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中国古典文论之虚实说(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8-27 14:24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刘国生
分享到:

 

  1、文学创作活动中的虚实转化

  (1)文学构思中的化实为虚。

  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但现实生活并不就等于文学,它要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典型,即所谓的“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其中就包含着作家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受。就文学构思而言,则是创作主体对现实生活诸种心理因素的积极介入,这自然就存在一个化现实生活之实为心理因素(或情、或理、或意)之虚的问题。宋代的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强调了艺术构思过程的以实为虚,只有在景物之中融进创作主体的情思,才能创作出感人的艺术作品。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也讲了类似的道理:“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陆机的《文赋》是一篇对文学创作过程,特别是构思进行深入论述的著名的文论,“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这里所说的“四时”、“万物”、“落叶”、“柔条”为实,“逝”、“思”、“悲”、“喜”则为“虚”,文学构思就包含着这样一个感实而虚,化现实为情思的艺术思维过程。这是一个物我交融的过程,是一个产生感人的艺术作品的过程。

  (2)作品写作中的化虚为实。

  化实为虚,只是艺术构思中的一个主要过程,仅此还不能产生艺术作品,还须将构思的精神成果转化为可感知的艺术作品。作品写作其实就是化虚为实,将情思、意趣、理旨借助于语言文字转化为文学形象。陆机所说的“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讲的就是文学创作中化虚为实的问题。文论中的“课虚责有”在其他艺术领域也有所表现,清代的方土庶论画时说:“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讲的也是在构思的基础上,做到“虚而为实”,以完成艺术作品的创作。

  2、文学创作活动中的虚实相生

  道是虚实的统一,道所生之天地万物是虚实的统一,表现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自然也是虚实的统一。清朝的丁皋云:“凡天下之事事物物,总不外乎阴阳……惟其有阴有阳,故笔有虚有实”。

  (1)以实带虚。清朝的笪重光云:“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景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其义无非是表现虚之妙,不防从实处下手。此语虽是论画,但对文学作品也是适用的。

  陆机《文赋》云:“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虽离方而遁员,期穷形而尽相”。“形难为状”、“穷形尽相”乃追求形似也,就其全文之义理解,有尚实含虚之义。刘勰之“文贵形似”,锺嵘之“善制形状写物之辞”,沈约之“巧为形似之言”,如果放到古典文论之大环境中理解都含有以实带虚的意义。

  (2)以虚明实。清范玑论画云:“画有虚实处,虚处明,实处无不明矣。”此语强调的是“以虚明实”。

  文论中,“诗缘情而绮靡”、“诗者吟咏性情”、“情生诗歌”、“气韵生动”(源于画论)、“传神写照”(源于画论)、“缘情写景”,其实讲的都是重虚,以虚带实的意思。清代的袁宏道云:“且夫诗者,由情生者也。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又云:“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讲得极其明了。上述论述,虽只讲了“虚”一个侧面,但从古典文论“情与景”、“形与神”等相对立的概念来理解,实际上是讲了“虚”和“实”两个方面,含有以虚明实之义。

  以实带虚,以虚带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是中国文论乃至艺术论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中国文学乃至艺术创作与欣赏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理解虚实说应注意的问题

  1、虚实说是中国古典文论的重要思想,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则。对此不能只理解为文学作品本身的虚实统一,更不能单纯理解为文学创作的一种方法,这种狭隘的理解,不是虚实说的本质。其真正的含义应是:文论中的虚实说是老庄宇宙观在文学中的体现,它贯彻于文学活动的全过程,如构思、写作、审美观照等;它含容着两者的辩证关系,如虚实转化、虚实相生问题。虚实说是中国古典文论中的最大命题之一。

  2、虚实说,强调虚实的对立统一,但重点是在“虚”上。《老子》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虽是“无”与“有”的统一,但“无”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无”重于“有”。当其被文论家引入文学领域时,亦不失其本来面目。文学家强调形神统一而偏重于神,强调情景交融,而偏重于景,就是很好的明证。中国文学始终追求意境、气韵、性灵,讲求妙、趣、味,其中强调的都是一个“无”字。因无而情、而神、而妙、而趣……,成为中国文学创作和欣赏的常识。虽在一定时期,在个别方面,出现重“有”的倾向,如有人主张“贵尚形似”,但都没有动摇尚虚轻实的主脉。可以这样讲,文论中的虚实说,这一形而上的大命题,始终按着老子最初的设计,流淌后世,而影响着中国文学的走向,直至今日。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