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认知诗学对李清照《声声慢》的认知赏析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8-29 19:42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刘珊珊
分享到:

 

  [摘 要] 认知诗学的基本理论来源于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哲学理论基础是认知体验哲学,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类作品。笔者运用认知诗学中的基本分析理论对中国宋代婉约派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代表作《声声慢》进行了逐句地深入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对本词产生不同角度的理解与心得。

  [关键词] 认知诗学; 李清照; 图形——背景理论

  一、李清照与《声声慢》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是宋代著名的婉约派女词人,被称为“千古第一才女”。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金兵入据中原时,她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公元1127年,北宋亡。公元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颠沛流离之苦。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二、认知诗学理论体系

  认知诗学理论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由以色列的Reuven Tusr教授首次提出。其基本观点是对诗歌等文学作品的认知解读。换言之,认知诗学理论其实是从认知语言学与认知心理学出发,利用其基本理论来对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选择、作家的创作手法等进行解析,是一种新兴的文学分析工具。认知诗学理论发展至今,历经多为语言学家的不断扩充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基本完整的理论体系,这其中包括:图形——背景理论、概念合成理论(或心理空间理论)、诗歌意境理论、脚本理论、指示中心理论(或认知域理论。下面一一进行详述。

  图形——背景理论源自于认知心理学,其基本观点认为人们在观察事物时会本能的将眼前的场景分为图形与背景两部分。其中的图形是其观察的重点部分,而背景则是其用来观察的参照。例如我们习惯于把天空漂浮的红气球作为观察的焦点,即图形,而将蓝天白云作为观察的背景。这里我们所遵循的是“普雷格郎茨原则”,即当我们观察事物时,我们的视觉器官总会将形体较小的,有封闭边缘的,色彩鲜明的,或移动的物体当作图形,也就是观察的焦点部分,而将面积较大的,没有固定边缘的,色泽暗淡的,或静止的物体设定为我们观察的背景部分,或视觉参照部分。这是很符合我们人类的认知规律的一条原则。我们人类在体验和认知的过程中总是遵循由简入深,由易入难的规律,我们习惯先去认识了解那些比较容易理解的事物,然后再层层深入。而图形——背景理论正是帮我们分割出了一幅图景之中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并易于对其进行描述的事物,将其作为图形,凸显出来;然后将剩余的不易描述的相对静止的部分作为背景,成为我们观察图形变化是的相对稳定的参照。

  概念合成理论是对Lakoff和Johnson的隐喻映射理论的进一步完善。它提出了“心理空间”这一概念。根据Lakoff的体验认知理论,当我们对某一客观事物完成了体验认知之后,会在大脑中绘制其意象图示,即对该事物的抽象概括理解,然后将其储存,以便于日后对于其他新事物的识别与划分。但这些意象图示却是单独存在的,彼此之间的关联并没有从体验认知理论中得到解释说明。而概念合成理论则引入了“心理空间”这一概念,完美的解决了前面的问题。根据“心理空间”的定义,它是人脑为了理解掌握或者表达某些思想时所创建的一个个的概念集合包裹,换句话说,当我们需要理解或者表达某种事物,某些情景或某种概念时,我们往往需要运用到多种意像图示的组合,此时我们的大脑就会创立一个单独的临时空间,将所需要运用到的意象图示集中起来进行合理的相应运作,以帮助我们实现情景的虚拟呈现,从而帮助我们更加有效地进行思维活动。同时在进行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时,我们的大脑中往往会使用多个心理空间,彼此互动联络,而隐喻与转域就是其中的两种。以隐喻为例,在我们进行隐喻思维时,我们的大脑需要构建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其内容包括隐喻的来源域和目的域;一个类指空间,其内容为来源域与目的域的相似结构;一个合成空间,其内容为曾创结构,也就是隐喻产生的结果。这里的类指空间分别对两个输入空间映射,提炼出它们的相似成分;两个输入空间彼此也形成映射,从而确定其相似部分的一一对应关系;最后两个输入空间根据类指空间所提炼出的内容再对合成空间发生映射,形成曾创结构,即两个输入空间的相似内容的融合。而在转喻的过程中,两个输入空间不是彼此分离的关系,而是其中一个空间包含另一个空间。

  三、认知诗学理论对《声声慢》的赏析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