行可言,所谓文士“忌者相攻,虽横言无一字中律令,可也。朋党相比,虽多病,则谓之美”{31},说的就是这种状况。而对文士不满,在于讨厌他们喜好华词丽句而又无学问。如在《案唐》一文中,他批评王勃及中唐诸文士好华采:“(王勃)淫为文辞,过自高贤,而又没于势利,妄援随唐群贵,以自光宠”{32}; “中唐之世,文士如韩愈、吕温、柳宗元、刘禹锡、李翱、皇甫之伦,皆勃之徒也。……韩、李之徒,徒能窥见文章华采,未有深达理要、得于微言者。若夫《太玄》、《法言》,可谓追琢章相,不见内心者矣,而争相摹述,冀得为其后嗣。乃扬子之讥禹步、笑灵场者,犹弗能庶几也,侈然便欲以孟轲、荀卿自拟。此所谓瀚音登天、丧其中孚者,非邪?文辞不艾,上者欲删《诗》、《书》,定礼乐,自拟周、孔;下亦仿佛稷、契。卒其政论高下,未及仲长统、刘劭万分之一,而况于孟、荀乎?”{33}

  ①{2}{3}{4}{5}{6}{7}{8}{9}{18} 章太炎.书·正名杂义[C].章太炎全集(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213-215.

  {10}{11}{16}{17} 章太炎.文学说例[A].舒芜等编.近代文论选[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403,406.

  {12} 章太炎.东京留学生欢迎会演说辞[A].章太炎著,汤志钧编.章太炎政论选集[C].北京:中华书局,1977:277.

  {13}{15} 章太炎.与邓实书[A].舒芜等编.近代文论选[Z].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450.

  {14} 章太炎.文学论略[A].章太炎的白话文附录[M].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2001:150.

  {19} 具体见《章太炎的白话文 附录》第144—145页,文中有图表。

  {20} 章太炎.拙存园丛稿后序[A].姚奠中.董国炎.章太炎学术年谱[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65.

  {21} 马勇编.章太炎书信集[Z].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118.

  {22}{27} 章太炎.国故论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社,2003:50.

  {23}{24}{25}{26}{28}{29}{30} 章太炎.文学论略[A].章太炎的白话文附录[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1:143,144,144,147,147,

  149,151.

  {31} 章太炎.与王鹤鸣书[A].章太炎全集(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152.

  {32}{33} 章太炎.检论·案唐[A].章太炎全集(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451.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