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浅析《华伦夫人的职业》的创作技巧(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8-08 16:26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邹芳
分享到:

 

  二、剧情设计的“颠覆性”

  19世纪后期,西欧戏剧界普遍流行创作“结构谨严剧”(简称“佳构剧”)。“佳构剧”的特点在于刻意追求情节的离奇曲折、巧妙多变,运用误会、乔装、巧合、意外等手法制造悬念,剧终或是澄清误会,或是好人得报,坏人受罚,或是大团圆收场,以达到娱乐观众的目的。萧伯纳十分反对“佳构剧”这种以情节公式化为中心的戏剧。他认为:“戏剧是一种有生命力的产物,不是什么机械结构。如果剧本只是讲述坏人怎样企图拆散一对忠实的青年未婚夫妻的故事……常看戏的人很快就不愿意看这种戏了。看过二十来场以后,观众就能猜出只能作为这一剧本基础的事态和情节可能出现的转折。”[2]因此,萧伯纳在创作剧本时,大胆地颠覆了当时流行的“佳构剧”的惯常写法。他将剧情设置在传统的故事模式中,但在戏剧冲突发生后,剧情就发生了出人意料的反转。《华伦夫人的职业》的设计技巧就突显了萧柏纳这种颠覆传统“佳构剧”的戏剧思想。

  如果按照“佳构剧”的呆板设计,《华伦夫人的职业》应该在第一幕顺畅地介绍剧中人物和背景,第二幕薇薇发现自己的母亲华伦夫人是一个“堕落的女人”并由此与她决裂,第三幕薇薇了解母亲是生活所迫才从事“妓女”职业,其实是个好人,母女之间冰释前嫌,合好如此。萧伯纳在设计此剧时,一反传统将剧情冲突的爆发提前到剧幕的中段。剧中的第二幕讲述薇薇与母亲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这一次冲突以薇薇接受了华伦夫人和她的职业圆满结束,这是一幕温馨动人的画面。剧情发展至此,故事看起来似乎该结束了,因为矛盾的爆发与解决对于一般的剧作来说都标志着戏剧进入了尾声。而且,观众也相信这是一出常见的“家庭剧”。但是对于萧伯纳的戏剧来说,这并不是结束,反而是一个更为严肃的剧情的开始。因拒绝克罗夫爵士的求婚,薇薇与之发生了犀利的语言冲突。争吵中,薇薇获知母亲还经营数家妓院的惊人事实。剧尾薇薇无法原谅母亲的“堕落行为”,选择与母亲决裂并离家出走。这样的结局既破坏了“佳构剧”一贯的“大团圆”规则,又达到了引发观众去深思剧情背后隐藏的道理。所以说,萧伯纳在结构上的颠覆设置,不但扩充了戏剧的内容,而且在戏剧后半段增添了全新的思想内涵,将一个简单的“家庭剧”发展成为一个“问题剧”,不是在“娱乐”观众,而是在“教育”观众。

  三、戏剧“讨论”新技巧

  在论文《易卜生戏剧在技巧上的创新》中,萧伯纳指出戏剧的新技巧就是“讨论”;易卜生在戏剧中引进“讨论”的技巧,这正是新旧戏剧的分水岭。萧伯纳说:“当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中的‘讨论’场面征服了欧洲后,严肃的剧作家现在认识到:‘讨论’不但是对他的最高才能的主要考验,而且也是他的戏剧引起观众兴趣的真正核心。”[3]所以,萧伯纳在戏剧创作中也引用了“讨论”的技巧。《华伦夫人的职业》中,“讨论”的场面同情节交织一起贯穿全剧各个部分。

  第一幕,随着剧中人物陆续出现,人物对话中讨论的话题不断增加:薇薇和普瑞德先生关于“恶劣的英国教育制度”的看法;普瑞德先生和克罗夫爵士对“谁是薇薇生父?”的猜测;普瑞德先生和华伦夫人对“教育薇薇”的争议;塞缪尔牧师与弗兰克关于“结婚娶妻”的争吵。这些话题帮助观众逐一了解剧中人物不同的性格、社会身份和行为方式。

  第二幕,剧情冲突源于母女之间关于“做妓女应不应该?”的讨论。薇薇无法理解母亲做妓女的选择。在她看来,母亲应该去寻找适合她发展需要的环境。华伦夫人反驳,因为社会没有给女人好机会,出生贫穷的她做妓女比干其它工作要强的多。而且,自己赚钱供薇薇读书,把她培养得有出息,这样做是值得的。这场争论在薇薇称赞“母亲是个了不起的女人”的声音中平息了,却给观众留下一个思考:谁为华伦夫人的堕落负责?

  第三幕,情节冲突继续升级。克罗夫爵士向薇薇曝露了他和华伦夫人合伙经营妓院的秘密。一场争执又随之而生。薇薇认为,妓院“让十个女孩九个倒霉”,所以经营妓院是一件非常不道德的事情。在列数上流社会如何敛财的事情后,克罗夫爵士扬言,经营妓院能为他带来35%的利润,他不会傻到放弃这样赚钱的好机会。这场争论令观众彻底认清了上流社会“伪善”的嘴脸,达到萧伯纳教育观众的目的。

  第四幕,剧情以讨论的场面结束。这次讨论的话题变得更加严肃、尖锐了。关于“金钱与道德”母女各抒己见,互不退让。薇薇坚持,华伦夫人应该放弃经营妓院,否则她无法继续接受母亲的经济支助,因为花着不正当渠道赚来的钱,她会产生罪恶感。华伦夫人以“财富能带来富足生活,自己不做别人也会去做”为理由拒绝女儿的要求。一场道德之战最后在“母女决裂”声中息战了。故事虽然没有以“大团圆”结局收场,但是争论却给观众留下了无尽的反思:为什么一个“被剥削者”最后会变成一个“剥削者”?华伦夫人该不该受到谴责?薇薇抛弃含辛茹苦养育自己的母亲,这样做对不对?……

  所以说,萧伯纳在戏剧中引用“讨论”的技巧不但让戏剧丰满有内涵,而且也让观众跳出了“佳构剧”机械结果的限制,主动去思考“讨论”背后隐藏的道理,达到“被教导”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克莱顿﹒罗伯茨,戴维﹒罗伯茨.英国史[M].商务印书馆,2013.

  [2]杜娟.萧伯纳戏剧研究[M].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

  [3]黄嘉德.萧伯纳研究[M].山东大学出版社,1989.

  [4]陈玉焕.浅析萧伯纳戏剧创作艺术[J].文学教育,2012.

  [5]谢江南.萧伯纳戏剧的“讨论”艺术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2013.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