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浅析赣南畲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制约因素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5-20 15:29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蓝美玲
分享到:

 

  【摘 要】赣南畲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面临着封闭的自然环境、族性意识薄弱、民族传统教育缺失、保护机制不完善等制约因素。文章在分析这些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对赣南畲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思考。

  【关键词】赣南畲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制约因素

  畲族,自称“山哈”、“山达”,是南方一重要的山地民族,主要散杂居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和安徽五个省,是一个古老神秘而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赣南历史上曾是畲族聚居的中心地域之一,由于其与长江中下游地区保有比较密切的联系,汉文化的影响强大,族群互动频繁,各少数民族都无法完整保持其民族特性,先后与当地汉族融为一体了。当今赣南畲族大部分是明末清初从闽粤迁入的“通过对赣南蓝、雷姓畲族族谱的分析可知,明以后的赣南畲族多为从闽西、粤东北迁入者,他们是明清之际所谓‘闽、粤客家回迁潮’中的一部分”。与畲族在全国的总体分布格局一样,赣南地区的畲族也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赣南畲族总人口有72088人[2],约占当地总人口的0.8﹪,分布在赣南地区全部的19个县市区,他们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赣南畲族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得到了较大的改变,人们的观念在改变,人们的综合素质也得以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利于畲族文化产业在赣南地区的开发,利于该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但是,多因素的制约使赣南畲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陷入了一定的困境。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文化的发展对于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因此,保护和发展赣南畲族文化迫在眉睫。

  一、制约因素分析

  (一)客观原因: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

  民族文化的生成是一定地理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对民族、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赣南,地处江西南部,赣江上游,南限五岭,东倚武夷,西靠罗霄,北有云岭,地势周高中低,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单元。明末清初以来,作为一个孤悬于闽东、浙南畲族大本营之外的非汉族群,赣南畲族的长期生存与发展更是离不开自然地理环境对它的庇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强势的汉族群对他们的骚扰。

  这样的地理环境对其民族的生存留有了空间,但是,正是这种依山傍水的环境,使得畲族的生计方式多以农耕为主,刀耕火种成为其主要的生计类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赣南畲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极端低下。赣南境内大小盆地50多个,丘陵面积占61%,山林约为77.3%,而耕地面积几位9%,因此赣南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说。赣南,封闭的地理环境“汉唐以前,统治者率以荒服视之。”后来虽经历大力垦殖,但赣南整体经济水平仍相当低下。明清时期,社会经济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周边地区相比仍显落后。进入20世纪50、60年代以来,赣南已不再是中原抵达南岭的最佳路线,赣南由此也失去了交通优势,成为地理的死角,逐渐也被沦为政治的边缘,商贸急剧滑落。改革开放以来,赣南畲民依旧固守传统、恪守礼制、维持耕植、讲究自足,而在商品浪潮、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地处山区的畲民,为了生存的需要,也逐步走向了社会,但是,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已使得他们形成了一定的农本意识、小农意识,这对于畲族文化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也成为赣南畲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客观制约因素。

  (二)主要原因:族群认同意识薄弱

  文化的主体是人,其保护与发展也必须依赖人,依赖人在与“他者”的交流过程中对“我群”的认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文化的趋同现象也日益突出。在普遍崇尚现代文化的机制下,传统文化渐渐被现代化文化冲击取代,在外来文化和汉文化的大浪潮中,少数民族文化逐渐被汉化、脱离本民族的特征,进而跻身于先进、现代文明的大趋势中,许多民族特色文化在逐渐丢失。加上,长期的分散居住,民族歧视和政治压迫以及生存条件的艰难使畲族文化与汉族文化格格不入,始终游离在主体民族文化之外。因此,不少畲民对于自身的族性并不很了解,族群的认同意识不高。而赣南畲族的族群意识更显薄弱。

  族群认同的形成,既离不开族群成员对“我群”的认识,也离不开“他群”对该族的认可。自赣南畲民的畲族身份得到恢复,以及畲族村、畲族乡的成立,在当地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效果甚微。大多数赣南畲民本身也只是知道恢复这一身份能给起带来些许利益,而当问及有关畲族的其他事项,基本是不知的。并且,畲民周围的汉族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认为畲族与自身有什么不同,只是在需要填写民族或者畲家小孩因畲族身份加分考上大学时才会意识到身边畲族的存在。虽然,有部分人知道畲族的存在,但是,对于其历史文化基本不知,特别是在赣南偏远地区的畲民,他们的族群认同意识更为薄弱,而汉族的人们对于该民族的认识也极为的少。赣南畲民作为该民族的文化主体,自我认同意识低下加上他群认可的不高,这就成为了赣南畲族文化融入社会主流的主要原因。

  (三)重要原因:民族传统教育缺失

  目前,赣南畲族传统教育发展面临着困境。赣南地处闽粤湘赣四省交汇的崇林地带,地处政治文化边缘,长期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相当的落后,对外交往极其有限,这就严重的阻碍了当地财富的再生与增长,同时也影响着当地文化的转型与新生,以致于畲族教育丧失了“源头活水”,成“内卷化”发展。随着畲族由赣南土著主体民族向边缘族群的转变以及汉化影响的加深,畲族文化传统流失,族群组织与民族凝聚力减弱,这就使得建构在家支结构基础之上的族群认同与生命体系趋于瓦解,一些文化象征利益也就难以延续。而今,赣南地区,畲民的教育基本与汉族群体一致,没有自身民族的学堂或特色课堂,更多的也是为了适应我国的传统的教育体制,对于自身文化的学习渠道狭窄。并且,族群的流变也使得赣南畲族教育传统资教体系、援教模式和励教机制已崩溃,而新的支教模式尚未形成,当前的畲族教育发展也面临着经费的难题,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族民对文化教育的需求,更加影响着赣南畲族传统文化的发展。

  此外,受城市化运动的推进与发展,畲族精英大批流入城市,并且,多数畲民已进入城市生活作为自身摆脱山区生活的唯一奋斗目标,加上,赣南畲民多居于偏远山区,远离恶劣的山区生活环境,适应社会大发展的潮流已成为他们的首要任务,年青一代的精力根本没法投入至畲族传统文化上,甚至,遭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人们崇尚外来文化和现代文化已成为了主流,以至于传统畲民社会只能自然发展,难于形成良好的氛围与知识环境,进而,导致赣南畲族传统文化呈颓变之势。比如,在江西省赣县的一个贫困山区里居住的畲民,每年春节本有着传统的花灯节,但是,随着老一辈的畲民年龄的增长,而年轻一代又多数在外务工,年年都是要及早地离开故乡,对于家里的诸多传统都被人们搁置了,从而未能得到延续,逐渐地,老一辈也都离开人世或者记忆力下降,这就使得畲族传统文化未能得到好的一个保护和延续性发展。赣南畲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也就成了我们传承赣南该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