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同气相求一国事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7-04 17:12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陈灿
分享到:

 

  摘 要:南社文化作为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就是苏州隐形的财富。在系统考察南社诗人吟诵苏州的过程中,仔细研究苏州这一江南水乡赋予诗人的灵感,深入探究南社诗人复杂的思想——相同的文学倾向和革命追求,更为了解南社诗人群体“同气相求一国事”的历史使命感。

  关键词:南社诗人;吟咏苏州

  作者简介:陈灿,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指导老师:何清

  2013年本科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省级一般项目“南社诗人与苏州”。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1-0-03

  南社是辛亥革命前后极负盛名的文学团体,取“操南音而不忘本”之意,怀抱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仁人志士们仰慕明末的几社、复社文人而创立的。高旭在《南社启》中说:“一国之事,非一二人所能为,赖多士以赞襄之。深望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与之同步康庄,以挽既倒之狂澜,起坠绪于灰烬” [1]56。同气求一国事,隐逸的文学情怀、反清倾向以及强烈的民族革命思想是南社鲜明的旗帜。

  苏州“风物雄丽为东南冠”,经历近三千年的绵长岁月,留存了许多令后人神往的文化资源。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人数最多、范围最广、活动时间最长的社团——南社选择虎丘作为社团成立大会的地点,恰是仿照当年复社旧例[2]。南社团结了当时文坛上很大一部分文学力量,其影响也逐渐扩大。无数革命理想的守望者在共同的政治理想和文学情怀下加入这个“真正意义上的有全国影响的文学社团” [3]来探求民族发展道路。南社吸纳众多知名人士,他们通过办刊宣传、诗文创作,“鼓吹人权,排斥专制,唤起人民独立思想,增进人民种族观念”,“掊击清廷,排斥帝制,大声疾呼,振启聋聩”,被视为“同盟会的宣传部”[3]。其中诗歌创作被赋予 “华夏兴亡此集存” [4]3792的情感寄托。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相逢拼一醉,莫放酒樽空”,是对当时南社成员渴望民族兴盛、以“革命的文人”身份进行了“文人的革命”的真实写照[5]。

  文开吴会,道启东南。南社文学中地缘背景是无法规避的。南社诗人吟诵苏州诗,主要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偏重苏州山水、景物描写的纪游诗;二是偏重个人感怀、情感抒发的述怀诗;三是为探访古迹、缅怀先人所作的咏史诗;四是集聚苏州、唱酬而作的唱和诗。在诗歌创作的过程中,南社诗人们是矛盾着的,身上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责任感,也有对隐逸文化的推崇。这种隐逸文化的推崇源于革命的挫折和南社的凋零。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在系统考察南社诗人吟诵苏州的过程中,仔细研究苏州这一江南水乡赋予诗人的灵感,深入探究南社诗人复杂的思想——相同的文学倾向和革命追求。

  一、吴中信是好山水

  苏州有“湖山满目,亦为胜处”的石湖,有“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而题咏者”的枫桥,有被苏轼感慨“到苏州而不游乃是憾事”的虎丘。南社诗人居于苏州,以及在苏州集会所创的诗歌中或隐或现地出现苏州景致,如山塘、同里、木渎、虎溪等。南社诗人以苏州山水为题材的纪游诗卷帙浩繁。多创作于革命的低潮时期,文人们壮志难愁,寄情于山水诗酒之间,在山水中寻求慰藉。吟咏山水的纪游诗主要以王国维提出的“有无我之境”为划分尺度分别赏析,体悟诗人在潜藏于心的隐逸之志以及寻求慰藉的心理。

  《人间词话》有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有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在上百篇山水诗中,“有我之境”的诗占据主流,“无我之境”数量不多却都冲淡平和。

  南社诗人多以“我”观物,作景语情语,柳亚子的《吴门纪游诗题词和山塘泛舟》、于右任的《过木渎石家饭店》、庞树柏的《木渎寓楼晚眺》、高天梅的《苏州纪游诗》、李根源的《虎丘游春》、吕志伊的《山塘晚行》等数篇。在这些诗篇中,诗人达到王夫之所说的“以写景之心理言情,则身心中独喻之微,轻安拈出”境界 。极少部分诗人寄托离思,如“家无长物系离思,惟有门前柳数枝”(《忆家中杨柳》),“三日勾留容易别,梦魂犹是绕金阊”(《游吴偶作》),“东风不解离人恨,吹绿垂杨一万丝”(《由柳溪至魏塘即景二绝》)等。大部分诗人努力刻画潇洒不羁、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的形象,如“我自笑君太痴绝,青山便买又何如”(《吴门纪游诗题词和山塘泛舟》),“野鹤闲云中有我,相亲相伴寄人间”(《虞山纪游》)等。又如丘复所作《杏花春雨》:

  牛背牧童带雨归,农村老少步如飞。杏花村外提壶客,犹自担簦认酒旗。

  南社诗人丘复以“提壶客”自比,他的《杏花春雨》这首诗与袁枚的《所见》、杜牧的《清明》意境、艺术手法类似。但“农村老少步如飞”“犹自担簦认酒旗”为这首诗平添了另一番趣味。但自古以来,无我之境更为推崇。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6](王国维)南社诗人蜚居乡里,吟诵苏州美景,融情于景,诗句皆是写景,但又都不限于写景,在景中含情,含蓄却情味浓厚,语言凝练。如庞树柏所作《界泾桥舟中》:

  村女倚扉吹柳絮,钓童停桨唤鸬鹚。斜阳一抹桥栏上,绝似横塘晚渡时。

  又张素所作《平望道中书所见》:

  村童戴笠出驱牛,漠漠平畴雨未休。吹笛倒骑喧趁渡,一川闲杀蓼花秋。

  同样以牧童黄牛作为描绘的对象,张素则在字里行间中渲染出一副绵延秋雨里牧童悠闲驱牛图,“吹笛倒骑喧趁渡”中“趁”有点睛作用,将牧童的动作和那种小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恰如顾炎武在《日知录﹒文辞欺人》中所说“世有知言者出焉,则其人之真伪,即以其言辨之,而卒莫能逃也”“而感愤之怀,有时不能自止,而微见其情者,真也”。在张素这首诗中,看似在描绘路中所见,其实是种内心的折射,革命挫折后渴望从纷扰的世事中脱离出去,潇洒不羁地活着。“一川闲杀蓼花秋”将整首诗的气度瞬间提升,恣意的形象凸显在我们面前。隐匿之志是文人志士创作过程中的主题。纪游诗中多是在表达南社诗人在山水中渴望得到释怀、渴望隐逸超脱于尘俗之外,这种渴慕折射出他们身上共同的文学情怀。

  二、感怀犹赋散人诗

  除品鉴山水外,南社诗人多偏重个人感怀,抒情言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或隐或现的出世情结、隐匿之志彰显在其中:“漫向蒲团证夙因,茫茫身世未为真。江湖倘有耕渔地,判与天随作散人。(陈去病)这些同样表达内心的隐匿之志,述怀诗更倾向于以禅喻诗。类似的例子俯拾皆是:庞树柏《十月初八游天平,同稼秋、公茇、镜若、梦柳》:

  幽赏斯渐惬,禅味澹堪咀。

  又高旭《偕海印上人顾九一李经舆游什刹海车中偶成》:

  一种心期未可传,长堤浅草整归鞭。芙蓉开落人如梦,杨柳萧疏月化烟。

  什刹幻成无量海,众香围住有情天。人间聚散原无定,他日思量定惘然。

  又侯葆三《登常熟浮图题壁》:

  眼底湖山归飘渺,壶中身世总氤氲。可怜埃及今何在,金字巍峨安足云。

  这些诗作给我们带来超脱世俗的感受,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南社诗人们讲求那种超脱于“物”的“境”,消解现实,放下世事,折射出禅宗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力。胡晓明在《中国诗学之精神》中提到:“诗禅沟通之实质,一言以蔽之,曰:将经验之世界,转化为心灵之世界。” [7]59他们在诗篇中都延续了姜夔的 “然舍文无妙,胜处要自悟”的观点,将禅宗中修行成佛的途径——悟引入诗中,强调自悟、顿悟等“悟”的重要性,努力宽慰自己面对成败,对无常的世事保持云淡风轻的态度。

  纵观感怀的诗篇,相较于隐匿之志,南社诗人更侧重表达自己对国事的感悟——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民族复兴的期待以及一展抱负的凌云之志。“秉承着‘歌诗为事’的原则,感怀时事,不平则鸣” [7],壮怀激烈,慷慨悲歌,为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呐喊,为中华民族文化振兴努力的激情,支撑着南社这一不挂靠任何政党和组织,而仅凭共同的志趣、自发地走到一起的进步文人。[2]李钟麒的《当年》一诗:当年南社重词章,几复风流绍瓣香。有幸厕身参末座,东南坛坫未荒凉。李钟麒借助追忆往事,表达心系家国的情怀。王大觉所作“万里风云两袖携,余生江海叹栖栖。埋忧埋骨寻常事,不要残碑得马蹄。”则以自己年事已老为开头,不愿故乡遭外敌践踏,强烈的反清倾向溢于言表。为一国事儿夜不能寐的张冰更是在 《吴中旅夜不寐赋此》中写道:“莫道边关事,频添家国愁。听猿声泪下,作客几时休”。“几时休”将作者对革命现状的无奈忧愁与对民族振兴的渴望渲染起来。比起他人,张素的表达方式更为直接:“苏州山色仍如旧,四远风吹五色旗。多少沧桑心上事,金阊门外独题诗。”以苏州山色的静反衬历史的巨变,张素直接用事实说话——1912年五色旗自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起悬挂起来,直到1927年蒋介石政变改悬青天白日旗。革命道路崎岖而艰难,为天下事而忧愁的文人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挽既倒之狂澜,起坠绪于灰烬”的愿景。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