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宝黛葬花探微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8-26 11:22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万千
分享到:

 

  摘 要:《红楼梦》具体描写“葬花”之事的包括第二十三回与第二十七回、第二十八回,提及葬花意象的还有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葬花”的也不止一人,宝玉与黛玉实际上都参与了葬花。本文试从宝黛二人角度共同探讨“葬花”的艺术价值和深层意蕴。

  关键词:宝玉 黛玉 葬花

  “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脍炙人口的情节之一,肩担花锄、手拿花帚、风流袅娜、多愁善感的颦儿形象更是生动鲜明。详细来说,《红楼梦》具体描写“葬花”之事的包括第二十三回与第二十七回、第二十八回,提及葬花意象的还有第七十六回凹晶馆联诗。“葬花”的也不止一人,宝玉与黛玉实际上都参与了葬花。然而历代读者、评论家往往着重分析深掘“黛玉葬花”的形象与价值,对宝玉多有忽视。本文试从宝黛二人角度共同探讨“葬花”的艺术价值和深层意蕴。

  从《红楼梦》文本本身来看,“葬花”一事不单对黛玉这一艺术形象的刻画起了关键作用,也是黛玉飘零命运的写照。与曹雪芹同时代的富察明义在《题〈红楼梦〉绝句》中这样写道:“伤心一首葬花词, 似谶成真自不知。”的确,偏有个颦儿如落花一样,身世如落花,愁亦如落花,可叹点点香魂终被雨打风吹去。古代文人惯以花喻佳人,像诗仙李白有句“美人如花隔云端”,而此处的葬花已不是单纯地在比喻意义上将花和美人联系在一起,而是两者浑融,难分彼此,从而体现出一种悲剧的审美意识,一种花盛即衰、红颜薄命的美感。由“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第八回批语)的黛玉来葬花,更是将这种佳人薄命的美感体现到极致,真真哀感顽艳。

  其实,《葬花吟》绝不只是黛玉个人归宿的诗谶,更是对整个大观园女儿们的悼亡之音,“葬花”道出了作品意旨和作者创作意图的一个层面。一如脂砚斋所言:“埋香冢葬花,乃诸艳归源。”(甲戌本第二十七回)以花喻人,以人喻花的手法本就是《红楼梦》一大特色,我们随口就能说出:如牡丹般艳冠群芳的宝钗,如芙蓉般风露清愁的黛玉,探春如杏花,湘云如海棠,袭人如桃花,麝月如荼蘼……可这些“群芳”却难逃“三春去后诸芳尽”的命运,最终风流云散。无怪乎余英时评价:葬花词是《红楼梦》的“主题歌”{1},白盾更直接说出:“《红楼梦》就是曹雪芹建构的‘葬花冢’。”{2}十年辛苦泣血之言,不光是为“怀金悼玉”,更是为这“千红”凋落、“万艳”消散的悲剧,为众多薄命女儿一哭。

  再来看“葬花”的另一个主要人物,贾宝玉别号怡红公子,绛洞花王。《说文解字》中:“怡”,悦也,乐也,“红”在红楼梦中是众女儿的象征,也是美的象征,宝玉自称“我见个女儿,我便清爽”,素来不正是只为女儿悦,也常使女儿乐吗。宝玉是女儿的知己,既以惜花之心爱女儿,也以悲恸之心葬落花。至于绛洞花王的用意,从庚辰本十七回总批中的“宝玉系诸艳之冠”可见一斑,宝玉作为大观园里唯一一名男性,反而恰恰才能成为真正的“花王”。既然“情案在石兄处挂案”,葬花一事如何能少了宝玉,送别众女儿又如何能少了宝玉?宝玉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仅是大观园从繁华到败落、众女儿跌宕命运的见证者,更是最先意识到这一悲剧的“觉醒者”。鲁迅言:在那“遍被华林”的“悲凉之雾”中,“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言”。{3}故写“葬花”从宝玉起,亲见葬花的是宝玉,闻得《葬花吟》的是宝玉,也是借宝玉所思所想收结葬花一文。石头记绝少闲笔,作者苦心经营,自然有其用意。葬花一事,必由宝黛二人共同完成。恰是:“非颦儿断无是佳吟,非石兄断无是情凝。”

  细看二人葬花举动,有痴情有境界,给读者带来了无限的兴发感动,笔者试从以下三方面进一步进行解析。

  一、觉醒与感遇

  黛玉与宝玉收拾、掩埋落花后,独自回房,听得梨香院在演习戏文,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里看似是笔锋已经转向听曲一事,实际还是不离“葬花”。作者细致地描写了黛玉的内心动态:

  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流水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4}

  这些断肠销魂的诗、词、曲都与“落花伤春”之意契合,正因为春光如此难留,年华如此易逝,这些美好的生命的凋零更加令人悲哀。至于黛玉所闻的戏曲《牡丹亭》,讲述的是古时一位闺中少女杜丽娘,敢于追求自己的恋情、为情生为情死的故事。杜丽娘这份痴情,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对美的觉醒、青春的觉醒,也就是所谓的到了园林,才知春意如许,用“情小姐词曲”警黛玉这位“情小姐”,同样表现了黛玉此刻对美的觉醒:惊觉韶华正盛,青春正好,可又见花落花谢,念美人迟暮,遂有“良辰美景奈何天”的感叹,黛玉惜春伤春,何尝不是一种自伤自怜?

  更何况引申来看,从屈原开始,中国古典文化就有“香草美人”的传统,以芳草香花象征自己的美好的德行和高尚的情操。所以唐代陈子昂在《感遇》诗中写: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声。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描写兰草和杜若春夏时欣欣向荣,空绝群芳,可是待到秋风一起,便无可奈何地摇落无成,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身世之叹,年华徒然流逝,然而自己的志向却无法施展。同样的例子还有张九龄的《感遇》:“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诗人以春兰秋桂对举,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格。

  黛玉也是那个“临水照花人”,惋惜于花的凋零,并且坚定着自己的品行和操守。 “天生丽质难自弃”,难自弃的不仅仅是容貌,一个人更应珍重自己美好的品质,即使是身处“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贾府,置身这个礼教森严的封建社会,充满着理想色彩和灵性光辉的林黛玉表明心意,要坚守自身清白高洁的美好本质: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细思之下,《葬花吟》在某种意义上未尝不是与《感遇》诗一脉相承。“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这种无论环境如何不违本心的人格精神力量,不正是和黛玉“质本洁来还洁去”如出一辙吗,这种绝不陷于污淖渠沟的人生态度,也正是林黛玉至清至洁、至情至性品质的集中体现。

  二、深情与重情

  冯友兰先生曾在《论风流》一文中写道:“真风流的人,必有深情。”{5}贾宝玉和林黛玉同为深情之人,况且这种深情不仅仅局限于对爱恋之人、亲近之人,而是对一切生命、对万物有情,最终扩大为对整个自然宇宙的深刻心灵体验和感受。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世说新语·言语》)在吟哦《葬花吟》的黛玉处则是“花犹如此,人何以堪”了,这不是说简单地写一个花开花落的景象就叫真景物、真感情了,其中必然还要蕴含着作者真实的感动,使得多少年后读者再读的时候,也依然能够受到触动,油然生出一种感发。《葬花吟》即如是,千载之下人代冥灭,读者无论识与不识、解与不解,都知是断肠言语也。黛玉感花伤己,想来今日尚见花灼灼,不知哪日花已落,再喧闹的春意总归阑珊,再明媚的桃花也终将荒凉,待到枝头空空又何处重觅呢?正是: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死葬花人。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