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长风一振,众萌自偃”:论王勃的“文章之道”(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6-12 16:54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高尚杰
分享到:

 

  然而在王勃其他的论说以及其创作实践中,却体现着于此大不相同的观点。他在《平台秘略论十首·文艺三》中说:“故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能事,而君子所役心劳神,宜于大者远者,非缘情体物,雕虫小技而已。是故思王抗言词讼,耻为君子;武皇裁出篇章,仅称往事。不其然乎?至若身处魏阙之下,心存江湖之上,诗以见志,文宣王有焉。”{24}在这里他承认了作文的巨大意义,强调“诗以见志”,表达“大者远者”,于是可以成为“经国之大业”,不再是“雕虫小技”了。这可谓是直接推翻了其在《上吏部裴侍郎启》中的“悠悠小技”论。与此同时,王勃也在逐渐地推动初唐诗文向着风骨具备、气象宏大的方向发展。他在《平台秘略赞十首·艺文第三》中提到“气凌霄汉,字挟风霜”{25},要求文章要有内在的气势,他的《山亭思友人序》就更加自然地提出文章要气象巍然,健壮宏大:“嗟乎!大丈夫荷帝王之雨露,对清平之日月,文章可以经纬天地,器局可以畜泄江河,七星可以气冲,八风可以调合”,“至若开辟翰苑,扫荡文场,得宫商之正律,受山川之杰气。虽陆平原、曹子建,足可以车载斗量;谢灵运、潘安仁足可以膝行肘步。思飞情逸,风云坐宅於笔端;兴洽神清,日月自安于调下云尔。”{26}还有《越州秋日宴山亭序》,其中“是以东山可望,林泉生谢客之文;南国多才,江山助屈平之气”{27},将其在《启》中对屈原的抹杀一笔勾销,也正是因为王勃在内心十分推崇这种壮大的山河之气,才会又将屈原捧到眼前,颇为自得地欣赏那一份豪壮之气。此外王勃还有许多重视文学中情感表达的论述,这由与其尊奉文学创作之政教怀抱的思想截然相对。还是在《越州秋日宴山亭序》中,他说“五际飞文,时动缘情之作”{28};《秋日宴季处士宅序》中有“兰亭有昔时之会,竹林无今日之欢。丈夫不纵志於生平,何屈节於名利?人之情矣,岂曰不然?人赋一言,各申其志,使夫千载之下,四海之中,後之视今,知我咏怀抱於兹日”{29};《秋日游莲池序》更是将一腔悲慨喷薄而出:“悲夫!秋者愁也。酌浊酒以荡幽襟,志之所之;用清文而销积恨,我之怀矣。能无情乎?”{30}处处言情,哀感悲愁从心而发,要求情感要自然而然地从胸臆中缓缓流出,又构成了王勃论文中的一个特色。所以如果将王勃定位为一个纯粹的复古论者,不免太过偏见,从他向参选主考官上书的文学观念和他独立进行文学创作实践比较来看,王勃的复古不妨被认为是一种政治化的意见表述,从政治志趣的角度来讲,王勃只能堂而皇之地搬出复古,走向风教,这是政治的主流,也是统治者的绝对权威,王勃想要摆脱这一点恐怕是很危险的。然而当他面对真实的文学创作时,他就情不自禁地要抒发才士不遇之悲,辽远豪迈之志,无论是从诗文气象上看还是体味其感情的充沛和细腻,王勃都充分书写了他的情志怀抱,用一种实践来证明了他对文学缘情的认同以及开辟盛唐文学壮美气势的努力。正如罗宗强先生说的那样:“在他们所称道的龙朔初载那场扫荡绮艳文风的行动中,他们的着眼点实际并没有放在政教之用上,没有放在明道上,而是放在浓郁的感情、壮大的气势的追求上。王勃的《上吏部裴侍郎启》虽强调文学的政教作用,甚至为了强调政教作用而否定屈、宋和建安,但这似乎只是他们用来反对绮艳文风的堂皇的思想武器,而并非他们着意追求的美学理想。”{31}如此,想必这就是王勃文学理论思想的精髓吧。

  {1}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页。

  {2} (明)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1页。

  {3} (清)吴乔:《答万季野诗问》、丁福保辑:《清诗话》(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26页。

  {4} (唐)殷:《河岳英灵集序》、王克让注:《河岳英灵集

  注》,巴蜀书社2006年版,第1页。

  {5}{22} (唐)魏徵等:《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1544—1545页,第1090页。

  {6} 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61页。

  {7}{14}{15}{24}{25}{26}{27}{28}{29}{30} (唐)王勃:《王子安集注》,蒋清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29—130页,第132—133页,第131—132页,第302—303页,第408页,第273—274页,第198页,第199页,第192页,第194页。

  {8} 郑春颖译注:《文中子中说译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9} 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29页。

  {10}{11}{12}{13}{16} (后晋)刘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802页,第2801页,第2808页,第2805页,第2807页。

  {17}{18}{19}{20} (唐)杨炯:《杨炯集》,徐明霞点校,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5页,第37页,第36页。

  {21} (唐)李百药:《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602页。

  {23} (唐)陈子昂:《与东方左使虬修竹篇序》,《陈拾遗集》卷一,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1} 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6—47页。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