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试论沈光文的咏物诗(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8-25 09:52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安娜
分享到:

 

  这是一首细腻描绘雨声的咏物诗,但诗的开局却不是从听雨写起,而是先“听月”,而“月”是如何“听”的呢?“日”、“月”为明,故明末清初遗民诗作中,“日”或“月”常使用作为明的代称,这里诗人“听月”,去“日”留半边:月;“月”象征了明朝残留的半壁江山。所以实则是诗人的一首思明之作。以海怒溪喧烘托雨声,说明雨势之大。以“惊鸟宿”、“洽鱼欢”表现飞鸟和游鱼对下雨的不同反应,生动地描绘了雨声,使画面鲜活起来,产生了动态的美感。有的研究者认为:“海怒”是指郑成功的东征之势,“溪喧”则指荷兰殖民者听闻其隔海攻势而害怕胆寒。⑤联系当时局势和诗人的复明愿望,此说有一定道理。

  这首诗作者借隐喻暗语以抒发强烈的思明情怀与复明之愿。

  3.歌咏台湾风物,流露故乡之思 沈光文的这类咏物诗大多采用质朴清新的语言来吟咏台湾的热带风光、物产,以及当地土著民独特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这类诗歌内容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展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对诗歌题材与内容的开拓与创新。季麒光在《题沈斯庵杂记诗》中称赞道:“斯庵学富情深,雄于词赋,浮沉寂寞于蛮烟瘴雨中者二十余年。凡登涉所至,耳目所及,无巨细皆有记载。”可以说沈光文无愧为台湾乡土文学、民俗文学的创始者。如《番柑》《番橘》(《诸罗县志·沈文开杂记》)描写台湾柑橘的形状、颜色、味道等。

  《番柑》云:

  种出蛮方味作酸,熟来包灿小金丸。

  假如移向中原去,压雪庭前亦可看。

  《番橘》云:

  有番橘出半线诸山,树与中原橘异。大如金橘,肉酸,皮苦,色黄可爱。

  枝头俨若挂繁星,此地何堪比洞庭。

  除是土番寻得到,满筐携出小金铃。

  正如季麒光所说“斯庵真有心人哉”,沈光文在登山问水中有意识地观察并且以诗文记录,“其间如山水,如津梁,如佛宇神祠,禽鱼果目,大者纪胜寻源,小者辨名别类。”(季麒光《题沈斯庵杂记诗》)这类诗既有文学价值,又有文献价值。诗人以朴素真诚的语言歌咏台湾的物产:番柑、番橘,显得平易近人,亲切可感。他没有以中原为尊的大汉族主义心态,以吟山咏水的诗歌方式表达出他对台湾这片土地的热爱。但是作者离开故土、远离亲人、漂泊海外的孤独感与无奈感总会充满心中,因而在描绘台湾风物时,会幻想“假如移向中原去”或者发出“此地何堪比洞庭”的感慨,这正是诗人思乡之情无意识的自然流露。这一类作品又如《番妇》:

  社里朝朝出,同群担负行。

  野花头插满,黑齿草涂成。

  赛胜缠红锦,新妆挂白珩。

  鹿脂搽抹惯,欲与麝兰争。

  番妇不属于物的范畴,但被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加以细致描写时,也可以归为广义上的咏物诗。沈光文在郑成功死后,不满郑经改变其父的政策而作《台湾赋》讽刺之,几遭不测,所以变服为僧逃入罗汉门山中居住。山旁的目加溜湾是台湾原住民之一西拉雅平埔族的居住地,沈光文在此地教授汉语,同时也行医补贴生计。因而他对当地的风俗人情非常熟悉,带着新奇和欣赏的眼光看待土著族妇女迥异于中原汉族女子的日常活动、打扮和服饰,以诗歌咏番妇的勤劳和充满异域风情的美。沈光文的这类歌咏台湾风物的咏物诗留存下来的数量极少,现存也就大约五首,但却真实地记录了早期台湾当地土著民的风土人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材料。

  二、沈光文咏物诗的艺术特色

  沈光文的咏物诗是以孤臣遗民的独特视角和审美观念来审视身边的“物”,多以自然之物为其所咏对象。傲霜之菊、清傲之鹤、孤贞之竹、孤鸣青蛙等,这些审美意象无不寄托了其内心深处自我情感抒发的需求,表现出鲜明的人格精神和个性特征。他在吟咏自然之物时,将明清易代的政治现实与个人情感交融其中,传递出强烈的时代感。

  这些自然之物是沈光文有意识选择的结果,吟咏之物与自我感受相契合,碰撞出心灵的共鸣,自然触发内心的真实情感。如沈光文对“菊”意象的偏爱,咏菊诗占据了诗人咏物诗的大半篇幅。除了出自对菊花这种花品感性直接的欣赏喜爱外,更重要的是“菊”意象所承载的深刻文化意蕴使诗人的内心有所寄托。因此,沈光文的咏物诗在艺术特色上表现出比较鲜明的一点就是比兴寄托手法的运用,即通过咏物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使物象与情感自然融合,并且相契合。

  沈光文的咏物诗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兴寄”精神。“兴寄”一词由初唐诗人陈子昂首创,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里说:“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讽刺齐梁和初唐时期诗歌“烟云写形象,葩卉咏青红”的浮艳诗风,认为当时诗歌失去了风骨和寄托,故提倡“兴寄”的诗学理论。所谓“兴寄”,就是强调诗歌的比兴寄托,托物喻志,因物起兴,要求诗歌创作应该有感而作。而沈光文的咏物诗也具有“兴寄”特色。

  由于解读和标准的差异,对咏物诗的界定,学界至今还没有明确统一的划分。有研究者认为:“咏物诗可分为两大类:一、纯粹咏物,抒发人对物的喜爱、赞美等感情的赋体咏物诗;二、抒发人自我情感的比兴体咏物诗。”⑥关于“赋”,叶嘉莹认为:“所谓‘赋’者,有铺陈之意,是把所欲写的事物加以直接叙述的一种表达方法。”⑦如《番妇》,沈光文从平埔族妇女的日常活动、打扮和服饰等方面,表达赞美和欣赏之情。诗人这类单纯咏物的作品很少,大多写物有所寄托,增加了其咏物诗的思想内涵。关于“比”与“兴”,叶嘉莹认为:“所谓比者,有拟喻之意,是把所欲写的事物借比为另一事物来加以叙述的一种表达方法。所谓兴者,有感发兴起之意,是因某一事物之触发而引出所欲叙写之事物的一种表达方法。”⑧比兴的写法表现出寄托的深意,沈光文的咏物诗广泛地运用了这一方法,如《蛙声》,蛙声触发了诗人的情思,而情绪又借着蛙声得以抒发。以蛙声起兴,以孤鸣的青蛙自喻,“雨后竹中空自怨,并无飞羽宿啼更。”寄托诗人势单力薄无力复国的自怨和缺少知己同伴的孤独等复杂情感。又如《释迦果》:

  称名颇似足夸人,不是中原大谷珍。

  端为上林栽未得,只应海岛作安身。

  这首咏物诗表面上是歌咏台湾物产释迦果,这是荷兰人从南美洲引入的热带水果,由于气候的限制只能在台湾栽种,中原种不成这种水果,因而是台湾的特产。但诗的后两句隐晦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感受:诗人是以释迦果的种植条件暗喻自己只能在台湾安身立命,因为故国故土已被异族所侵占、所统治,没有其生存的空间。其他如《野菊》《野鹤》《咏篱竹》等,以菊、鹤、竹自喻,借物抒怀,通过塑造自我人格形象,寄托孤直坚贞的民族气节。再如《秋吟》:

  爽气横飞野况佳,溯回对水漫兴怀。

  芙蓉露湿红冷妆,江海风生白浪排。

  敌忾深同袍泽谊,招舟广定弟兄侪。

  即今天缺尤须补,孰上秋■继女娲。

  这首诗以“野况”——河水、芙蓉、江海、白浪等——秋天的景物起兴,在“爽气横飞”的秋景中,诗人“漫兴怀”,呼唤同伴,发出“补天”的正义呼喊,希望出现女娲这样的补天之才,拯救苍生。很明显诗人这里是借用“同袍泽”、“女娲补天”的典故,呼吁抗清,抒发复明的渴望。

  另外沈光文的咏物诗在描摹物象上非常生动形象,突出了所咏之物的特点,如《野鹤》中“优游俯仰适,爱惜羽毛新”描写了野鹤清闲而自怜自爱的情状;“骨老飞偏健,身闲瘦有神”描绘了年老野鹤骨气刚健、形瘦有神的体格;“舞月寒流影,依松静绝尘”写出了野鹤超脱雅洁的韵致等等,在对物象本身的描写上也有独到之处。再者,沈光文的一些咏物诗也充满了新奇感,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台湾风物的描写上,如“熟来包灿小金丸”、“满筐携出小金铃”描摹番柑、番橘色彩鲜润、小巧玲珑;“野花头插满,黑齿草涂成”展现头戴野花、齿涂草汁的异域妇女形象;“壳内凝肪径寸浮”描写中原无法得见的热带水果椰子壳内的果肉等,带来浓郁的乡土气息。

  沈光文的咏物诗继承了儒家“诗言志”的传统诗教观,在他遗民所特有的论文答辩漂泊流浪心态、孤独寂寞心境、伤时忧国情感和悲天悯人情怀的观照下,体现出“兴寄”精神、描摹物象细腻生动等艺术特色,寄托了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中华传统文化在台的传播做出了筚路蓝缕的贡献。

  ① 沈友梅等编:《台湾文献初祖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宁波同乡月刊社1977 年版,第136 页。

  ② 刘成纪:《自然美的哲学基础》,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第16 页。

  ③ 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年版,第65 页。

  ④ 李等撰:《太平御览》(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版,第195 页。

  ⑤ 宁波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沈光文研究》,宁波市大港印务有限公司2012 年版,第101 页。

  ⑥ 刘利侠:《清初咏物诗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1 年博士论文,第139 页。

  ⑦⑧ 叶嘉莹:《迦陵论诗从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版,第11 页。

  参考文献:

  [1] 刘成纪.自然美的哲学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 宁波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沈光文研究[M].宁波:宁波市大港印务有限公司,2012.

  [3] 沈友梅等编.台湾文献初祖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M].台北:宁波同乡月刊社,1977.

  [4]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