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漫游”与“怀古”(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6-12 16:52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朱方遒
分享到:

 

  其一,君王不察之怨,诗人一方面将自己的遭遇归结为小人的陷害,但另一方面却不知道自己被放逐的根源在于落后于时代潮流,故而转向对君王的怨恨。

  其二,生身不时之恨,正是源于对于古时先人的崇仰,由此生发出“今不如昔”之感。

  其三,去留不决之惑,当诗人选择“去”之时,意味着放下家国天下,退守以明哲保身;当诗人选择“留”之时,意味着自我委屈,从于新生的思想文化,背叛原有信仰。但无论去、留,都必须放弃或者收敛这一种“怀古”的心态,当诗人没有认识到这样的原因时,就只能陷入游移惶惑之中。

  这三种典型情绪贯穿全诗的发展,可粗略对应如下:

  君王不察之怨——从“帝高阳之苗裔兮”到“故前圣之所厚”。

  生身不时之恨——从“依前圣以节中兮”到“哀朕时之不当”。

  去留不决之惑——从“索琼茅以■兮”到“蜷局顾而不行”。

  不能否认这三种情感之间存在有一定的“过渡”阶段,但这三种情感,皆发源于怀古情结,故而《离骚》之作为一首怀古诗,是成立的。

  此外,当怀古思想与屈原的高贵出身相重合时,事情就更非单纯复古那么简单了。《离骚》中关于出身的虽然只有这么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但全诗中不断渲染的一种“自美”情绪(如“纷吾既有此内美兮”“耿吾既有此中正”等等),正是一种“纯洁”心态,抑或说是一种贵族倾向心态的表现。

  而这一种“纯洁”心态,必然会使屈原不断加深自己对于崇古思想的笃守。当外界不断对其崇古心态进行打击时,其亦会以自己“纯洁”的姿态反抗外界,一再加强信仰。当整个时代都与屈原理想对立时,其崇古思想便激化为一种富有巨大激情的理想。《离骚》中极尽高蹈情态的意象,皆源于此情。屈原的坚守,或者也可算作是种“伟大的偏执”。所以,人们历来称道的《离骚》中所洋溢的理想主义之情、坚贞不屈的气节,实则是以其崇古情结为基的一种高蹈意态。

  三、“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漫游”与“怀古”间的相互定义

  《离骚》的“漫游”结构成就了全诗漫长而宏大的追索结构,而其崇古情结则积蓄了通篇浩荡的生气与飞扬的姿态。这两者在诗中是互相促进、互相渗透与互相定义的。它们之间的相合并非是单纯的结构与内质之间的相加,而更是一种包蕴结构、情感在内的文章内在体式,其不仅有个案价值,更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写作逻辑上,漫游是怀古的载体,而怀古则赋予了漫游以精神内涵。

  诗中主人公因崇古而被谗害,故而远离混浊炫耀的众人,独自“退休初服”,追索往圣先贤的踪迹。主人公对先人的追寻,就是以这样的漫游开始的。没有漫游,诗人的怀古情绪将无从发挥。同时,主人公在浮游、求女的过程中,受到帝阍闭门、宓妃无礼,求女无果种种挫折,大多源于世人“好蔽美而嫉妒”所致,正反映出诗人的怀古情结。其漫游之所以有感发动人之功,正源于诗人所怀抱着的古道热肠。

  故而,没有漫游与怀古互为表里,互相成辅。推进一步,不仅是《离骚》,凡“漫游”与“怀古”相交者,其思想情感基调有着很大的限定性,几乎都表现出一种“不合于世”之情。

  这看似偏颇,但简单分析,不难得知。

  我们都知道中国自古以来是农牧文化,安土重迁,但却很少关注中国人亦有一个“游”的传统。{11}中国人,尤其中国文人士大夫范畴的“游”,是带有着明确目的性的:或者是为了求仕以施展家国天下的抱负(或显或隐的),或者是为了逃避黑暗污浊的社会。

  另一方面,文人士大夫带有怀古心态者,总抱有一种“今不如昔”、喟叹社会、精神文化的堕落的情绪——这样的情绪在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盛唐诗歌、文赋之中不曾出现。但是在动荡、混乱的时代却多见。阮籍的《咏怀诗》、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陆游的诗、辛弃疾的词,乃至于顾炎武等人的诗文中,都不乏此感。

  虽然有“今不如昔”之感,但怀古本身并不会带来不合于世之感,甚至史上还多有借助“复古”以积极参与时事的例子。明代前后七子复古,乃至于晚清康有为的维新变法,都是以“怀古”来融入现实。但怀古一旦与漫游相结合,态势立刻便走向狭隘——怀古以其“今不如昔”的批判态度融入漫游之中,“今不如昔”之感一下子面向整个世界,多少会转向当下世态不堪的批判。

  于求仕历程中漫游者,一旦带有怀古心态,必定视世态沦落为自己的改造对象。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里“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一句,颇见其政治抱负所在。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更有问鼎天下的英雄气魄。

  而于逃避昏赫时事者,若心存古意,必定悲叹自己的“生不逢时”,向往前代之理想时光。《离骚》里一句“哀朕时之不当”,是理想无从实现的悲叹。杜甫《咏怀五百字》里一句“许身一何愚,自比契与稷。居然成霍落,白首甘锲阔”,更是对时代沦落的沉吟。

  所以,《离骚》中“漫游”与“怀古”相互定义间形成的体式,对整个中国文学发展都有着映射作用。

  事实上,不止中国,纵观整个世界文学史上,“漫游”“怀古”的叠加现象并不在少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的“感伤主义”文学,正是“游观—怀古”文学的海外版。而放到近一个世纪内,日本著名作家井上靖、川端康成也曾作过《夜声》《古都》一类的“漫游”与“怀古”之作。任何一个时代,其精神文化价值总是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社会中“进步”者渐入主流,而“落后”者,则或多或少地被排斥到社会边缘。这些被排斥到边缘的人,如果安于沉寂,尚能有一股隐士风度;但若心胸间存天下之感,必然会发出“今不如昔”的哀叹,当其游历于世间,怀古之情自会生于不知不觉间。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讲,这样的文学作品,纵使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终究不会是“主流的声音”,而只能是时代潮流的逆动、主流下的暗潮。不过很多时候,也恰恰是这样的文学,比之于“润色鸿业”的封建赞歌,有着更为恒久的价值。故而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

  ……文绣的文学之不足为真文学也,与的文学同。古代文学之所以有不朽之价值者,岂不以无名之见者存乎?{12}

  《离骚》中的“漫游”与“怀古”,大抵如此。

  {1} 关于此,可参看潘啸龙:《〈离骚〉结构研究论略》,《中国楚辞学》2009年第1期;施仲贞、周建忠:《〈离骚〉的分段研究综述》,《南京师大文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2} 兰甲云、陈戍国:《〈九歌〉祭祀性质辨析》,《西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3} 卢建初《〈尚书〉史诗考》,学林出版社2010年版。

  {4} 张继海:《淮南王作〈离骚传〉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6年第6期。

  {5} 刘纲纪:《楚艺术美学五题》,《文艺研究》1990年第4期。

  {6} 朱良志:《楚辞的美学价值四题》,《云梦学刊》2006年第6期。

  {7} 屈原著,蒋天枢校释:《楚辞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86页。

  {8} 陈绍辉:《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略论》,《殷都学刊》2010年第2期。

  {9}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史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505页。

  {10} 潘啸龙:《〈离骚〉的抒情结构及其意象表现》,《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

  {11} 参看龚鹏程:《游的精神文化史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2} 王国维:《文学小言》,《王国维文集》卷一,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26页。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