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艺》印象
摘要:《新文艺》月刊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末的上海,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个“边缘化”的杂志,它一直在努力平衡文学性与政治性及商业性的关系,做出了许多求“新”的探索。
关键词:《新文艺》;普罗;新感觉派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刚刚发达起来的出版业,被政界、商界、文艺界的各方呼声争相抢占,各种杂志层出不穷,各种政治主张、文艺思潮也此起彼伏、竞相争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施蛰存、徐霞村、刘呐鸥、戴望舒四位志同道合的青年共同创办了《新文艺》月刊。《新文艺》由上海水沫书店出版,从1929年9月创刊到1930年4月废刊,仅仅出版了8期。虽然生命短暂,但却独具特色。
一、“边缘化”杂志的“普罗”色彩
《新文艺》的创办者,是所谓“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并且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代现代派,他们追求“文学作品的本身价值”。在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政治和商业对文学的介入已经十分明显,因此,很多人包括创办者自己都将《新文艺》定位为一个“边缘化”的文学团体刊物。
带着这些成见,初看《新文艺》,首先扑面而来的却是它浓厚的“普罗”色彩。自创刊号起,“革命文学”广告就如影随形,有宣传水沫书店出版的普罗文艺类丛书的,包括冯雪峰主编的《科学的艺术论丛书》、戴望舒主编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论从》等;有宣传“左联”作家作品的,如柔石的《三姊妹》等。此外,对苏联新兴文艺理论的介绍也随处可见。
深入翻阅,《新文艺》的创刊号没有像其他刊物的创刊号那样明确地表明自己的立场、方向与创刊动机,它既无发刊词也无宣言,只是在“选篇创作季选办法”中说“只要是一个用真诚的态度写出来的艺术品”。刊物最初几期并没有太多的意识形态色彩,只是刊登一些水沫书店出版的革命文学刊物广告,而从一卷六号起,从形式到内容,它的“普罗”色彩才逐渐浓厚起来。
查阅该刊“读者会”栏目,发现读者们对这份刊物有这样的意见和建议:
“在目前这个时代,不是无产阶级文学正高唱入云的时候么?我认为贵刊也应该顺应潮流给我们的读者介绍几篇普罗的作品。”(一卷四号)
还有一位读者在要求中强调:
“先进各国的普罗文学运动,尤其是已获得了社会的物质的条件的‘新俄’文学运动,对于幼稚的中国普罗文坛实在是有决定的教训的意义。”(一卷五号)
很快,编者就作出了回应:
“一九三零年的文坛终于让普罗文学抬起头来,同人等不愿自己和读者都萎靡着永远做一个苟安偷乐的读书人,所以对于本刊第二卷的编辑方针也决定改换一种精神。”(一卷五号)
废刊号上也提到这种方向的转变:
“因为时代的风波激荡了我国的文艺界,于是本刊因为不愿被弃于亲爱的读者,所以也宣告了方向的转变。”
而施蛰存在《我的创作生活之历程》中讲得更加直接:
“普罗文学运动的巨潮震撼了中国文坛,大多数作家,大概都是为了不甘落伍的缘故,都‘转变’了。《新文艺》月刊也转变了……”
30年代的左翼文学运动影响巨大,不仅促进了革命文学家的成长,对于整个文坛、民主作家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新文艺》提倡新兴的文艺,普罗文学是当时的最新潮流,《新文艺》自然“不甘落伍”。由此可以推断,《新文艺》的倾向性转变,是为迎合大众口味、追求“新潮”而为。既不违背“新文艺”之“新”,又对当时国内的政治环境变化作出了自己的回应。
我们将目光放远至《新文艺》之后的1930年代的《现代》杂志,那时由于国共两党的政治路线在文艺上的不同反映,“左翼革命文艺运动”同“民族主义文艺运动”的斗争轰轰烈烈。在一系列论争中,“海派”作家们回避了非此即彼的选择,选择了“异路”,即做“第三种人”,走“中间路线”。回头看《新文艺》时期,《新文艺》同人就有“与其苟延残喘,不如早求蜕化”的感慨,这种不自觉流露出的做“第三种人”的情绪,成为了《现代》杂志的前奏。
二、“文艺杂志”的“商业化”气息
当时的京派作家,大多有固定的教授职位,衣食无忧,闲来作作文章,而《新文艺》的编者们却不同,他们以写作为职业,依附报刊而生存。因而,他们非常看重杂志的行销。杂志的发行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生存空间以及实现自己文学主张的空间。编者在《新文艺月刊社广告》中明确表示,希望这本刊物能够做到“内容最好,最有趣味,无论什么人都要看,定价最廉,行销最广”,这决定了《新文艺》即使再强调“文学价值”,也不能不考虑读者和市场。
为了争取读者和市场,《新文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明显能表现出商业运作的气息的,即想方设法让读者参与定购、编辑、乃至写作的做法。从创刊号起,《新文艺》就登出《短篇创作季选办法》,其中提到,凡预定全年刊物者,有资格获得投稿权证,而投稿参评中奖者有奖金颁发。这种做法不仅提前固定了一定数量的读者,而且刺激了读者的兴趣——不仅可以有机会发表作品,而且还有奖金可得,于是读者争相订阅。从第二期起,《新文艺》开设“读者会”,加强与读者的交流,广泛吸纳各方读者的意见和建议。这样不仅可以得到真实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改善自己刊物的不足,同时可以增进与读者的感情,后者显然也相当重要。让读者有参与的可能,这种“重视”是互动的,得到了重视的读者自然会对这份刊物青眼有加。能够抓住一群固定的长期的读者,是任何一种杂志的立足之本。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