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与“怀古”
摘 要:《离骚》包含着“漫游”结构与“怀古”情节两大质素所形成的内在体式,其既奠定了《离骚》的审美、思想意蕴基调,又因由着《离骚》向后世文学流传辐射,其特征有二:“漫游”与“怀古”内外密切相连;情感基调为“不合于世”之感。同时,其对后世文学发展,有着一定的辐射作用。
关键词:漫游 怀古 《离骚》 审美结构
《离骚》是诞生于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首伟大抒情诗作,其奇崛高拔的语言、坚贞不移的气节、诚挚至深的情感令一代又一代诗人折服动容,也令后世千万坚守理想、原则的文人士大夫无论何时都能找到一片足资为根底的精神堡垒。
关于《离骚》的文章结构,自古以来就有诸多讨论,且遑论各代古人的观点,今世国内如游国恩、刘永济、董楚平等人都有着独到的见解,在海外日本学者竹治贞夫等人也曾做过颇有参考价值的论述。从朴素的吟咏感悟到引进西方理论,各家成说,可达数十种。{1}在前人有过充分研究、争论的今天,如果我们再联系文化背景,反观回文本考察,实则《离骚》的内在结构,是“漫游”与“怀古”两大元素的重奏。
一、“勉远逝而自疏”:《离骚》的潜在“漫游”结构
《离骚》全诗,除去散佚或被编辑者删去的部分不算,有两千四百多字,单就字数上,可谓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长者。从诗歌的发生、传播上看,在没有纸张,仅靠昂贵的帛与记录效率低下的简来记录、传播的春秋战国时代,能生成这样规模的抒情诗,是极其可贵的。而且,两千多字的篇幅就中国传统而言,其直抒胸臆、一气呵成的可能性也不大——纵使可以一气呵成吟诵而出,在其后书于竹简、帛书的过程中,也必会受作者创作思维的制约发生变动。所以,《离骚》的创作,绝不类后世诗歌“文不加点,下笔成章”,而必定是经历了一定时间的沉淀、书写。
故而,《离骚》在创作之时,就必定有一个“潜在”的结构。其实不止《离骚》,考察先秦时期的长诗,莫不有其明晰的结构性。而且与后代成熟的长诗不同,先秦时代的长诗结构,多是依附于诗以外的事、物,或是某种简单形式的重复、拉长,而还没有如后代乐府诗之属,形成自己独特的结构。
《楚辞》中收录的《天问》,以“追问”的形式结构全诗。《九歌》之诗,有着开篇、收尾、众神依次登台的次序,依附了楚地的祭神时的仪式次序{2},结构亦明不待查。《招魂》《大招》依东西南北之次序而作。唯传宋玉所作《九辩》结构不甚清明,但这也导致了这首诗章句蹭蹬,混乱破碎。
《诗经》中少有长诗,篇幅相对长的《七月》,按照年月节气结构,不需多说。《生民》一类的颂诗大多依附于历史事件、宫殿结构、天子诸侯出征的结构。毕竟其处在我国古代诗歌发轫时代——长诗的创作并不成熟。
其他散见于典籍的,少有长诗。今人有以为《老子》、今文《尚书》乃诗歌者{3},若成论,亦可以从中见出清晰的结构。
那么,《离骚》的结构又如何呢?从字面上看,《离骚》全诗似乎并无有一个如上述的依附在外物外事上结构,但仔细梳理文义可以发现诗歌存在着一个“漫游”的过程: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到“故前圣之所厚”,这里为出游铺垫;从“悔相道之不察兮”到“周流观乎上下”,这里为出游的过程;从“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到“蜷局顾而不行”,这里为出游的结果;最后“乱曰”一段,是全诗的总结。
简示之如下:
不甘污浊、守节出游——浮游、求女——远游、徘徊——弃国离乡
就作品看,《离骚》的结构很明显地有从单纯依附于外在事、物或是简单结构拉长重复过渡到有自己独特结构的趋势。就笔者看,原因可能有二:一是《离骚》的成诗在先秦诗歌中属于较晚者,结构相对成熟,且符合诗歌发展规律;二是《离骚》在流传过程中,极有可能有后人改创的成分潺入,使之结构相对完善(很遗憾,因为历史原因,难以考察古籍流变,这一点不能以文献证明),但就《诗经》《庄子》等作品中多存在有汉人添加的成分看,是存在极大可能性的。况且自清代以来怀疑淮南王刘安作《离骚》的声音,也并非是空穴来风——这正表明《离骚》之中存在有汉人改制成分的可能。{4}但不论如何,《离骚》始终是较早地带有这样的漫游结构的典型文本。
而这样一种漫游结构,放在文学中又可以归入到“游观”文学的大传统之下。游观者,可以溯源到《庄子》《论语》之属的先秦典籍中,表示人“游”于世界上的一种生命状态,表征在文学则是各式的“游观文学”,从《诗经》开始,就不乏记载游玩、游宦、游学等方面的文学作品,表达人在游历过程中的感怀悲喜,有自己独特的文学、美学价值。刘纲纪先生在《楚艺术美学五题》{5}以及朱良志先生于《楚辞的美学价值四题》{6}中所言楚辞中的“流观”者,亦是谓此,这样一种“游观”,在《离骚》中,更是作为了结构全诗的线索。
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知道《离骚》的行文结构,正是一个“漫游”的结构,《离骚》一诗,也可以视作为游观文学的先声之作。
二、“故前圣之所厚”:《离骚》的高蹈“怀古”情结
从结构模式上,《离骚》是一个“漫游”的结构,那从内在情旨上看,《离骚》又有何包藏呢?
经考察可知,《离骚》中存在有深切的“怀古”情结,并且以一种理想主义的高蹈形式表现了出来。或者从某种程度上说,《离骚》是一首“怀古诗”,而且是形式最为纯粹的怀古诗。
今人多以嵇康、陶渊明为怀古诗始祖。事实上,且不往屈原以前考源,单《离骚》中,就可以找出诸多带有怀古色彩的文句: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依前圣以节中兮,喟凭心而历兹。
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
汤禹俨而求合兮,挚咎繇而能调。{7}
从这些句子中,我们能看出《离骚》诗歌里对上古的倾慕之情,可见屈原之崇古情结,颇有“长歌怀采薇”的情状,是怀古诗的最原始形态。具体看来,可以从文化背景、诗歌情感分析两方面入手。
首先,从文化背景方面来看,楚国文化水平原先大大落后于其他诸侯国,然而其在春秋战国时期大举吸收中原文化,很有成就{8}——屈原也正是在这一文化氛围下诞生的,孔子“克己复礼”的复古精神对其多多少少都有影响。王国维在《屈子文学之精神》中说“屈子南人而学北方之学者也”,正是谓此。
到战国时代,周代的以宗法为基础的礼乐制度彻底崩溃,其相应的精神价值体系也为历史所弃却。春秋时代的孔子已经敏锐地意识到此问题,但时迁事变,这崩溃已成定势。到屈原的战国时代,更是一个不胜征伐、兼并驰荡成风的时代。尤其暴悍如秦国者,几乎每战必胜,战胜必斩首数万,尚戮耀狠之风何其盛行。
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屈原指斥秦国为“虎狼之国”,实则战国诸雄,哪一个不是“虎狼之国”呢?清人李桢的《六国论》对此可谓一针见血地指出: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在一个动荡的时代里,屈原所持之于安定时代的宗法血亲制古道是不适用的。居于主流者,乃荀子、韩非子等人正在高言“法后王”思想。他们的产生,正是在于抛弃已经落后于时代潮流的周代宗法制及其整个文化体系。所以说,当屈原把自己的不被理解、不被任用理解为党人奸邪谗害之时,殊不知整个时代都已经抛弃了他。所以说,屈原在思想上落后于时代潮流,是一个先人的“遗民”。
第二,关于《离骚》中的情感,历来是众说纷纭的,从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的论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9}。到潘啸龙先生的“怨愤、绝望和自信的交织”{10}。直若千人千面,各不相同。但当我们从文本上、尤其从“漫游”结构角度来看时,《离骚》中的主要情感有三: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