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山乡深处的那株幽兰(2)
从审美特质来看,散文是一种侧重记叙真人真事的写实美、注重抒写真情实感的本色美、推崇写法自由灵活的意随美的散行文体。从本真的角度概括,散文是一种在字里行间流露真情,表抒真心,述说真意,传递真思,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确有其人、确有其事、确有其情之心理认同的文体。⑤《你从山乡走来》,是作者以第二人称写的一篇诗性自传。文章突破感性散文以第一人称“我”为写作出发点的常规,转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给读者以一种旁观、冷静的阅读感觉:“你”出生于一个距离县城“九十里”的山乡小村庄,“兄妹众多,吃饭时总是排着队装饭”,“读二年级的时候,你们学习了一篇《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文章……竟悄悄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和英雄相同的名字”。这一段泄露了天机,明确地告诉读者文章中的“你”,就是作者“我”。我最初还以为作者“旷胡兰”这个名字,是嵌用了父亲和母亲的姓氏呢。作者淳朴得让人吃惊,师范毕业时,“在分配志愿栏里,填写了一个比你的家乡更偏更远的山乡小镇的名字”。“你儿时的梦便在那山乡盛开了美丽的花朵。你将四年的青春时光献给了山乡,你将满腔的激情献给了山乡的孩子。在那个山乡,你也有幸遇上了他,一个身材高挑、热情大方,并和你一样有着强烈进取之心的小伙,你们在那里喜结良缘。山乡的婚礼简单朴素,却温馨而温暖。”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抒写她的成长经历和感情之路。
三、青春岁月:情系生活最深处
作为一个散文家,自然应当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天地,取材的领域。但是,在此茫茫宇宙,无限人生中,一个人的生活天地、见闻感知,总是有限的。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能否发现与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以此为据点来发展自己。从文学艺术的实践上,我们常会看到:每一个优秀的作家、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领域。这自己的“园地”,或曰独特的艺术表现“领域”意味着什么呢?它指的不是微观上的题材的品类,即具体所描写的事物;而是宏观上的为作家最熟悉、最理解、最敏感的生活。⑥作者二十岁不到,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山乡教书,内心装满了青春的激情和憧憬。作者《在山乡教书》,尝试着用第三人称写自己最难忘的乡村教书生活:“四年后,由于爱人要去省城的大学读书,她也有孕在身,不得已,她离开了山乡,离开了那二十几个相伴了四年的学生,调到离家近点的一所乡村小学任教。后来,她陆续收到不少同学从山乡寄来的信件。同学们在信中写到:‘敬爱的老师,自从您离开我们以后,我们都非常想念您,想念您对我们的深情厚谊。老师,您把我们从一年级带到四年级,这四年当中,您为我们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我们在您这里学到了很多知识,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带我们去春游,不会忘记您带我们参观水库,不会忘记您和我们一起唱歌跳舞……我们舍不得离开您,我们知道,您也舍不得离开我们……’”在文章结尾,作者这样深情地写道:“那段山乡教书的生活一直铭刻在她的记忆深处,每每想起,会让她情思网牵,暖意浓浓。她知道,她的根在山乡,山乡学生的笑脸上有她割舍不了的爱在洋溢。”她这样扎根于生活深处的文字,很容易让有切身生活体验的读者泪水难禁。我也有过类似在乡村小学执教的经历,领略过乡村教书生活特有的清贫与寂寞,领略过终日与教室厮守的甘苦与绝望,领略过最终离开小学内心的无奈与不舍。作者质朴如乡土的文字,引起了我内心强烈的共鸣与挣扎。
歌德曾说过:“哪个少年不善钟情?哪个少女不善怀春?”豆蔻年华,一种神秘而又圣洁的感情在少男少女心中悄然滋生。在如花似梦的季节,作者心中那树《紫桐花》悄然盛开,却无声凋零。为克制感情和保持冷静的叙述风格,作者有意识地使用了第三人称:“曾经,教室前面那棵开满紫色花朵的泡桐树下,每天早上都有他的身影。只见邻班的他手捧语文或英语课本。有时,他在诵读或默记数学和物理课本上的公式、定理。她把他当成了她来到这个新学校后的学习楷模。她每天从寝室或食堂去教室,很多时候都从他的教室后面斜斜穿过。他坐在教室后排靠窗的位置。每次经过,她向那窗户里张望,就有他的一双眼睛望了过来,明亮的眸子发出晶莹的光。她脸上一热,低头匆匆走过。”“突然地,有一天,她发现那棵高大的泡桐树下早已不见了他的身影。那棵美丽的泡桐树,早已凋谢了那一串串紫色的花朵,树上宽大的叶子也在萧瑟的秋风中渐渐枯黄,一片一片无力地飘落地上。她几经打听,才知道,他进军营了。”“此去经年,只余下旧时记忆依稀。”最后,作者在文章结尾这样感叹:“缺憾已然铸成,别离已经难免,唯愿这一份心痛的美丽永留心间。”也许,这就是作者以文字的形式,祭奠自己远去的青春。
四、我家山水:熟悉的风景最美
旷胡兰写了不少游记散文。游记是旅游文学最常见的文体,“是旅游主体面对旅游客体时的对现实生活的暂时超越的记录。人们常常需要借助这种超越,达到现实生活中诸多不平衡心理的最后平衡”⑦。一个真正的游记家,总是有着自觉的、强烈的发现意识。著名画家齐白石曾以下面的话作为自己的创作信条:“我以我家笔墨,写我家山水。”其实,把这句话移用于真正的游记家,同样切当。⑧ 旷胡兰的游记散文注重内情与外境相呼应,人物与景物相融。她的《重登武功山》,让读者感到作者恣意“写我家山水”的无比骄傲与自豪:“山腰处,几株灌木点缀其间。因为是金秋时节,漫山的茅草已由绿变黄,芦花还没完全开出白花,也呈现出金黄的颜色。微风中,芦花随风摇曳,舞动着腰肢,又似乎在朝我们频频点头。一阵大风刮起,这芦花的海洋便翻滚起金色的波浪,一浪推着又一浪。我们沉醉在这金色的浪潮中。这芦花的浪涛像山脚下田野里的稻浪,又像北方平原连绵的麦浪。这芦花的海洋,风吹浪起,它是轻盈的、曼妙的,是灵动的、诗意的。”在《辰翁故里踏秋行》中,她的彩笔这样描写吉安县梅塘乡刘辰翁的故里:“踏过青草地,走近河岸边,一株株高大的樟树、柳树,或直直挺立,或斜卧河边,各种野花竞相开放,清绿的河水静静流淌,好一幅诱人的江南水墨画。河畔静谧的村庄,安逸的村民,一代一代,在这河水的滋养下繁衍生息。”都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旷胡兰拥有一双与众不同的慧眼,能在熟悉的地方发现与众不同的美。显然,因为“移情”的审美功能,刘辰翁故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已经在作者的眼里美化了,成为一个个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生命体。
旷胡兰的散文,仿若一株从山乡深处连泥带土移植到城市的幽兰。由于长期扎根于生活和感情的深处,她质朴的散文风格,透露出对诗意生活的执着追求。当然,旷胡兰有些散文从内向性和表现性来看,还可以向文化、思想和灵魂深处做多维度的掘进与勘探。我们有理由相信,假以时日,通过旷胡兰自身的勤奋与努力,她的散文会散发出更明亮、更温暖的色彩,散发出更醇厚的人性芳香!
① 周冠群:《散文探美》,重庆出版社1986年版,第71页。
② 郑明:《现代散文》,台北市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12页。
③ 舒莹:《美的寻觅——散文创作技巧谈》,昆仑出版社1989年版,第59—60页。
④ 杜福磊:《散文美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3页。
⑤ 曾焕鹏:《当代散文美学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第18页。
⑥ 佘树森:《散文创作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56页。
⑦ 中国散文与旅游文学研究会编:《旅游文学与散文》,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页。
⑧ 周冠群:《游记美学》,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第124页。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