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试论沈光文的咏物诗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8-25 09:52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安娜
分享到:

 

  摘 要:沈光文的咏物诗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抒发自己孤直坚贞的民族气节,表达深刻的思明情怀和复明之愿,并且通过歌咏台湾风物流露故乡之思。具有鲜明的遗民文学特色,突显出沈光文独特的人格精神和审美观念。诗歌具有“兴寄”精神、描摹物象细腻生动等艺术特色,含蓄隽永,富有蕴藉之美。

  关键词:沈光文 咏物诗 遗民诗人

  沈公光文(1612—1688),字文开,一字斯庵,浙江鄞县人,官至太仆寺少卿。他在明亡后,始终抱着孤臣孽子之心,矢志反清复明,因而其诗鲜明地表现出遗民文学的特有特征。王则修赞其诗云“也似离骚赋,直如屈子才”①,对其诗作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屈原的《橘颂》和香草美人手法、陶渊明的《停云》《归鸟》和菊花意象,开启遗民诗人咏物抒怀的传统,咏物诗也成为遗民诗人进行自我人格形象塑造和内心情感抒发的重要诗体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沈光文咏物诗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领会其独特的人格精神和审美观念。

  一、 沈光文咏物诗的思想内涵

  “咏物”在诗歌领域是最为普遍的抒情方式之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尤其是古代的生产和生活处处受到自然的制约和影响,所以宗法自然、顺应自然,主张“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根深蒂固。有研究者认为:“对于一个农耕民族来讲,那自然中蕴藏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物质资源,既以其实用价值娱我口,又以其审美价值娱我目、娱我心。”②可见生产方式对于人类社会的思想领域有着根本性的影响,体现了人的生命与天地万物之间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在诗歌方面,人与自然万物更是息息相关。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提出:“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③天地万物是人灵感激发的源泉,如果没有对“物”的触动感受,就没有诗歌的发端。所以,物是诗人首要吟咏的对象。

  明清易代,对于明代遗民诗人来说,是国、家双重毁灭的悲痛,同时也是他们人生颠沛流离的开始。物质和精神上栖息的“家园”都在战乱中被焚毁,精神和灵魂的漂泊流浪,是遗民内心深处郁结的深沉痛楚。当沈光文远离故乡、身处异地时,自然世界的无数生灵,常常会引起他内心情感的波动,产生一种心灵的共鸣,这样能够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咏物诗恰能吐露他心中复杂的情绪和情感。沈光文的咏物诗旨在借咏物抒发自己孤直坚贞的民族气节,表达深刻的思明情怀和复明之愿,并且通过歌咏台湾风物流露故乡之思,突显出沈光文独特的人格精神。具体地说,沈光文咏物诗的丰富意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寄寓孤直坚贞的民族气节 沈光文这类的咏物诗多使用动物、植物意象,如菊、竹、鹤等。这些诗歌意象蕴含了超凡脱俗、高风亮节和孤高坚贞等高洁的品性,恰能契合沈光文的遗民心理,展现其内心的执着和坚定的信念。

  菊,在中国文化中被谓为花中四君子之一,是遗民诗人惯用的歌咏物象。如宋遗民郑思肖《寒菊》云:“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严霜中傲然绽放的秋菊宁愿在枝头枯萎,也不愿凋零在北风中,表现出作者忠于赵宋王朝的坚贞气节和不向侵略者妥协的决绝态度。与之相比,沈光文的咏菊诗的内涵则更加复杂,如《野菊》(本文沈光文诗歌均引自《台湾文献初祖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宁波同乡月刊社1977 年版)云:

  野性偏宜野,寒花独耐寒。经冬开未尽,不与俗人看。

  这首短小精悍的五言绝句是晚节傲霜之作,诗人描绘野菊忍受严寒恶劣的生长环境,实则是向世人宣告,自己虽处在如此恶劣的政治环境和物质、精神极度匮乏的生存环境之中,依然如经冬耐寒之菊,傲然不屈,砥砺名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这里的野菊显然是沈光文自身人格操守的化身,无论遭遇如何坎坷,始终不改孤直忠贞的爱国精神,坚守晚节。沈光文这类咏菊诗,都以菊自况,托菊言志,展现孤臣的傲然风骨,自甘忍受孤独寂寞,坚持清操。如:“天风吹不尽,憔悴复舒英。似有崔诗意,还多望酒情。会当枯亦发,是乃困而亨。爱惜饶真赏,休将境遇评。”(《菊受风残,又复无雨润,累累发花,虽不足观,亦可聊我慰也》)在残酷的自然条件下,菊花饱受风残,仍然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正是诗人信念、节操的生动诠释;“孤芳独出绝纤尘,冷向闲中老此身。赏并高朋欢不极,时当晚季傲为真。新题遍咏偏催我,半醉高歌欲效人。子夜月明凄绝处,满丛寒露不知春。”(《和曾体仁赏菊分得人字》)这首诗应是写作于创立东吟社之后,展现晚年诗人的高风亮节。另外,与以上几首风格不同的,《庭中白菊新开》是颇具闲情、幽逸有致的咏菊之作:

  新妆入夜洗胭脂,移向灯前赏一卮。

  不觉更深花共醉,影随斜月舞迟迟。

  文人对酒赏花是一种普遍的生活情趣。特别是对于承受亡国之痛、流离之苦的遗民来说,在生活窘困、食不果腹的境遇下,人生的乐趣少之又少,因而对蕴含人文内涵的花草的种植、赏玩、吟咏,通过人与花草的心灵交流,排遣内心的寂寞与忧愁,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初绽的白菊,新妆淡雅,又没有沾染世俗的脂粉气,带给沈光文的不仅是一种感官上的乐趣,更是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渴望,为暗淡的世俗装点一些亮色。

  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文人赋予其君子化身的文化内涵。如《抱朴子》曰:“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④野鹤,意为自由独立于山野之鹤,性情孤高,不受世俗拘束,高洁不群,常喻隐士。野鹤意象出自唐代诗人刘长卿的诗句:“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送方外上人》)沈光文也有《野鹤》二首:

  独得孤蓦趣,难违天性真。

  优游俯仰适,爱惜羽毛新。

  高与烟霞狭, 廉与雁鹜嗔。

  朝游苍海表, 夜唳鹭江滨。

  骨老飞偏健,身闲瘦有神。

  已知■激远,几阅雪霜频。

  舞月寒流影,依松静绝尘。

  乘轩尔何事,翻欲贱朱轮。

  这两首诗诗人以超凡绝尘、耿介不群的野鹤自比,高标自许,是咏物言志之作。诗人对孤傲独立、品性高尚的野鹤的塑造,是以雁鹜衬托其傲然清高,以青松衬托其清雅高洁。沈光文以咏鹤言其孤高坚贞的节操。

  此外,沈光文还有咏竹诗:“分植根株便发枝,炎方空作雪霜思。看他尽有参天势,只为孤贞尚寄篱。”(《咏篱竹》)借咏竹寄寓自己孤贞自许、守志不移的民族气节。

  2.表达深刻的思明情怀和复明之愿 南明弘光政权宣告覆灭, 沈光文积极投身抗清复明事业,参加了钱肃乐的义军, 在萧山瓜沥(位于杭州市萧山区钱塘江南岸)驻守。隆武元年(1646),他随鲁王辗转至厦门,积极奔走于琅琦、闽安与金厦之间,联络郑成功、郑鸿逵军队。他先后效力于南明鲁、唐、桂三朝,始终坚定抗清复明信念,即使在远离故土,流寓台湾的三十几年里,复明的希望之火或明或暗地长期燃烧在沈光文的心中。这种埋藏在他灵魂深处的复明信念,通过他的诗歌付诸笔端,由于政治处境无法直接吐露心声,便通过他的咏物诗转达、倾诉出来。如《蛙声》云:

  寓居窄逼,庭草不生。时值秋霖,云深日暝。入夜至更余,雨声暂歇;残云宿于天际,微月出于东方。忽有蛙声,出自庭侧;仅仅孤鸣,或断或续。岂乎类而寡朋,抑离群而自咏。欹枕听之,似为有致;不若池塘乱鸣,徒聒噪人不成梦也。披衣而起,挑灯咏之。

  时当默处懒争鸣,夜向空庭独发声。

  低逐蛩号音不乱,高随蚓曲气还清。

  官私却混今谁问,鼓吹难齐部未成。

  雨后竹中空自怨,并无飞羽宿啼更。

  这首咏物诗诗人用隐喻的写作手法表达思明复明的情怀。其中诗序交代了作者披衣挑灯吟咏之前的环境背景:狭窄的住所,荒芜的庭院,绵绵秋雨更深时分暂歇,残云、微月下庭侧传来断断续续孤鸣的蛙声。蛙声有致,不似池塘乱鸣扰人清梦。孤鸣的青蛙引起了同样离群寡朋的诗人内心的触动,激发了作者展露内心思绪的欲望。诗人以孤鸣的青蛙自比,借蛙声、蛩号、蚓曲等动物的叫声,表达复明的渴望和因缺少同伴而孤掌难鸣的孤独与忧怨。再如《夜眠听雨》:

  遇晴常听月,无月听偏难。

  海怒声疑近,溪喧势作寒。

  闲枝惊鸟宿,野渚洽鱼欢。

  梦与诗争局,诗成梦亦残。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