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示”部字与祭祀文化(2)
(二)祭 《说文》:“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祭”本义为牲祭(现场宰杀生灵告慰神灵),即“用牲供奉神灵”之义。如《谷梁传·成公十七年》:“祭者,荐其时也,荐其敬也,荐其美也,非享味也。”《公羊传·桓公八年》注:“无牲而祭曰荐,荐而加牲曰祭。”在某些古典章回小说中,“祭”又有“用咒语施放神秘武器”的意思。如《封神演义》第八十四回:“广成子祭起诛仙剑”,这里的“祭”不单单是“使用”的意思,因为它必须借助神灵用咒语来施放,与“祭”的本义有一定联系。在现代汉语中,“祭”多用来表示对死者的追悼或供奉鬼神等义,如“祭奠”“祭祀”等。
在殷商先民的观念中,先王、先公死后只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他们在两个世界中来去自如,并能主宰现实世界的一切。作为脑海中不断将祖先威灵夸张的结果,先民认为,祖先神有权利优先享受现实世界的物质文明;因此,将人间所用的各类物品,包括牛、羊、猪、鸡、犬等动物,米、谷、糈等农作物,玉类、贝类以及女妾、男奴等等,通过焚烧、掩埋、沉河、供荐等方式,奉献给祖先神灵,乃是当仁不让之事。以此向祖先神灵欺负禳祸,这便是“祭”。可见祭祀神灵是要以献出礼品为代价的,常用的祭品有食物、玉帛、人祭、血祭等,这些都可在“祭”的古文字字形中得到了充分反映。
(三)祀 “祀”与“祭”都有祭祀的意思,但还是有细微差别。《说文》:“祀,祭无巳也。”“祭无已”就是说要子孙世代祭祀不绝。清代段玉裁也说:统言之则“祭”“祀”没有区别,分开了说是子子孙孙、世世代代永远祭祀下去才叫“祀”。
在上古先民的直观经验中,怀孕产子,添丁进口关乎氏族的生死存亡。然而,难产和流产却不断发生,即便顺利产子,但子夭母亡的惨剧常常突发。先民深信这是胎儿作祟,幕后指挥者则是那些已死去的先祖先王,他们能够生养佑护我们,当然也可以决定我们的生养与否。所以,有必要将人间享用的物品奉献,以祈求祖先允许我们育儿产子,“祀”由此便产生了。
“祀”的本义为产育之祭,即祈求先祖不要让“巳”(胎儿)作祟,护佑母子平安。人丁繁盛的祭礼。因为这种祭祀的主体是祖宗,本义延伸后,又特指祭祖。如《世说新语》:“使子继父业,弟承家祀,有何不可?”《国语·鲁语上》:“夫祀,国之大节也。而节,政之所成也。故慎制祀,以为国典。”上文中的“祀”均指祭祖。大概由于从两性婚配到孩子出生满月这些时日中,“祀祖”的仪式不断举行,约历经十二个月时间。因而,殷商时代又假借“祀”来指称“年岁”,如“十有三祀”即十三年的意思。此义可看作是一种补充。
现代汉语“祭”比“祀”组词能力强,使用频率也高。如“祭”可组成“祭祖”“祭奠”“祭文”“祭扫”“哀祭”“主祭”“公祭”等,而“祀”只能组成“祭祀”“奉祀”。
四
中国汉字博大精深,笔者只是简要“管中窥豹”式地对“示”部汉字与祭祀文化进行了粗浅分析,以上汉字所反映的祭祀文化只是我国传统祭祀文化中的“冰
山一角”,“示”部字只是反映祭祀文化的一部分,还有许多其他汉字反映祭祀文化中的不同部分,如反映人祭习俗的除了“祭”,还有“伐”“舀”“”“羌”“奚”“妾”等,反映祭祀习俗的演变有“尸”“示”“俎”“宗”“巫”“祝”等,反映古代祭品的有“酒”,“牛”部的“牢”“牲”“牺”“羊”等,可见汉字作为文化的载体,与我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左民安,王尽忠.细说汉字部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2] 王玉新.汉字部首认知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
[3] 何金松.汉字文化解读[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4] 朱英贵.汉字形义与器物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唐汉.汉字密码[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6] 骈宇骞.中华字源[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7.
[7] 张弛.从汉字看古代的祭祀习俗[J].人文杂志,1992.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