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与残疾儿共生中的过程礼仪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6-20 16:20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王丽华
分享到:

 

  【摘 要】与残疾儿共生的主题是大江文学重要的题材之一,尤其在残疾儿出生后到一九八三年《新人呵,醒来吧》为止的二十年间,大江笔耕不辍,在文学中探索能突破父子共生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瓶颈与障碍的方法。短篇集《倾听雨树的女人们》收录的《自缢于雨树下的男人》中,更是以自己的经历为原型,描写了不惑之年的父亲为了超越与残疾儿共生过程中遭遇的危机而经历的“过程礼仪”。其中,“雨树”的隐喻发挥了很关键的作用。

  【关键词】雨树;隐喻;共生;死亡;过程礼仪

  一、序言

  曾于一九六七至六九年连续发表了《请为我们指明在疯狂中生存下去的道路》中收录的六个短篇小说之后,七十年代的大江健三郎主要以长篇小说活跃于文坛,陆续发表了《洪水涌上我的灵魂》、《摆脱危机者的调查书》、《同时代的游戏》等长篇。期间的七六年三月至七月,大江曾于墨西哥一所国立大学任客座研究员,讲授日本战后思想史。翌年十月,大江还去参加了夏威夷大学主办的“文化上的东西合璧”研讨会,并在夏威夷居住了两周。进入八十年代后大江又以短篇小说家的身份复活了,基于上述两次海外生活经验,他又于一九八〇年至八二年间陆续创作了五个短篇小说,并以《倾听雨树的女人们》为书名于一九八二年由新潮社结集出版,翌年即获第三十四届读卖文学奖。作品中收录的短篇小说,无一例外在发表当时即引起强烈反响,受到极高的评价。特别是当五个短篇小说结集出版之后,更是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一致追捧。

  中村泰行在《“雨树”与核状況――论大江健三郎的〈倾听雨树的女人们〉》(《文化評論》一九八二·十二)中,在重点论述“雨树”隐喻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的核危机状况,中村运用柳田国男的民俗学理论进行了剖析,并指出,“大江的‘雨树’这一隐喻里,包含有环绕四国峡谷村庄中森林的意象和古代矗立在乡村中心的树木的意象,这与大江自身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同时也是立足于日本风土文化的宇宙空间的模型”。

  在系列短篇发表的过程中,大江与安岡章太郎进行了名为《超越作家生存危机的方法》(《文学界》一九八二·二)的对谈。对谈中,大江对自己当时的心境进行了诉说,“我总觉得对于小说家来说,四十岁到四十五岁是一个人生的坎儿,在这个节骨眼上或生或死。(中略)最近我在睡前总是要读一读作家的评传,特别是那些在四十岁左右因酒精中毒而死去的,亦或活下来的作家的传记。这其中之一,便是英国作家马尔科姆·洛瑞的评传。”

  可见,若想解读《倾听雨树的女人们》系列短篇小说集,除了应与中村泰行指出的“当下的核状况”联系起来外,作者大江的年龄,气力及个人私生活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面。同时,作家大江在意识到自己年龄渐长的情况下,也在进行着如何继续与残疾儿共生的尝试,这一尝试在第三篇《自缢于雨树下的男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试析“雨树”的隐喻

  隐喻向来是大江文学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在《倾听雨树的女人们》中更是将隐喻的方法运用到了极致,隐喻的手法也臻于成熟,愈见清晰。而且在这部连载作品中,隐喻已不仅仅是大江文学的一种表现手法,甚至演化为了一种人生态度的主题。

  第一篇《聪明的雨树》中介绍了主人公“我”与“雨树”邂逅的经过。“我”去参加夏威夷大学主办的“文化上的东西合璧”研讨会时,受到了来自精神病民间诊疗机构所组织的聚会的邀请。在聚会上,经由德裔美国女性阿伽但的介绍,我初次邂逅了“雨树”。

  我紧紧盯着眼前充满水气的黑暗。后来才发现,原来这无边的黑暗大半来自院落中的一棵大树,从层层重叠蔓延开来的呈放射性的树冠反射过来的光亮,使得黑暗底部微微泛出一丝光芒。从远处看,这黑色的屏障般的庞然大物依稀泛着青灰色的光泽。根茎发达的这棵几百年老树,赫然矗立在黑暗中,遮蔽了天空和斜下方的海域1。

  当时“我”并没有看清楚“雨树”的全貌,只是感觉到了树木整体的存在。阿伽但称这棵树为“雨树”,是因为这棵大树上长满了手指头大小的叶子,它的叶子可以积累水滴。每到夜幕降临或阴天下雨,树叶便自动卷合在一起形成筒状,树叶筒内蓄满水;而在第二天清晨天亮之时,或天晴朗起来,树叶又自动张开,包裹在叶中的水便洒落下来,就像下了一场雨。矗立在精神病诊疗设施内的这棵“雨树”覆盖了整个建筑。在其硕大的叶丛中各位精神病患者的房间就像小鸟的窝巢般被包裹在里面。亦即,在这一短篇中,作为隐喻的“雨树”,暗含为现代世界中“受伤的灵魂”提供“藏身之地”,并慰藉其灵魂之意。

  之后的各短篇中通过反复的手法,“雨树”显示了多重的隐喻。第二篇《倾听雨树的女人们》中,虽最终亦未能对“雨树”的全貌进行确认,但是当听到音乐家T以“雨树”为主题的演奏曲时,“我”又一次看到了矗立在黑暗的宇宙中的“雨树”。该短篇中,“我”看到的是幻觉的树木,尽管如此,正因为是幻觉,“我”才确信“雨树”是宇宙的“隐喻”。也正是“雨树”的这一隐喻,才慰藉了不幸的友人高安的妻子佩妮及因生育残疾儿而苦恼的“我”的妻子,并给予他们以鼓舞。

  在第三篇《自缢于雨树下的男人》中,“雨树”的意象发生了变化,成为慰藉主人公“我”灵魂的隐喻。“我”是一个中年作家,渐次意识到自己年龄的增长和人生的老去并开始感到力不从心,同时与身患残疾的长子的共生也遭遇到了瓶颈。为了回避生活中的危机,“我”在墨西哥一所大学做了半年客座教授。在归国欢送会上,同事们赠送了我一幅墨西哥Huichol印第安人的纺纱画。看到画作的内容为一棵“连接天与地的宇宙树”时,“我”想起了“雨树”并作了如下思考。

  在我觉得实在难以继续活下去的时候,最终会选择缢死于这棵大树的根部,死后以原子的形式还原于宇宙,这棵大树可以发挥这样的作用。(中略)这层层叠叠的茂密丛叶,不正是平静地自缢而去的理想环境吗?再加之,倘若再能遇上如这幅纺纱画般的人生向导的话,即便是当下已经走投无路只得一死,也算是很幸福的事情吧……2

  “我”明知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获得这样的“幸福”,但是通过想象的力量来塑造这种“幸福”,使得“死的恐怖相对化”了,同时“我”也汲取了生的勇气,可以积极地继续生活下去了。

  综上所述,“雨树”的隐喻在不断发展变化,并呈现出“宇宙之树”“生命之树”、世界模型乃至宇宙模型等意象。本文拟以《自缢于雨树下的男人》为中心,来阐明主人公“我”深陷与残疾儿共生的危机最终得以超越这一危机的过程中,“雨树”所发挥的作用。

  三、与残疾儿共生的危机

  从文化人类学者Y先生处获悉,“我”曾经做过客座教授的墨西哥那所大学的同事卡洛斯病情危笃,联系到自己当下的生活,“我”突然从这一消息中感到一种不祥之感,过去在墨西哥生活的点点滴滴也再一次浮上我的心头。

  我之所以接受在墨西哥的国立大学做客座教授,每周讲授日本文学这一任务,基于下述两个理由。一方面,“在那前一年,多年来一直给予我支持与鼓励的W先生亡故了”,“我”失去了精神上的支撑;另一方面是个人的理由,“那年年初,智力发育障碍的儿子与我的依存关系发生了微妙而明显的变化”,“他不再如先前般依赖我(实则我也一直在依赖他),他开始开辟自己新的方向了”,这样一来,“我”与儿子之间的共生关系就出现了扭曲,“打我二十八岁儿子出生以来,他就成为把我与家庭紧紧捆绑在一起的我的根,但是到我四十出头的时候,却发现这个根是那么地不牢固”。上述两个“自我丧失”的现实,迫使“我”作出去墨西哥城执教的选择。四十岁的“我”意识到自我存在的“根”发生松动并为此而深深不安,这个时候前往处于边缘地带的墨西哥生活可以看作是一种从现实中逃遁的行为。

  与“我”的心境相吻合的是,在墨西哥的生活完全处于双重隔绝的状态。这里不仅远离了日本东京的生活环境,“我”又独自住在了一个与当地的墨西哥人隔绝开来的单身公寓。同时在语言方面,除英语外不会其他外语的我在当地的西班牙语圈内也处于完全隔绝的状态。每周除了要在大学做一次讲座外,其余的六天时间我都在自己的公寓里闭门不出,即使外出我的行动范围也仅限于墨西哥城市的边缘地带,我对自己进行了严格限制。可见,不论从时空还是语言方面,我都远离了东京退隐到了一个异域文化空间,人生也因此陷入一种倒退的危机状态。

  结果,当“我”接到妻子从东京打来的电话(儿子已经进入了青春期,且父亲又长期不在家他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以至引起了癫痫发作,眼睛也看不见了)后竟然不知所措,整整四天躺在床上闭门未出,以吃芒果来延命。

  “我”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反应,一方面是发现儿子还需要“我”这一事实后,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下了。与此同时,也因为我与儿子的相互依存关系更加明朗化了,作为父亲的“我”,听到儿子进入“青春期”这句话时陷入了极度的忧郁状态。“儿子进入了青春期,本来就因为先天发育的原因他不可能体会到性的幸福了,但也不至于在这个节骨眼上又癫痫发作,眼睛也看不见吧;发生这样的事情,即使是神灵(如果神灵存在的话)也该保佑保佑我吧?”一种忧郁的愤怒深深地攫取住了“我”,正是这无处发泄的愤怒把他逼到了这样彻底逃避现实的闭塞生活状态。

  但是,闭塞的生活状态竟以意想不到的形式被打破了。“我”被有点怪怪的在留日本人山住救了出来,并在醉酒后两人开始了争执。“你这样生活下去会死在墨西哥的,而你的儿子会永远望眼欲穿地期待着你的归来,看看你现在的样子,你是疯了吗?我的教授啊!”听了山住的责问后,“我”突然感到一种深不见底的来自死亡的空寂与恐怖的袭击,这不正是“我死后儿子将被迫体会到的一种孤寂吗?”为此我恸哭不已。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