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与回归:《群山回唱》与胡塞尼的家国观
摘 要:作为一位多年生活在西方却又有着浓重国族情结的作家,卡勒德·胡塞尼对故乡阿富汗命运的描述和思考始终处于矛盾之中,构成其作品最深沉缠绵的底色,也是其新作《群山回唱》的主题。细致考察胡塞尼的家国观,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当代流散文学越界写作的复杂心态、视角或将有重要启发。
关键词:胡塞尼 《群山回唱》 阿富汗 家国观 流散写作
2013年,胡塞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三本小说《群山回唱》出版,其畅销程度甚至超过了其风靡一时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在这部新作的首发会上,胡塞尼称:“《群山回唱》的写作始于家庭概念。事实上,我的写作不断涉及的最重要主题是家庭。抛开了这个线索,你几乎无法理解自己,无法理解周围的人,无法弄明白整个世界中自己的位置。”①以家庭为叙述的载体,胡塞尼多年来进一步关注阿富汗的国族历史与命运,这一主题构成了它作品中最震撼人心的力量。亲情、友情、爱情、人性在国族与家园的背景下或被扭曲撕裂,或被烘托放大出来。美国评论家钦科维茨(Jerome Klinkowitz)曾如此评价胡塞尼写作的魅力:“胡塞尼的阿富汗系列小说以其对国族命运的关切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它在‘9·11’之后展现了一个西方世界亦能理解的伊斯兰。”②
阿富汗地处亚洲内陆,是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近代以来阿富汗一直面临深重的国族危机:内部民族纷争、英俄美等国在此长期的利益争夺、军阀混战、左派极权、塔利班统治等。一些自由知识分子纷纷于1980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后向西方寻求避难,十五岁的胡塞尼也和家人一起实现了向美国的“突围”。然而,正如他作品中的主人公一样,看似自由宁静的异乡生活从未缓释他们对自身民族命运的忧虑,新的公民身份也无法使其真正融入西方的传统与价值,胡塞尼的写作成为典型的“流散文学”。萨义德(Edward W. Said)曾在《流亡的反思》中说:“流散是个人与故乡以及自我与其真正的家园之间不可弥合的裂痕。”③ 最终,他笔下的主人公纷纷以不同的方式试图向家园“回归”。
突围:远去的“他们”
与胡塞尼本人的经历相似,他笔下有一群典型的自由知识分子,出生在阿富汗传统的贵族家庭,却受过西方式教育。当阿富汗的社会现实一次次冲击他们的底线时,向西方逃离和突围成为他们唯一能选择的出路。《追风筝的人》中,尽管阿米尔曾试图超越种族和阶级的鸿沟,与忠诚、聪慧、善良、勇敢的哈桑结下兄弟情谊,但人性的弱点使他背弃了哈桑而产生自卑。他想远离哈桑从而摆脱那个卑怯的自己,于是嫁祸偷窃逼走了哈桑一家。但阿米尔内心并不平静,哈桑的影子就好像那只他曾用生命和荣誉捍卫的风筝,处处刻在阿米尔的生活里。直至苏联入侵,阿米尔随父移居美国,才真正将往事尘封起来。多年后,被唤醒的阿米尔为了拯救侄子盖拉勃,回到阿富汗。当他看到破败的家园、残酷的暴政,并经历了好莱坞惊悚片式的逃亡后,美国再一次成为他们的避难所。对于阿米尔而言,西方生活既是种安慰剂,又成为麻木剂。《灿烂千阳》里,玛丽雅姆和莱拉反抗并杀死残暴的丈夫,试图逃出塔利班统治区。玛丽雅姆牺牲自己,帮助亲如姐妹的莱拉“突围”,实际上也在成全自己从小“去外面世界”的梦想,尽管她的每一次“突围”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以私生女的身份离开儿时宁静的乡村到父亲在城里的大家庭生活,她的母亲为此绝望而自杀,她不久也被迫嫁给年纪比自己大很多的暴君丈夫;想和莱拉一起改变暗无天日的生活,她们经常被丈夫毒打、绝食、关禁闭,在不堪虐待之下犯下杀人罪;想摆脱恐怖混乱、千疮百孔的家园,她们不惜在女子无男性陪伴不能出行的传统禁令下,冒生命危险出逃,玛丽雅姆为莱拉而死去,她承受的巨大苦难幻化成千万个太阳,成就了一份大爱。
《群山回唱》中的妮拉继续演绎了“突围”的主题。妮拉是阿富汗与法国的混血儿,这个身份颇具深意。在阿富汗,妮拉一直是个异类。她很小的时候,母亲便独自回到欧洲。妮拉自幼具有叛逆精神,她不愿接受“贵族”式的教育,和“下层”社会的男孩早恋,让贵族出生的父亲伤透脑筋。好不容易把她嫁进一个大户人家,但夫妻二人总是若即若离,在丈夫中风之后,妮拉不愿像传统阿富汗妇女为家庭牺牲自己的自由和幸福,于是不顾众人议论抛下丈夫、带着养女帕丽定居法国。在西方,妮拉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但是在喀布尔“一个替他吆喝的人都没有”。“在喀布尔没有人把我看成什么先锋,我只是个粗俗,放荡,不道德的人物。”萨义德强调,“知识分子想在人们能很好地听你讲话的地方说要说的话……它自然地与一个民族的愿望以及共同诉求相关”④。因此,妮拉宁可终身漂泊在一个可以“大声说话”的异乡,甚至自己的孩子连母语也忘却了。当她与采访者聊起自己的生平时,总习惯将阿富汗人称为“他们”。她如此形容自己与阿富汗,与父亲、丈夫的关系:“我和我自己离了婚,和我更令人烦恼的那一半。”
妮拉的经历典型反映了逃离祖国,不得不以西方为家的流散知识分子的心态。她们虽与母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联,但她们痛恨阿富汗的极权专制;对民族的贫穷动荡感到不安;厌恶伊斯兰传统中的保守固
陋……“流散”成为最有效的反抗策略。正如丹麦学者勃兰兑斯(Georg Morris Cohen Brandes)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所描述的:“在这两大暴政(国民公会和帝国的专政)期间,一个法国文人只有远离巴黎,在寂寥的乡间过死一般寂静的生活,或是逃出国去,才能从事他的创作。只有在这些地方,独立思考的法国人才能存在,也只有独立思考的人才能创造文艺、发展文艺。”⑤妮拉这样的“自由女性”,在阿富汗长期处于失语和被压迫的状态,她幻想通过融入西方来改变自己的边缘身份。尽管在许多后殖民理论家的笔下,东方是被“东方化”和“他者化”了的东方⑥,但实际上主导这种“他者化”的并非只是西方,它还包括东方自身存在文化认同危机的少数族群。对于这些移民作家而言,生活的“此在”与文化的“他乡”奇妙地整合起来,呈现出一种“混杂”⑦叙事和“复线”⑧历史。
游离:“魔鬼的宫殿”
与妮拉主动向西方“突围”不同,帕丽人生的两次出走都是被动的。帕丽和哥哥阿卜杜拉出生在一个贫苦人家,他们的生母生帕丽时死于难产,从此十岁的阿卜杜拉学会给帕丽换尿布、哄睡觉、唱摇篮曲……直至兄妹俩继母的弟弟、在妮拉家当厨师兼司机的“纳比舅舅”将帕丽带到不能生育的妮拉面前,她的命运从此改变,实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突围”。人们大多认为帕丽是个幸运儿,成就了更好人生,只有帕丽兄妹俩难舍难分。故事开头,父亲萨布尔给帕丽兄妹讲了一个“魔鬼的宫殿”的故事颇具深意:传说中的吃人魔每次来村里都会掳走一两个小孩。一位父亲最心爱的小儿子也被魔鬼带走了。几年来,痛苦折磨着这位父亲,他决定找魔鬼报仇。经历千难万险后,他终于来到魔鬼的宫殿,却意外发现这里是个人间仙境,被抓来的孩子们过着无比优裕的生活,整日在巨大的花园里嬉戏,接受良好的教育。老父亲发现日思夜想的儿子长高了,他时不时快乐地大笑。父亲激动地要求带走儿子,可是魔鬼告诉他如果这样孩子将再也不可能回到这里。父亲的内心又煎熬起来,一面是难以割舍的亲情,另一面却是穷困与富足的巨大落差。父亲最终决定独自离开,于是魔鬼给了他一杯能抹去记忆的药水,正如曾经给他的小儿子服用过的一样,他们得以永远忘记彼此。
萨布尔做出了同样的选择,他相信魔鬼宫殿里的那些孩子,即使割断亲缘、背井离乡也必定是幸福的,因为他们至少拥有安定、优越的生活环境。帕丽那时太小,她虽舍不得给自己讲故事、唱儿歌的哥哥,也舍不得村里的大黄狗,但对新生活的好奇令其很快忽略了自己的身世。多年以后帕丽感叹:“我们俩,阿卜杜拉和我失散的时候,他受到的伤害比我重得多。我比较幸运,因为我年纪小,这一点保护了我。我还能享受遗忘。他不行。”
阿卜杜拉则扮演了“魔鬼的宫殿”那个故事中无法释怀的老父亲角色:
阿卜杜拉不出声地哭起来了。
“噢,乖孩子。”瓦赫达提太太说,她有些吃惊。“可怜的小家伙。”她从手提包里扯出条手帕,递到他面前。
阿卜杜拉把手帕猛地拨到一边。“请不要那样做。”他说。他的声音颤抖着。
她蹲到他身边,墨镜推到头上,眼中也泛起了泪光。“如果你恨我,我也不怪你。这是你的权利。可
是……我不指望你能理解,现在就能理解,可这是最好的选择。真的是这样,阿卜杜拉。真的是这样。将来你一定会明白的。”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