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与残疾儿共生中的过程礼仪(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6-20 16:20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王丽华
分享到:

 

  四、超越共生危机的过程礼仪

  在墨西哥期间“我”的生活环境周围,一直充满死亡的影子。例如,“我”房间里肆意摆放着之前的住户遗留下来的“墨西哥祭日‘死者之日’时人工制作的恶魔及各种骸骨人偶”,另外,透过房间的窗户,随时可看到对面报刊亭里陈列的“充满血腥的暴力死亡场景”的报纸等等。这一系列的非暴力的人工制作的物品及图片,都是“死亡的表象”,“死亡之国”墨西哥所唤起的这一些列暴力威胁,无一例外都在暗示着“我”必须要经历的过程礼仪的时刻就要到来了。

  我的“过程礼仪”从接到妻子从东京打电话的那一刻就开始了。电话中得知身患残疾的儿子由于“进入青春期的内在原因,及父亲长期不在家感到忐忑不安的外在原因”而引起癫痫发作双目失明。当时唯一能把东京与墨西哥联系起来的途径只有电话,意识到即刻赶回东京的家里是绝对不可能的事实后,“我”深感自己被逼入了一种极限状态。也正在这时,“我”的“死与再生”的过程礼仪开始了。“我”买了满满一袋“批发用的纸袋里装着的芒果”,蜷缩在房间里思考儿子眼睛失明的缘由,整整四天仅以芒果延命,最后身体彻底垮了,陷入一种恍惚状态。此时的“我”处于一种“假死状态”,经历了疑似“死亡”的受难体验。处于“生”的极限状态下的生命在步步逼近“死亡”之时,“我”接连不断地吃“芒果”这一行为,清晰地折射出“我”在无意识状态下,意欲从果肉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来滋补身体并实现再生的强烈的生的渴求。同时,芒果发馊后散发出来的臭气被山住错以为是我死后肉体腐烂的气味这一事实,也暗示出“芒果”象征着“我”经历死亡考验的这一经过。“我”经历死亡受难的天数,也即每天以芒果为食直到被山住发现为止的天数,正好等同于“我”从墨西哥回到东京家里需要的最短时间(四天)。“我”通过想象力实现了疑似归国的体验,从而把墨西哥与东京联系了起来,等我被山住发现后为期四天的“过程礼仪”也就告一段落了。

  接踵而至的是,山住和卡洛斯等邀我一起参加的墨西哥的节日酒宴、归国欢送会及回国等事宜。在这一过程中“我”实现了“过程礼仪”后的“再生”。特别是酒宴结束后,在山住的介绍下,醉酒的“我”在妓馆的体验尤为关键。“我就像更换尿布时的婴儿一样平躺着。当妓馆的女孩看出我的阴茎已经失去能力这一事实后,拿出好几个花纹图案的内裤让我穿,非常有趣。我则浮想联翩,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刚出生的女婴,将来要嫁给进入青春期的儿子”。此处的“就像更换尿布时的婴儿”及“刚出生的女婴”等比喻手法,实则是一种隐喻,暗示着婴儿般的“我”的再生过程的完成。同时,通过将来会嫁给自己的儿子这一想象,与儿子的共生关系得以重新构建,“我”实现了“自我恢复”。至此,“我”在墨西哥所经历的“死亡与再生”的过程礼仪的目的已经明确。“我”再次挽回了与儿子的相互依存关系,同时也实现了“自我恢复”。当然,儿子的癫痫也已治愈,视力也在渐渐恢复,在东京的他也明白了与父亲关系的新的复苏。

  当“我”听到山住的“如果你死在了墨西哥,你的儿子将会永远望眼欲穿地期待着你的归来”这句话时感慨颇深,并直抒胸臆地作出了如下感怀,“我突然觉得被一种未曾有过的相对的死亡的恐怖感所攫取。随之而来的是我死后人们所感到的孤寂,那种深不见底的死亡的孤寂。这种孤寂之感大概是我死后儿子将要体会到的寂寥感吧”。这一感受也可看作是“我”与儿子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新的立场。与此相似,《个人的体验》(新潮社、一九六四·八)的结尾处,鸟下定决心要挽救初生婴儿的生命,坐上出租车,以迅猛的速度在被雨水濡湿的柏油路上向着医院的方向疾驰。在这一场景中,有如下叙述,“鸟想,如果在我救出婴儿之前出了交通事故死了的话,我至今为止的二十七年的生活就都失去了意义。一种未曾体味过的深重的恐怖感把鸟攫住了。”倘若说这一叙述中,“鸟”的过程礼仪是通过挽救垂死的婴儿而实现了的话,《自缢于雨树下的男人》中的“我”则通过疑似死亡的经历体会到了死亡的恐怖,并通过想象力感受到了我死后儿子将会面临的孤寂感,最后重振生的勇气,实现了“自我恢复”。

  回归?恢复等词汇在短篇集《倾听雨树的女人们》中随处可见,这与上述自我恢复的实现绝非无关。例如将第二篇《倾听雨树的女人们》这部短篇看作是高安卡提的“自我恢复”的故事也未尝不可。在主人公“我”看来,这个世界已陷入恶性循环的状态,世界的一切正在失去秩序,为了将这一切重新挽回到原来正常的轨道,象征着全人类悲哀的“雨树”就成为一种回归·恢复的象征。这不仅仅体现在《自缢于雨树下的男人》这一短篇中,在整个短篇集中,都成为一种经历受难之后的自我恢复的“过程礼仪”的共通的主题。

  在归国欢送会上收到纺纱画的礼物时,“我”被连接着天与地的宇宙树这一画中的意象所深深地吸引,并产生了“在人生走投无路时,缢死于这棵大树的根部,让身体以原子的形式重新还原于宇宙”的想法。在此,“雨树”成为通往死亡的场所,有潜在的自杀倾向的日本作家“我”幻想着与正在经历疾病折磨的卡洛斯一同缢死于“雨树”下。“雨树”不仅成为人们对“死亡”进行幻想的纯粹对象,亦成为人们死后再次还原于宇宙的救赎意象的树木,也即“宇宙之树”。这样一来,人们就会摆脱死亡的恐怖和死后虚无的痛苦,实现生命的永恒。

  五、“雨树”在大江“与残疾儿共生”过程中的作用图式

  《倾听雨树的女人们》发行后的翌年,大江发表了新的短篇《新人呵,醒来吧》(《新潮》一九八三·六),其中“雨树”的隐喻又有了新的意象,不再是“死亡”的场所,而是演变成了走向“再生”的场所。

  (下转第29页)

  (上接第26页)

  再进一步说,在去巴厘岛的前一天完成的《同时代的游戏》最后一章中,我幻想着森林深处的峡谷,并得以将曾在睡梦中真实出现过的场景加以意识化。此外,我也理解了“‘雨树’的彼岸”图景的意思。所以我认为布莱克的批判思想通过“雨树”的隐喻得以重新表达,就像那一节所示3。

  “我”提及在巴厘岛旅行前写的文章《“雨树”的彼岸》,暗示在创作“雨树”系列作品前“我”的内心中已存在这样的意象。而且也试图证明在创作“雨树”系列作品前,大江文学中已经有了同样的隐喻存在。于是乎,“我”酷爱言说个人私生活的嗜好与反复的修辞手法相结合,将“雨树”这一隐喻甚至延伸到了过去的作品中。

  关于“雨树”与“残疾儿”的关系,作品中做了如下表述。

  因此我现在正在创作的短篇(《新人呵,醒来吧》引用者注)不仅是关于布莱克与我儿子的小说,很有可能会成为“雨树”系列小说的收尾之作。进入到“雨树”中,穿越“雨树”,去往“雨树”的彼岸。在写下这些词语的同时,我只会连想到自己与义幺的死。既然已经合为一体,作为个体非常自由的我们又还原到宇宙了……我和义幺就这么步入死亡的殿堂,穿越时空停留在那里。恍若这一图景已经回光返照一样,当下我和义幺共生的意义也渐渐明朗化了4。

  为了找寻与儿子“义幺”共生的意义,“我”将“雨树”的隐喻与布莱克的装帧画及预言诗重叠起来进行思考,从而发现了得以救赎的意象。与“义幺”合体后的“我”在幻觉中看到了我们两人以“新时代的年轻人”“新人”的面貌复活了。这一过程中“雨树”成为象征着死与再生的图景。在《新人呵,醒来吧》中,作者通过言说个人私生活的形式,为“雨树”增添了新的寓意。

  六、结语

  与《倾听雨树的女人们》中收录的其他短篇相似,《自缢于雨树下的男人》也是以与作者大江身份相近的“我”为叙述者,妻子与残疾儿也一同出现在作品中。通过“宇宙之树”的“雨树”这一隐喻,深陷与残疾儿共生危机的中年作家在消沉与绝望之中超越了危机,走向了再生。超越这一危机的方法,则是“我”通过想象力构建了自缢于“雨树”根部的这种“幸福”的死法,将“死亡”及“生存的危机”相对化处理了。正如缢死于“雨树”的根部,再以原子的形式还原于宇宙的“我”的生命观所示,《自缢于雨树下的男人》这一短篇中的“雨树”成为象征着“生――死――再生”这一循环的生命之树,这一意象也成就了为“我”与残疾儿共生经历中的“过程礼仪”。

  注释:

  1《聪明的雨树》、收于《倾听雨树的女人们》、新潮文库、一九八七年十二月、八页。

  2《自缢于雨树下的男人》、收于《倾听雨树的女人们》、新潮文库、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一五三页。

  3《新人呵,醒来吧》、收于短篇集《新人呵,醒来吧》、讲谈社文库、一九八六年六月、二六四页。

  4同上、二六五页。

  【参考文献】

  [1]大江健三郎.同時代ゲーム[M].新潮社,1979.

  [2]大江健三郎.『雨の木』を聴く女たち[M].新潮社,1982.

  [3]大江健三郎.新しい人よ眼ざめよ[M].講談社,1986.

  [4]「特集·大江健三郎――八〇年代から九〇年代へ」[C].「国文学解釈と教材の研究」1990·7

  [5]島村輝編.日本文学研究論文集成45大江健三郎[M].若草書房,1998.

  [6]篠原茂.江健三郎文学事典――全著作·年譜·文献完全ガイド[M].スタジオVIC,1998.

  [7]蘇明仙.大江健三郎論――《神話形成》の文学世界と歴史認識[M].花書院,2006.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