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绚丽多彩的冷风景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6-12 16:52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陈永革
分享到:

 

  摘 要:本文力图贴近卞之琳全人原作,从内涵和形式中多角度挖掘、阐释,破解《断章》的原旨奥秘。“看与被看”,旅游纪实;情爱咏叹,诗内之事;智性写作,创新有憾;艺术之花,历久弥香。

  关键词:卞之琳 《断章》 纪游诗 爱情诗 智性诗 艺术美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1935年10月

  一首好的诗,应该像一颗多面体的金刚钻,把它放在桌面上,不管你从哪个角度去观赏它,都可以看到熠熠的光辉在闪烁,都可以看到袅袅的余烟在上升。每个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对诗篇做出符合自身口味、感受的理解和阐释。当然,不管你怎么自我理解地解读,都须规范在诗篇内涵所允许挥发的弹性限度以内,都须切合诗篇本身的纹路和逻辑,由此挖掘出诗篇某一方面的内涵而能够自圆其说。而笔者更是力图在紧扣诗人生平思想、创作历程和现实文本,并遵循“作品的永恒意义,而且只能是作者的原意”(赫什语){1}的阐释学原则来自圆其说。

  —、《断章》的情感、思绪流程

  诗歌是诗人思想、情感的结晶,所以我们可以先梳理、剖析一下诗篇的思绪、情感流程。

  因读者的人生体验、审美旨趣迥异,对卞之琳《断章》的思绪、情感的评析也五花八门,大异其趣。总结一下,大致也就是把《断章》看作纪游诗、爱情诗或智性诗。下面我们可以试析一下,看看可否在尽量贴近诗人、诗作原旨的基础上挖掘出了诗篇相应的内涵,是否可以自圆其说。

  (一)纪游诗 纪游诗是述说游览观赏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审美情趣的一种诗歌文体。卞之琳写《断章》之前不久,刚从日本闲居了三四个月回国。拜日本之行所赐,年轻的卞之琳得以暂时摆脱在国内中学繁重枯燥的教书生涯,写出《尺八》《圆宝盒》等风情异趣的新诗佳作,同期的《断章》也更多得益于诗人这段短暂的闲居变奏和异域风情。

  《断章》作为纪游诗,叙写了二十五岁的卞之琳在公园闲逛游玩,触景生情,写的是诗人一时的所见所感……白天游玩时,你在桥上闲散自在看风景,自身也被楼上人当成了一道亮丽风景贪看。夜晚游玩归来,柔媚的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也悄然装饰了别人的梦。

  其实,“看”是人类最自然最平常的行为,也是人们获悉外界状况的最主要信息源。同时“看”也构成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看”使世界共同在场,整个人类世界就处于“看与被看”的相对性同构关系之中。这种人看人、人挤人,彼此装饰的情景也正是游逛玩赏的一大组成部分,游乐自在其中呢!想想本科时代在美丽的海岛城市厦门就读,周末必到鼓浪屿,特别是在日光岩下的沙滩上泡晒,常可以看到有女孩站在海浪边,蓝天白云下,衣巾吹拂,秀发飘飘在深情款款看海。她在看海,我感怀于其雅趣,也在后面观赏她看海。而每逢假节日,校正门旁的南普陀寺更是善男信女人山人海,那时年轻瞎闹的我最喜专往行人多处挤,别有一股人间温热在!——这些也算是《断章》一幕的自我现身阐释版吧。

  推而广之,这种看与被看“空筐”模式呈现出的世人互观对看的施受换位审美关系属古今皆然,永恒在线的。从晚唐李商隐“看山对酒君思我,听鼓离城我访君”(《子初效墅》)中“君思我”“我访君”(你想见我,我去见你)友情牵挂的心动转行动,南宋辛弃疾“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中“我见青山”“青山见我”的醉态真趣到时下流行歌曲、广告的相似套路,该“空筐”至今填塞不休,且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也”。当红流行歌曲巨星周杰伦唱的《爱在西元前》(咏唱的是在埃及游览时的观感)“你在橱窗前/凝视碑文的字眼/我却在旁静静欣赏/你那张我深爱的脸”中你看碑文(的字眼),我看你(的脸)的温存蜜爱仍然属这种“看与被看”的互文性结构,而且杰伦还接着唱他就“喜欢在人潮中你只属于我的那(你看碑文我看你)画面”,真是历尽古今,越看越迷爱了。而时下一则高端海景房广告“站在家里(看),海是美景;站在海里(看),家是美景”的家看海、海看家越看越乐乎,也仍然套上了典型互观对看的“空筐”迷彩,循环复沓,浑融圆满,入心传神,缭绕终天。

  (二)爱情诗 欣赏一首诗是为了在想象中体验、经历诗人的情感经验,在语言、意象的流动和转换中追索、还原情感经验生成与展开的具体样态和过程。《断章》在此讲述了一个白天“你”是别人心目中的“风景”,夜晚“别人”又成了你梦寐以求的“装饰”的爱情故事。诗作情感思绪的串联因“你”这个人称代词到底是指男的,还是女的,前后两节的“你”所指人称是否一致而迥异其趣。

  1.“你”这个人称代词一致时,《断章》就是一首对情人的赞美诗。“你”若指女的,那就是男人献给女情人的赞美诗。诗作的情感串联可以这样说:白天,女孩站在桥上看风景,男人在楼上闲逛却不看风景看女孩,说明女孩比风景更美丽妖娆,富于吸引力。甚至晚上回到寓所后,男人连做梦都梦见了女孩,而能入年轻人春梦的都是如诗如画、刻骨铭心的。当然女权主义论者硬把诗中的“你”换成是“男”的,那么《断章》就成了怀春少女对心仪男人的赞美诗也同理可推。

  在这里,诗中用的是背面敷粉的手法,极尽所能地侧面描写、映衬出诗中少女的美与魅——不看风景,专看看风景的女孩说明青春美眉比风景更美丽妖娆,富于吸引力。

  2.“你”这个人称代词不一致时,《断章》讲述了一个一见钟情的爱情故事。诗的第一节的“你”可指“男的”,第二节的“你”可指“女”的,诗作的情感串联可以这样说:白天,一个青年男子逛公园,站在桥上看风景,衣襟飘飘,风流倜傥,有个春春少女在楼上一眼就瞄上了他,默默无言中就爱上了他。恰巧,这青年男子在桥上偶一回眸,正碰上楼上少女脉脉含情的眼光,顿时身心交融,春意盎然;晚上回家,这男子也夜不安寝,竟梦见了和“她”相依温存翩翩飞——当然诗的第一、二节中的“你”男、女也可互换,诗作仍属一见钟情的框架故事,不过把女先爱上男的换成男的先爱上女的而已,一见钟情、相思梦幻的总体结构未变。

  卞之琳只明确认可《断章》的“相对”性哲理,对《断章》爱情诗属性的认知大多勉强或模糊,甚至矢口否认,“百转千回也不对你讲”(《无题一》)。这种非爱的犟嘴,既是其性格气质的制约,也和其新诗创作的智性探寻有关,更是诗人无缘挚爱的创痛隐忧的后遗症。

  卞之琳生性矜持、敏感、冷静、理性,属阴柔内倾型气质,他多活在自我内心世界中,不爱抛头露面,更不愿袒露感情历程,直述隐秘私情。再加上研习、创作智性诗,逃避情感,隐匿自我,专爱克制、淘洗、凝练、结晶、升华的智慧提升术,遂养成凡事不说即没事,至少表面上不认可约等于事实不存在的自尊心理保护术。最重要且根本的原因还是与豪门娇娃张充和二十几年马拉松苦恋肄业的饮恨阴影所造成的。张充和是前清直隶、两广总督张树声的曾孙女,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活泼开朗,才貌双全,是书法家、昆曲家,婚嫁到美国后在哈佛大学艺术系任教。而卞之琳虽也是北大外语系科班,却出身寒门,祖父是开染坊的,父亲科举不第,又不善营生,至父辈家道早已衰败、破产。虽门不当户不对,但两人同为来自江南的文艺青年,本就有“相通的一点”。{2}自从在张充和姐夫沈从文家结识后,两人也曾擦出过火花。卞之琳把二十首准情诗结集为《装饰集》题献给张充和,张充和也曾为准男友手抄过《数行卷》诗集,还主动吻过准男友这个文艺死党呢!卞之琳在《无题二》诗中咏叹“杨柳枝招人,春风面笑人”,表明两人也有过浓情热恋的欣慰喜悦。更多的时候张充和是若云似雾,时冷时热或不冷不热,让卞之琳春情满怀无地着,整天吟咏着“一室的沉默痴念着点金指”“窗子在等待嵌你的凭倚”(《无题二》),但毕竟“齐大非偶”,出口品质终无望顺畅转内销,卞之琳最后只剩下哀叹“付一枝镜花,收一轮水月”(《无题四》)、“长如绝望的无线电/空在屋顶上伸着两臂/抓不到想要的远方的音波”(《候鸟问题》)、“从爱字通到哀字”(《白螺壳》)、“我的忧愁随草绿天涯”(《雨同我》)。如果卞之琳足够热烈、强力,或许还有望穿透现实障碍和准女友的犹豫,但诗人过于矜持、冷静、理性的性格使他缺少了青年男子的一种爆破冲力,遂完全葬送掉最后一丝胜算。这场结不出正果的苦涩恋情使诗人的现实人生扭曲变形,留守到四十五岁才结婚,心理、心态也严重受挫失衡。过于自尊者遭遇创伤剧痛,会使人只想一味逃避或掩饰,遂使卞之琳终生对自身感情历程及其真情实相都历来讳莫如深,连带着卞之琳新诗创作的抒情方式也横遭逆转。当诗人在创作中无改或难改“真情实感”{3}时,就只能改变浪漫感伤或直抒胸臆的传统抒情方式,走上逃避情感、隐匿自我的智性诗创作新路。连创作最情爱类的五首《无题》诗,诗人都云山雾罩,极尽掩饰、淡出之能事,使人难辨情踪实迹。而在评议更宽泛类别的《断章》时,卞之琳也相应地逃避、掩饰情感,无视或淡化其感情蕴涵的犟嘴非爱就很顺理成章地被理解了。

  (三)智性诗 卞之琳是中国现代智性诗的大宗

  师,代表了上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诗的最高成就。作为当时先锋的“新智慧诗人”(金克木语){4},卞之琳借助理解力、想象力平衡冲动,组合差异,把感性与智性、官能感受与抽象理念交汇整合,呈现出一种冷凝深邃的智性美。智性概念的出现,导致了中国现代诗学的两大转向:转向客观性;转向综合包容。新诗也开始突破传统主情诗的藩篱,走出现实功利和日常事理,向综合经验的书写、现代智性的采撷挺进,直面探寻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和心理症候,理性解剖和批判社会现实的冷酷,追问个体生命的意义,反思现代生活和文化,展现对人生及宇宙万物的终极关怀,从而开拓出了中国新诗的新境界。这种现代理性智慧的诗化晶体,也有益于开启民智,重塑民魂,切实推进“被现代化”的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强力现代化华丽转型。中国现代智性诗主要是一方面取道间接化、客观性,让人像闻到玫瑰花香一样地感知到诗人的思想理念,甚至是“以物写我,化我为物”{5},将哲思智性凝聚在客观对应物上,雕塑般具象硬朗地追求思想的知觉化;另一方面则以感情的逃避或淡化,发乎情而止于理来强化其智性取向,促使中国诗从传统抒情诗绵软感性、宣泄直抒的软抒情、热抒情,转向内敛冷凝、硬朗坚实的现代性硬抒情、冷抒情。作为中国现代智性诗的急先锋,卞之琳善于将对现代生活的感悟、人生意义的智性思索隐藏在意象、意境呈现出来的画面中,极力避免诗人情感的直接宣泄、泛滥,从而使其新诗成为哲学视界的冷风景。《断章》作为卞之琳的代表作,其智性色彩自不容忽视,这从与其古典“原版”的比较中也可得到鲜明体现。冯延己的“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蝶恋花》)属意传情,除了表现友人别后自身无法排遣的离愁孤绪,再无幽深的意义。而现代《断章》则透过四幅单纯明朗的意象画面,淡化单纯的感伤愁绪,从四个“你”分作两组交相反射的对象性关系中,抽象出了虚与实、内和外、远与近、主体和客体、瞬间与永恒、自然和人世之类相对性范畴均衡互动、普遍联系的宇宙、人生哲理,更具现代智性蕴涵,其中的主体与客体相对而出,互为风景和装饰,无疑是诗中智性最突出的体征。《断章》诗中的“你”既是主动的,是主体、作用者,也是被动的,是客体、受作用者——“你”看人,也被人看,被装饰,也装饰了别人。我们人类就是这样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你装饰我,我点缀你,大家相互依赖,互相作用,共同构成一个拥挤纷扰而又妙趣横生的整体性人类世界。正所谓舞台小世界,人生大舞台,每个人都有机会“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地亮相主演社会人生剧,也都有机会在台下观摩,对台上人的表演嘘唏感慨不已。扩大而观之,人生过程虽有差异的相对性,但开始和结果都是一样的,就像《红楼梦》里说的“人生千年铁门槛,终需一个土馒头”,生前再豪强富贵,终不免一死灰飞烟灭!最后可剩下的人生共相就只是《断章》所揭示的人生过程的均衡互动和普遍联系的依存性的普泛作用。

  相对性哲理贯穿卞之琳新诗创作的整体过程,成为卞之琳新诗智性的核心基点,这种主客互换、相对相依的相对性哲理在卞之琳的其他诗作中也都有显著体现,如《投》中小孩随意向山谷扔石子,就像别人(父母)随意把小孩投进尘世,别人投小孩和《旧元夜遐思》中的“人在你梦中,你在人梦中”,皆属典型的主客互换、相对相依框架模式。

  正如卞之琳说的“相对相对,使得人聪明”{6},卞之琳通过对物各相对相生的诗化感悟,超脱尘世烦扰是非,获得一定程度内心的宽慰和自由。但事物除相对性外,更有统一、整体、绝对的定性,卞之琳始终没有真正超越过相对,而凡事持相对论就极易沦落相对主义的泥潭中,终不免在真意的缺失、时间的迷雾中相对如梦寐,“不知两岸桃花已远”(《圆宝盒.注》)。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