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人间词话》“隔”与“不隔”的探源(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8-27 14:19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张嫒
分享到:

 

  “隔”与“不隔”作为文学批评概念的出现,是在齐梁时代。首先进入文学批评领域的是“隔”。萧子显《南齐书·陆厥传》中说到:“一人之思,迟速天悬;一家之文,工拙壤隔。”“悬”、“隔”意义相同,指距离远,比喻相差极大。此处虽已涉及思维的问题,但还不算真正的文学批评。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外,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川。”中的“隔”则明确指创作思维不畅现象,可算作是文学批评术语了。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有“晴雪满汀,隔溪渔舟”。此诗句作为批评之语,“隔”当指“分界”之义,而“隔溪渔舟”则指一种含混而朦胧的诗境。至宋代,阮阅《诗话总龟》有“诗不着题,如隔靴搔痒”之说,此语本于《五灯会元·康山契稳禅师》:“问:圆明湛寂非师意,学人因底却无明?(康山契稳禅师)师曰:辨得也未?曰:‘恁么则识性无根去也?’师曰:‘隔靴搔痒。”此后,严羽沿用这一说法评诗:“意贵透彻,不可隔靴搔痒;语贵洒脱,不可拖泥带水。”皆喻用语、表意不贴切、没有抓住本质。到晚清,刘熙载《艺概》用“隔”评价柳永《雨霖铃》时说:“词有点染,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此处的“隔”指由于阻挡所造成的语言不灵动,情景不统一的创作状态。

  以上引证,虽所取意义各不相同,但“隔”字已进入了文学批评领域。然而,“不隔”尚未进入文学批评的视野。王国维第一次将“不隔”引入文学批评,且不限于个别与局部的例证,而是与“隔”构成一组对立并存的审美概念,贯穿于其词学批评实践之中,使之成为以“境界”为核心的词学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王国维不是简单地使用“隔”、“不隔”的原义或引申义,也非全盘照搬前人的批评思想,而是在中西文化的结合上,赋予其独特的内涵,使之成为文学批评的经典概念。

  二、审美意蕴生成追溯

  作为独立的审美概念,“隔”与“不隔”确为王国维首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古代诗论中没有关于“隔”与“不隔”之意的论述,只是没有“隔”与“不隔”的用语而已。换言之,“隔”与“不隔”作为理论概念,其生成有着漫长的历史过程,从历代文论可以找到其理论生成踪迹。

  陆机《文赋》论创作规律时,就提出“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而导致的“靡应”、“不和”、“不悲”、“不雅”、“不艳”的五种文病,这里所谓言、意、物之间的“不称”、“不逮”与王国维所谓的“隔”其意相通。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称“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刘氏之“隐”即追求言外之意,而“秀”则与王国维“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之意相通。钟嵘《涛品序》对诗歌创作“用事”及“拘泥声律”的批评,与王国维对用事、用代字造成“隔”的现象的批评亦是相通的;至于钟嵘的“直寻”、“真美”与“自然英旨”之说,以及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的“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之论,都可视为王国维所倡导的具有自然真切、情景交融、意蕴绵长的“不隔”之论的前期积淀。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引梅尧臣之语:“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所倡导的直观与含蓄相融合的表现手法,其实质就是王国维的“不隔”。严羽反对“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亦是反对用文字、用才学、用议论进行诗歌创作所造成的“隔”。张炎特立“清空”,即是不满用事的“凝滞晦涩”,而“凝滞晦涩”即是王国维所说的“隔”。王夫之《姜斋诗话》卷一“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既上承钟嵘的“直寻”之说,又下接王国维的“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之论。而王夫之弓l用佛学的“现量”之语,亦旨在反对“隔”,而倡导“不隔”,虽说没有用“隔”与“不隔”之语,但对王国维“隔”与“不隔”之论的形成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冯镇峦《读聊斋杂说》:“诸法俱备,无妙不臻,写景则如在目前”。虽是论小说,但亦可视为王国维论词“不隔”说之先声。朱彝尊《词综》“醇雅”之论,反对应酬之作,王国维所谓“诗词不为美刺投赠之篇”方有可能“不隔”,应是承其而来。与王国维同时期的况周颐《蕙风词话》指出:“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意不晦、语不琢,始称佳作。”此处的“不晦”、“不琢”即与王国维所强调的“不隔”之论不谋而合。

  从以上批评中,可见出“隔”与“不隔”这组概念其审美意蕴生成的历史路径。同时,不可忽视的是,西方文化对王国维“隔”与“不隔”理论的影响。专门从事王国维研究的佛雏曾明确指出,王国维“不隔”说源于叔本华艺术“直觉”论。所谓“直觉”或“静观”,即指审美主体为了达到对审美客体的把握,在审美观赏时暂时忘掉个体的存在,精神进入“自由”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审美观照之中。对此,王国维在1905年《论新学语之输入》专门予以解释:“夫‘Intuition’者,谓吾心直觉五官之感觉,故听,嗅,尝,触,苟于五官之作用外加以之作用,皆谓之‘Intuition’,不独目之所观而已。”可见他所倡导的“语语都在目前”的“不隔”理论,确是接受了叔本华直觉论的影响,并以“豁人耳目”丰富了直觉的内涵,使之涂上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熏彩。

  综上所述,“隔”与“不隔”思想,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经过历代层层积淀而由王国维抉要而铸就的美学术语,又把叔本华的艺术直观说融入其中,它亦中亦西,但更多地带有汉民族文化特色,既简明又实用,言约而意长。当然,字源上的索解,不过为问题的认识提供了一些历史信息,要真正掌握这对概念的理论内涵,还必须对其意蕴真切地感受,切实地解读,仔细地辨析。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