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形式到意蕴:空间“留白”与存在性隐喻
摘 要:《示众》是鲁迅小说中极为独特的一篇,它在情节、景物描写等方面都做了“减法”,但又含有众多生长点,成为连接鲁迅《呐喊》《彷徨》故事的一个“纲”。本文将通过“留白”的手法对《示众》进行分析,并由此探析小说深层的存在性隐喻。
关键词:鲁迅;《示众》;留白;存在性隐喻
作者简介:任敏(1992.11-),男,山东淄博人,大学本科学历,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1-0-02
茅盾曾指出:“在中国新文坛上,鲁迅君是常常创造‘新形式’的先锋;《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的新形式。”相较于以往以紧凑情节、细致刻画为主的小说,鲁迅在《示众》中对故事情节忽略、人物性格刻画放弃,而且故意隐去了小说中的人物姓名代之以“符号化”的处理,使得整篇小说成为一个场景描写文本。形式创新是鲁迅在这篇小说中的大胆尝试,而形式层面上的单一结构和简单手法,却传达出了深层的故事内蕴以及重大主题。
一、留白:以有限创造无限
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表现手法,用空白来代替颜色的渲染,虚实相生,使得意境更加含蓄悠远。留白运用到文学作品创作中,在有限的空间里减去复杂繁冗的描写,于细节处进行放大和聚焦,且在留下局部的空白之外,将笔墨放在“点”和“面”的突出之上,细节的生动和细化成为折射生活的重要手段,而与此同时也给小说内蕴留下巨大的延展空间。
用留白来分析小说《示众》,主要是探寻留白如何表现这一作品,方式主要有三:人物的符号化,情节和环境的简约化,“点”和“面”的细致化。
二、留白之人物的符号化
生动的人物刻画是鲁迅小说一大特点。在此前的小说中,鲁迅常会着重笔墨于人物的细致刻画,使得读者对人物有一个立体的直观感受。《示众》却宕开一笔,将每一个人物精简成一个符号。
胖孩子、巡警、白背心、秃头、赤膊红鼻子胖大汉、小学生、粗人、挟洋伞的长子、老妈子、车夫、戴硬草帽的学生……这些涵盖了《示众》当中的所有人物。这些人物,无分主次轻重,均进行符号化处理,甚至是示众事件的中心——被巡警牵着示众的犯人,也成为一个代码:白背心。以局部代替整体的借代手法,鲁迅将每个人物身上最鲜明的一个特点作为整个人物的代表,而将人物肖像刻画和心理变化搁置,从而留下了巨大的空白。
鲁迅对人物均质化的处理,使得每个人物没有突出的个性,只是以某种代号为存在方式的个体。符号化,也是人物的群像化,胖孩子、秃头等都是这个社会最广大群体的代表。人物符号化的结果是,示众这一现象不再是特定时空里的特定的事件,它超越了事件本身可能带有的偶然性,使其上升为一种普遍化的具有生产能力的事件。
三、留白之情节和环境的简约化
《示众》整个文本只存在一个矛盾点,即看客看示众。进而说,整个小说只是一个场景描写,即看客如何看示众。故事简约到只有场景描写,且未设置推动故事发展的情节,鲁迅将《示众》的形式容量压缩到最大的程度。
此外,《示众》的场景描写也极为简约。在《示众》当中,为数不多的只有开头一段环境描写:“首善之区的西城的一条马路上,这时候什么扰攘也没有。火焰焰的太阳虽然还未直照,但路上的沙土仿佛已是闪烁地生光;酷热满和在空气里面,到处发挥着盛夏的威力。许多狗都拖出舌头来,连树上的乌老鸦也张着嘴喘气,——但是,自然也有例外的。远处隐隐有两个铜盏相击的声音,使人忆起酸梅汤,依稀感到凉意,可是那懒懒的单调的金属音的间作,却使那寂静更其深远了。”
这段描写,只几个简单的镜头和细节,却道出了“首善之区”酷夏的燥热。这样燥热的环境反映了中国人普遍的生存状态,给小说笼罩上一种沉闷的气氛。然而就是在这样燥热的环境下,看客的热情却依然高涨。两种热度的对比潜在地达到了一种反讽的意味。
情节和环境的简约化处理,让位于“点”“面”的细致描写,但寥寥几笔环境描写所折射出的群体生存环境,让整个小说的内蕴得以升华。
四、留白之“点”和“面”的细致化
留白在虚化之外会对局部做细致处理。《示众》中,鲁迅在具有折射现实作用的“点”和“面”上就着重笔墨。
《示众》的主要场景就是看客看示众,而中国式看客的特点就在于如何看。《示众》中,鲁迅用来表现看的词语有:仰起脸来看、研究、四顾、望着、注视、看定、赏识、窥测、疾视、仰视、斜眼研究、搜索。仅一个看的动作,鲁迅就选用了如此多的词语,其用意就是:每一种看的动作都是看客所特有的。例如“看定”出自“秃头不作声,单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他被看得顺下眼光去,过一会再看时,秃头还是睁起了眼睛看定他,而且别的人也似乎都睁了眼睛看定他。” 一群看客,专注于看,而不知为何而看,而当一个“工人似的粗人”询问“他,犯了什么事啦?”之时,从秃头开始大家只是“看定”他,“看定”二字中包含着一种质询,一种“不知所然”对另一种“茫然无知”的质询。而事实上,这群看客只是盲目参与看的过程,而不知道看的内容和缘由。一句话和一个“看定”,折射出整个看客群体的无知与盲目。
除了如何看,鲁迅还着重表现看的动态,试举一例。
“长子弯了腰,要从垂下的草帽檐下去赏识白背心的脸,但不知道为什么忽又站直了。于是他背后的人们又须竭力伸长了脖子;有一个瘦子竟至于连嘴都张得很大,像一条死鲈鱼。
巡警,突然间,将脚一提,大家又愕然,赶紧都看他的脚;然而他又放稳了,于是又看白背心。长子忽又弯了腰,还要从垂下的草帽檐下去窥测,但即刻也就立直,擎起一只手来拚命搔头皮。”
在这个场景中,所有人都表现出一种急切的渴望。渴望看,同时又成为渴望看的人看的对象。“竭力伸长了脖子”是中国式看客最常用的方式。当巡警将脚一抬时,又成为新的焦点,则“赶紧”又看他的脚。从鲁迅放大这一细节可以看到每一个小的动作都是示众中新的关注点和情绪的转移点。
除了折射“点”的透视,在“面”上鲁迅则运用了全景描写,整个示众的场景就是一个大的折射面。在京城燥热的夏日午后,用以驱逐无聊而参与示众的狂热,每个符号化的人物都成了示众舞台上的主角。从巡警带“白背心”示众,到看客观看车夫打斗,看客目光随着热闹生长点的转移而移动。看客群体方位的变化,由散到聚,再由聚到散,极富戏剧化与讽刺性。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