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天》的时间叙事策略及其艺术意味
摘 要:余华具有很强烈的时间意识,他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和理念,在写作中不自觉地对时间这一概念加以利用和改造,形成别具一格的叙事时间。其新作《第七天》就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心理体验来揭示现实真相和人生遭际,表现出富有特色的时间叙事策略:阴阳交错的时空,创设了时间的多向度流动;追述的时序,打破了传统单一的线索式叙事模式;重复的叙述频率,推翻了情节因果律。
关键词:余华;《第七天》;时间;叙事
“时间是小说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我认为时间同故事和人物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凡是我所能想到的真正懂得、或者本能地懂得小说技巧的作家,很少有人不对时间因素加以戏剧性地利用的。”[1]伊丽莎白·鲍温的这句话深刻地点明了时间之于小说本身的重要性。余华根据自己的创作经验和理念,在写作中不自觉地对时间这一概念加以利用和改造,形成别具一格的叙事时间。他的新作《第七天》就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心理体验来揭示现实真相和人生遭际,表现出富有特色的时间叙事策略。
一、阴阳交错的时空
余华在答《京华时报》记者问时说,他一直有这样一种欲望,“将我们生活中看似荒诞其实真实的故事集中写出来”,“让一位刚刚死去的人进入到另一个世界,让现实世界像倒影一样出现。”余华试图同时塑造死者世界与现实世界,并通过死者来描写现实世界。因此他在虚构亡灵故事的同时,嵌入若干个现实片段,阴阳互相交错、重叠,使得小说的时间流失去了固定的方向和维度,形成开放性和多元化的时间视角,作者在不同层面自由地寻绎和确定时间的刻度,创设时间的多向度流动,大大拓展了叙事空间。
余华将时间作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入到小说之中,对小说中的时间倾注了大量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把自己的创造从日常经验里解放出来并赋予作品以自主权。在《第七天》的正文前,余华引用了《旧约·创世纪》中的一段话,“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这段引文告诉我们,小说《第七天》的外在形式借助于《旧约·创世纪》的“七天”,其七个部分分别以“第一天”、“第二天”乃至“第七天”命名,但其内容并非机械地与《创世纪》的七天一一对应。作品是以杨飞死后七天里的流浪经历为线索,记述他在七天里的所遇、所见、所闻以及生前的若干故事。叙述中没有遵循线性的时间顺序,作者不断地打断读者对于小说的种种预设。文本的意义通过阴阳世界、死者与生者的经历对比得以实现。阴间刚好指向阳界,虽然描写的是死者世界,却直指现实世界中人的生存状态。作者关注的重点是超越一切时空的普遍的、荒诞的人生境遇和对这种境遇的逃离与反叛。叙述时空的变幻复杂可能会让读者感到困惑,但是一旦进入文本内部,读者的期待视野会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对小说的感受力随之增强,新鲜感、陌生感和悬念感,多重感觉一并进入读者的阅读经验中。
在《第七天》里,第一天的叙述为整个文本暗示了阴阳交错的时空结构。当杨飞赶到殡仪馆里候烧时,发现没有墓地的人将无法火化,他的亡灵只好踏上了茫然无措的漫游之途。“我疑虑重重,知道自己死了,可是不知道是怎么死的。”[2]带着强烈的自我确认的意识,他要寻找自己的最后人生轨迹,弄清自己为何成为一个亡灵的真相。于是他不断地向记忆发出邀请,从市政府广场抗议强拆的人群,到郑小敏无助地坐在废墟上等待父母,从谭家菜饭店里看到关于李青自杀的报道,到饭店突然失火爆炸,他努力地还原了自己从生到死的过程,也激活了他寻找失踪养父的艰难历程,同时也实现了阴间与阳界之间自由穿梭的可能。
显然,《第七天》呈现的是阴间和阳界的两个故事的交叉叙述。一个故事中各个事件,在传统上被认为是构成了一个“情节”序列。如果要在这部小说中找出情节的话,可以概括出阴间的是杨飞寻找自己的记忆和失踪的养父,以及在漫游中与李青、鼠妹、张刚、李月珍等人的偶遇;阳界的则有这些:郑小敏父母遭遇房屋强拆和掩埋,李青因涉案自杀,谭家人和杨飞在失火的餐馆里被烧死,父亲杨金彪身患癌症后离家出走,李月珍被超速宝马撞死,鼠妹因男友的欺骗而跳楼自杀,警察张刚被袭击而死,等等。这些情节之间没有发展的逻辑,时间被延宕与悬置了,时间的因果链条被锯断了,故事情节成为一些零碎的片段,每个情节都具备了独立的审美意义。但是作者没有将阴间与阳界这两个时空简单化地处理为断裂或孤立的单元,而将其视为一种多维的复合系统。阳界的故事是杨飞在死后的漫游中所衍生出来的,在小说中作者很明确地告诉读者,这是属于亡灵的叙述。在七天里面杨飞身边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作者都将其安排在故事之间,不作明显的分隔:我们是跟随着杨飞在了解阳界的故事。阳界的故事在某些时间段被放在幕前,但更多时候,退居到幕后成为文本阅读的潜背景。作者正是通过阴间和阳界的蒙太奇组合塑造其死者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双重图景。
二、追述的小说时序
在叙事文本中,当叙述时间的顺序与被叙述时间的顺序不一致时,必然存在“前”与“后”的倒置,这种倒置的情形大致可以分为追述与预述两种形式。追述是指在事件发生之后讲述所发生的事实,而预述指提前讲述某个后来发生的事件的叙述手段。追述是《第七天》里时间顺序的一个明显特征。余华频繁地运用追述手段,叙述者经常通过对故事时间的干扰、打断,参与了故事的发展,使得整个故事进程不断出现中断和延宕,颠覆了对编年史般叙事的依赖,形成“立体式”的叙事结构。
回忆是余华实现追忆手段的主要方式。推动《第七天》情节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杨飞一次次对于生前世界的记忆。作者用一种不介入的方式言说了杨飞记忆的起点,即是死后的杨飞对自己死亡之谜的极大好奇。当他召唤记忆,努力搜索着生前的往事时,他记起了一个关键的事件:暴力拆迁。于是,围绕着这一事件,一个个场景、人物纷纷出场:先是关于李青的新闻报道,引出与李青的结合与分手;接着由出租屋又牵出了关于养父的回忆,鼠妹、李月珍、郝强生等人模糊的形象逐渐清晰。这些人和事构成杨飞的亡灵游荡途中的若干个时间停顿点,随着杨飞记忆的流动,而以现实世界的身份不断地出现在文本中,把读者的视野拉向相对遥远的图景。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