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边城》研究述评(2003—2013)
【摘 要】作为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1902-1988)的代表作品,《边城》自1936年问世起,便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生动的湘西风情吸引着海内外众多读者,并引起了国内学者的高度关注。本研究调查了最近十年来(2003-2013)刊于中国知网的《边城》研究论文。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的梳理、分类、评析和总结,并择其要者作简要评析,探讨了国内近来对《边城》的研究进展及不足。最终得出结论:国内对于《边城》的研究虽看似百花齐放,实则参差不齐,在对该作的译介研究上尤显疲弱,与该作译著颇丰的现实有悖,亟待补充和完善。
【关键词】《边城》;研究述评;译介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边城》是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1902-1988)的代表作品,自1936年诞生之日起,便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生动的湘西风情吸引着海内外众多读者。国内针对《边城》的各类研究也未曾间断。本研究以“《边城》”为主题,以SCI、EI、核心期刊、CSSCI为搜索范围,以2003-2013为时间范围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共得相关文献147篇。这些文献分别从叙事视角、写作动因、美学视角、人物分析、对比分析、民俗文化视角等角度对《边城》做了研究。以下章节将罗列统计数据并对每类研究分别举例评析,以廓清在这十年中《边城》研究的主要着力点,并进一步指出其中尚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数据统计与分析
基于本研究搜集到的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对不同研究视角进行了数据统计(具体数据详见下表)。统计结果显示,从分析写作动因入手的研究成果数目较多,约占20.41%,原因一方面在于对小说的写作动因本就众说纷纭,无从统一,随着对小说内容及作者生平的深入发掘,新成果便不断涌现;另一方面,也不排除某些该类研究在内容和形式上有重复之嫌。从美学角度切入的研究数目仅次于写作动因(18.37%),个中原因,依笔者推测,由于《边城》语言优美、内涵丰富,审美性强,因而受到广大文学研究者的亲睐。另外,将《边城》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研究、或将沈从文与其他作家比较的文献数目最多(22.45%),表明学界对用对比进行《边城》研究的方法给予了较多关注。从叙事和民俗角度进行的研究数目居中(分别为12.24%和10.88%),这是由《边城》作为一部以叙事为主的乡土小说决定的。此外,从其他视角(传播学/原型理论/经典化过程/社会批评/传记批评)开展的研究与主流研究方向相比,数目较少(5.44%),且8篇文献中有5篇分布在近5年(2009-2013),说明学界近来已开始尝试拓宽《边城》的研究方向,只是力度稍显不足。
总之,从不同的视角——特别是从一些较为新颖的视角进行《边城》的研究,可以让读者多层面、多角度地理解这部小说,这对于进一步拓宽该作的研究渠道大有益处。
二、《边城》主要研究视角
1.叙事视角
这类研究主要从叙述模式、叙事语言、叙事策略以及叙事情境等层面展开,探讨了《边城》的叙事特点。如张文东(2008)从传奇叙事角度对《边城》加以分析,强调小说的浪漫想象成分[1]。刘涵之(2005)从语态切入,将小说叙事分为回顾、同步和预示三种,比较清晰地理顺了《边城》的各叙事成分分布及相互关系[2]。谭文鑫(2010)则另辟蹊径,以奏鸣曲的曲式结构为依托,剖析了《边城》在叙事结构上具有的内在音乐性[3]。
2.写作动因
写作动因,是作家写作某一作品的直接缘由,是触发这部作品写作的导火索,深入来说就是由相关人物、事件及历史状况和社会背景所引发的情感倾诉需求。而这些情感的深度,往往决定最后完成的整部作品的思想内涵,由此可见,写作动因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诸多针对《边城》的研究中,从写作动因出发的所占比例居第二(20.41%)。下面将从五个角度分析其写作动因:⑴地理环境、⑵心理因素、⑶社会变革、⑷宗教思想、⑸沈从文所属流派——京派对其影响。
英国地理历史学家达比(Darby)在谈及哈代的威萨克斯系列乡土小说时,曾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小说具有内在的地理学属性[4]。”的确如此,作家在创作历程中,空间转换常会对其想象和认知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在其文字中留下明显可见的痕迹。1934年,沈从文由北平返乡,《边城》便是在这一旅途中成型的。因此,不少学者认为,要解释《边城》创作动因,势必要从地理环境的变迁入手。许宗元(2003)便明确提出“《边城》是旅游文化的产物,它孕育于作者三省边区旅行生活[5]。”
心理动因,即是促使个体做出某种行为的内部心理机制。小说创作作为一种行为,与作者自身心理因素的催发息息相关。对此,学者们提出了不同意见:王中(2012)认为“《边城》不过是沈从文受到婚外‘偶然’引诱而又逃避的产物[6] ”,周明娟(2008)将《边城》归为作者的怀旧之作[7],李锦昆(2004)则认为是沈从文身为“乡下人”的自卑心理诞下了该书[8],康长福(2009)提出《边城》等作品是沈从文对自然生命的抽象思考的结果[9]。从该视角出发解读《边城》的文献数目较多,观点不一而足,为增强说服力,学者们多引用原作或作者其他作品对论点加以佐证,但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且结论的推导过程缺乏铁一般的数据来证实。举例来说,对沈自称“乡下人”这一事实,有学者认为是“自豪”,有学者则认为是“自卑”,倚仗的虽是同一事实,结论却相差悬殊。
作者生活的社会环境也会对小说创作产生一定影响。《边城》出版于1936年,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小农经济缓慢解体、农村开始初步城镇化的进程中,以沈从文为代表的敏感文人也嗅到了社会变化气息。褚连波(2010)试图将社会的差序格局代入《边城》,以解释悲剧成因[10]。陈离(2003)将《边城》里单纯的生活模式概括为作者的“童心”,以此传达出作者对成人社会的失望[11]。
占总数4.76%的文章主要从中国三大传统思想儒、道、佛以及观音信仰、自然拜物教等对沈从文的影响出发,分析小说的创作动机。苗水(2011)则认为《边城》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是“思无邪”式的,体现了原始儒家伦理的婚恋观[12]。这篇文章的理论前提是:孔子“亲自”整理《诗经》,使得《诗经》带有儒家思想观。但笔者认为,孔子编《诗经》这一说本身便有争议,不适合做前提,这是其一;其二,退一步说,且说《诗经》是孔子所编,但《关雎》等诗也只是体现了文章中提到的“自由恋爱”,至于“婚姻自主”却无从谈起。孟子说:“丈夫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13]。”孔孟的婚恋观宣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与《边城》提倡的自由择偶观是相悖的。而关于“男女平等”的看法则更是无中生有,众所周知,孔子本人对妇女的持歧视态度——“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文章作者显然忽视了这一事实。
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京派作品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表达了对本土的传统美感在现代性的强大冲击下日渐消失的一种挽歌情怀。沈从文是京派第一人,该派思想在其作品中一览无余。该类研究或先表京派某一特点,再将作品代入以证明该特点;或先讲该派代表作品的共同点,进而总结出京派某些特点。如刘进才(2003)从京派多以残缺家庭为背景这一特点为基础,提出:《边城》等京派小说对残缺家庭之爱的温馨渲染,呈露出“五四文化批判型家庭小说向爱的伦理型家庭小说的转变[14]”。
3.美学视角
美学作为哲学的一个分支,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等概念的综合。《边城》作为一部语言优美、内涵丰富的小说,自然也受到美学领域的关注。李健吾誉之为:“一部idyllic(田园诗的,牧歌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风韵,然而绝不弄姿;美丽,然而绝不做作” [15]。美学家朱光潜在《从沈从文先生的人格看他的文艺风格》一文中评价道:“谈到从文的文章风格,那也可能受到他爱好民间手工艺那种审美敏感的影响,特别在描绘细腻而深刻的方面,《翠翠》可以为例”。统计发现,近十年间从美学角度切入对《边城》进行研究的文献数目占到近20%,主要探讨了《边城》的人性美/自然美/生态美。例如,姜燕(2009)认为《边城》的环境描写体现了一种“久已不见的古典和谐美[16]”;李雪峰(2009)则从生态美学出发,对《边城》的自然生态、精神生态和社会生态分别加以评析[17];石柏胜(2011)以接受美学的眼光探讨了《边城》的经典化演进过程,分析了《边城》名声起降沉浮的原因[18];邱于芸(2010)则以中国文人艺术美学作为理论基石,别出心裁地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融入其中[19]。该类别下的其他文章多将《边城》看作充满象征色彩的诗化小说,在分析作品的人性美和自然美的同时,多以“现代性”的入侵作为小说悲剧成因。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