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中国 回归历史
摘 要:纪录真实,讲述历史。“纪录片”作为大众传播的众多手段之一,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中国纪录片至今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其中,有过万人空巷的繁荣,也有过被人遗忘的落魄。本文通过从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现状、成就、存在的问题几方面进行阐述,以朴实的态度对中国纪录片进行全新的思考,希望中国纪录片真正可以走向世界,走进百姓心里,走的更远。
关键词:纪录片;中国纪录片;发展历程;前景;现状;问题
2011年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的成立,使冰封多年的中国纪录片市场开始回暖。随着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开播,更是迎来了中国纪录片市场的春天。但是面临随之而来越来越多的受众群体,中国优秀纪录片资源的匮乏、不完善的市场机制、题材的单一等都是中国纪录片产业现在面临的问题,如何让中国纪录片市场更有生命力,更长久,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 纪录片
1.1 什么是纪录片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其基本特性。在人类影像发展史上,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试图寻求对现实世界的关照与摹写,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与自然的抗争以影像的形式再现或表现于世,它对于生活的逼真的批判性与尖锐性更给人类在高速发展的历程中以反思空间。
1.2 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纪录片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期间,随着记录电影逐渐被定位为艺术性的电影,它在电影大家庭中也获取了一个新的地位。这一时期的纪录片有三种倾向:异国风情纪录片、直接记录现实的纪录片、编辑性纪录片。
1.3 纪录片的价值与意义
纪录片是以人为中心或以人的价值为中心真实而非虚构的,他的本源在于逝去的历史和现实的存在。 像人文社会纪录片关注的是现实的社会,以及现实的条件下人们的生活状态,而从这些状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我们生活得影子,并从中学习到如何去面对生活,纪录片从宏观角度来说提供了我们认识世界的窗口。
2 中国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2.1 建国初期,新闻纪录与宣讲主义(1958年——1966年)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起始于1958年——1966年文革前,早期的电视纪录片与新闻片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不过报道的更详细一点,更长一点,基本上是新闻纪录电影的延续。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试播,这一天的节目除了新闻报道外,还有一部纪录影片《到农村去》,同年,该台播放了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主要反映河南信阳地区人民抗旱坚持生产的事迹。当时,纪录片作为政治传播手段,宣传意图明显,主要任务就是宣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报道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记录社会政治变迁等等政治事件。
当时的佳作有《到农村去》、《周恩来外交风云》等纪录电影,1963年李俊导演的影片《农奴》,反映了解放前西藏人民非人般的苦难生活,于1981年获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鸡奖。1966年陈汉元编辑的《收租院》,突破了新闻纪录片的模式,开创了文学性见长的纪录片风格,在全国产生了剧烈的影响。,
2.2 文革时期,纪实主义与政治束缚(1967——1977)
十年动乱期间,大部分节目皆陷于停顿状态,电视纪录片宣教味儿严重,浮夸风盛行。然而因为政府的束缚,在政治新闻里无法发挥才能的电视记录人,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普通人身上,催生出一批优秀的作品,比如:《深山养路工》、《放鹿》、《三口大锅闹革命》、《泰山压顶不弯腰》、《壮志压倒万重山》、《战乌江》、《下课以后》、《太行山下新愚公》、《向青石山要水》、《越南人民决战决胜》、《红旗渠》等。其中,一些纪录片也受国外人士的喜爱,如《下课以后》就被多个国家放映。
文革时期的纪录片注重纪实,注重细节,电视纪录人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实地采访、深入刻画,用特写镜头细致的描写基层人物。这些题材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群众根基,真实的纪录了当时的生活。
2.3 文革后的辉煌,大型系列纪录片兴起(1978——1990)
改革开放后各项事业欣欣向荣,中国纪录片也得到蓬勃发展,逐步进入了以纪实为主的创作黄金期。当时作品题材丰富多样,其中包括:风光片、历史纪录片、政论片、人物纪录片等多种风格,表现手法也都有新的发展,其中有代表意义的影片为:1980年中日第一次合拍的大型纪录片《丝绸之路》、1983年在国内产生轰动效应的25集大型纪录片《话说长江》、1984年人物纪录片《雕塑家刘焕章》、1986年拍摄,同样引起观众强烈反响的纪录片《话说运河》、被称为中国纪录片写意派代表,1988年刘郎拍摄的《西藏的诱惑》。这些史诗般的电视作品引入入胜、内容丰富、气势恢宏,不仅在中国纪录片历史上留下了灿烂的一笔,更深深的影响了一代人。
2.3.1《话说长江》与《话说运河》
纪录片《话说长江》是中国纪录片历史的历程碑,其摄制历时两年,纵横数千里,全片介绍长江两岸大小河流、峡谷、湖泊49条(个),名山28座,名城52座,各项工程25项,风光名胜110处,古今名人104人,可谓是一部长江的百科全书。本片开播以后收到观众的高度关注,收到来信1万多封。1986年的《话说运河》一共28集,节目的轰动效应超过了《话说长江》,成为了中国纪录片历史上的最高潮。主持人从演播室走进了节目现场,采用了边采访拍摄边播出的方式,播出时间一共9个月。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