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电影《活着》中皮影的双重文化意象(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8-26 11:27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李海兵
分享到:

 

  在“大跃进”时期,镇长挨家挨户收铁,当镇长问:“福贵,你家还有铁吗?”天真的有庆拖出福贵的皮影箱,准备献铁。家珍一句“镇长,我们工地上唱皮影吗”救了那箱皮影。镇长说:“我见人家阵地上都是洋鼓洋戏,咱们就唱皮影吧。”炼钢场上响起了皮影戏:

  赤精子使起阴阳镜,

  宝镜照得目难睁,

  吩咐一声莫怠慢,

  嗳嗳——

  佳荫关上逃性命,

  嗳嗳——

  炼钢场上人声鼎沸,皮影欢快,彰显着大时代平民百姓和谐相处的欢乐。可惜好景不长,有庆的死讯传来前,福贵正在唱皮影,却只剩“啊——啊”声,预兆大时代的个人悲剧。最后,镇长说“上面的社论下来了,越旧的东西越反动”、“留不住了,烧”。在火盆中,皮影被烧毁,火苗“轰轰”地侵蚀着皮影,瞬间成灰。

  从40年代、50年代到60年代,我们看到皮影从40年代无法决定舞台剧情的玩偶,到50年代沉压箱底的哑然失声,再到60年代的毁灭,“皮影是玩偶”的悲情意象走向巅峰。

  二、皮影的乐观意象:生的希望

  张艺谋《活着》继承了同名小说的精神主旨,我们也可以从皮影的文化意象中窥见一斑。尽管皮影的悲情意象是“人如玩偶”,但是,在每一个悲情的意象后面又隐约可见“生的希望”这种乐观意象的影子。我们同样可以通过40年代、50年代和60年代三个历史时期反映出来。

  第一,40年代的皮影意象:生活的希望。

  破产以后的福贵找不到养家糊口的办法,龙二说“我借你一个东西,着着实实救你一回穷”。从龙二家出来,福贵搭了一个戏班并带着戏班踏上了外出卖戏的道路,皮影响起:

  文仲心中好惨伤,

  可恨老贼姜飞雄,

  青龙关上逃了命,

  啊……

  皮影戏唱得虽悲凉,但是,由于皮影成了福贵养家糊口的工具。在那一刻,福贵才真正体会到皮影对他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这和作为浪荡少爷偶尔手痒唱唱皮影的感觉具有天壤之别,当年皮影唱的常是声色犬马,如今皮影成了福贵的生活希望。

  第二,50年代的皮影意象:生存的希望。

  50年代福贵被抓去当壮丁仍不丢掉皮影,老全说:“不就是一箱破皮影吗?扔了算了。”说这话时,常年的战争在这个老汉的脸上刻上了深深的沧桑。福贵却仍抱有回家团聚的希望:“这是借人的,还得还呢!以后还指着它养家。”后来的皮影出现在“共军”的阵地上。在经历了一场大雪后,“共军”开始冲锋,一个战士挑起一片皮影,阳光下金光灿灿,接着福贵和春生开始为“共军”唱起了皮影,皮影的内容如下:

  广成子使起翻天印,

  宝印起处疼煞人,

  急忙我把二将换,

  速速逃奔黄花山,

  嗳嗳——

  嗳嗳——

  恰如皮影所唱“翻天印”,“共军”夺得了天下,福贵因为会唱皮影,有了“干过革命”的本钱,皮影给了福贵更好地生存下去的希望。

  第三,60年代以后的皮影意象:美好社会的期望。

  虽然60年代皮影已殁,但是在影片最后,我们发现那口皮影箱仍在,成了福贵的外孙馒头喂养小鸡的物件。“鸡长大以后,能换来羊;羊长大以后,能换来牛;牛长大以后,我们就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小鸡是新生命的象征,而那口皮影箱装载着新的生命。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人们对于美好社会的期望。

  三、结语

  在电影《活着》中,皮影具有双重矛盾的文化意象。从悲情的角度来看,皮影是“人如皮偶”,不能主宰自己的生活和命运的象征。但是,张艺谋为了服从同名小说,也为了提升“活着”的人文含义,在“人如玩偶”的皮影悲情意象下,又潜藏着“生的希望”的乐观意象。整体而言,皮影虽不能主导自己的生活和命运,但是,它却顽强地生存下来。皮影如同福贵的一生,历经家产散尽、战事纷争、家人离去仍然顽强地活着。因此,《活着》虽无处不在地弥散着死亡气息,但仍浸透了活的希望。

  作家余华在解释自己创作灵感来源时是这样描述的: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没有一句抱怨的话。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下一篇这样的小说,就是这篇《活着》,写人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写作过程让我明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品。对于小说题目,余华进一步阐释:“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迟子建说:“在沉重、 庸常的生活中慰藉着人心的温情,成了支撑人们活下去的理由。”

  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因此,皮影的“人如皮偶”的悲情文化意象和“生的希望”的乐观的文化意象,恰是《活着》所揭示的“冰冷的死亡”和“温情的活着”主旨的真实写照。

  基金项目:广州市属高校科研计划项目(2012B019);广东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2011年立项课题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