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诗学对李清照《声声慢》的认知赏析(2)
本词上阕的第一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是一句白描式的描写。这句词很明确的确立了这首词的认知指示中心,即作者本人或第一人称“我”。我们一般习惯的抒情诗歌的写法是由景入情,很多元曲都是这个思路,这也符合很多人的情感顺序,即因景而生情。但作者这里的写作思路却刚好相反,先是写出了自己的状态与感受,给人非常直观的感觉。至于这种写法的原因我认为并不难理解,作者做此词时已近五十岁,且经历了人生诸多的痛苦变故又新近丧偶,其内心的痛楚可想而知,人于此痛苦之中时很容易沉浸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却对周遭感触麻木。作者在如此的心境之下自然会想要“寻寻觅觅”以寻求慰藉了。然而她寻觅的结果却很令人失望,那是一片“冷冷清清”。在这里,作者开始慢慢构建本词的认知域,但那却是一片模糊的境地,只觉冷冷清清。此外,这里也用到了体表感受是内心感受的概念隐喻——冷清。用概念合成理论来分析这个隐喻,那么两个输入空间分别是内心的凄凉和体表的寒冷感;类指空间是这种冰冷的感觉令人不适;合成空间中的层创结构是内心的凄凉感如同身体的寒冷感一样令人不适。在简单的描绘过认知域的特色后,作者写出了如此的认知域所带给认知指示中心,即认知主体,的感受“凄凄惨惨戚戚”,这里是凄惨愁苦的感受。那么这里也就实现了对“冷冷清清”的文学认知的点明与深化,或者说开始初步点染本词的诗歌意境感。
上阕的第二句与第三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继续对认知域或者说是认知主体的周遭环境进行描写。这里的“乍暖还寒时候”首次点出了本词认知域的季节时令,即为秋季,而且应该已是渐为深秋而非爽朗的初秋。中国古代的文人常会有伤春悲秋的情愫,而本词的作者在经历了人生的诸多变故之后,青春已逝,在寂寥的深秋自是“最难将息”。即是难以将息,文中的“我”就打算饮酒暖身,然而却只有“三杯两盏淡酒”,且还要承受“晓来风急”,即深秋清晨的冷风吹拂。读至此处,我们已是能够感觉到了寒意的步步入侵。从认知诗学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词中的指示中心与认知域之间有着紧密的层层互动,认知域每带给指示中心一种感受,指示中心就会对认知域做出一番回应,如此层层叠加,便交织成了认知域与指示中心间逐渐浓重的凄冷氛围。此外,作者此处其实对传统意义上的图形——背景理论作了一番拓展尝试,在“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一句中读者的目光会不自觉地停留在“淡酒”和“晓来风”两处,而此句中的图形部分依然应该是“我”。所以作者在这里构建出了一级图形与二级图形,和一级背景与二级背景。这里的一级图形是“我”,二级图形是“淡酒”,二级图形的聚焦强度稍弱于一级图形,若是将此句的描绘看作一幅画,那么读者应是先看到一个形容憔悴的女子,即文中的“我”,再看到她手中的“淡酒”。此句的一级背景是“冷冷清清”与“乍暖还寒”,只是一种模糊的氛围,而二级背景就是“晓来风急”,即在清冷而模糊的背景上刮过阵阵的深秋晨风。另外,我们读李清照的这首词时还会产生一种崭新的感受,那就是作者将认知指示中心设定为文中的“我”,而读者在欣赏此词时可以选择身份的带入,即代替文中的“我”来感受认知域的各种感官冲击,也可以选择将词句当作一幅幅的画面,置身事外来欣赏。读者不同的选择就会产生不同的图形——背景效果,但都同样凄美动人。
本词的第四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依然是白描的写法,却令前文的凄冷感觉更添了几分苦痛。文中的“雁过也”引入了一个新的认知焦点,即一个新的图形——大雁。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对大雁,特别是孤雁,有着特殊的文学认知。大雁是一种代表爱情忠贞不二的鸟类,因此孤雁就有了与爱人离散、形单影只、孤苦无依的文学认知内含。另外大雁是迁徙鸟类,秋去春来,所以大雁的文学认知内含还应加上悲秋的情绪,或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而在本词中这两种文学认知都应包括。喝过淡酒,在秋风中满心寒凉的“我”忽听得一声雁鸣,却见以孤雁飞过,正自感叹悲秋,却忽然感到如此景致似曾相识。
本词下阕的第一、二、三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是对作者自身凄凉处境的直白描画。本词的上阕是由自身出发,慢慢感受周遭环境,再慢慢被周遭环境所影响,以致情绪愈加哀伤。而本词下阕的前三句则是作者情绪浓烈至一定程度后的尽情抒发。第一句“满地黄花堆积。”用到了一处文学认知词汇“黄花”。这里的黄花应是指菊花,而菊花是秋季的代表花卉,因此它的文学认知内含就应该包括萧瑟、肃杀、繁华过尽。这里作者应该是以花喻己。同时作者也将满地菊花作为图形绘制在深秋寂寥的背景之上。这里的菊花与“我”相对,相互映衬,彼此联系,构成了背景之上的两个视觉焦点。下阕第二句“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折?”继续第一句的以花喻己,表面叹花,实则伤己。此外,在中国的古诗词中经常用花来比喻女子,而韶华逝去的女子更是被说成是昨日黄花,且更有关于将男子追求恋慕女子喻为折花的诗句。那么,此处的深层内含应是“如今我形容憔悴,青春不再,又还有何人会垂青于我呢?”作者曾经婚姻美满幸福,如今孤身一人,内心深处应是渴望爱情又深知无望的。另外此处的以花喻己也是一处隐喻,用概念合成理论来分析,两个输入空间分别是深秋凋零的菊花和青春不再的“我”;类指空间的内容是黄金时期已经逝去的生物;合成空间中的层创结构是“我”如同深秋凋零的菊花已无人愿意垂青。下阕的第三句是对作者此时生活的真实写照:独自坐在窗边,熬至暮色降临。
四、总结
认知诗学理论以认知体验观为基本哲学观点,以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为主要理论来源,为文学作品的赏析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文学分析方法的全新的分析视角。让读者能够从作者的创作手法、动机、心态等角度对诗词的理解与认知有一个更加清晰而深刻的把握。但由于认知诗学的发展时间尚短,其理论体系自然有很多不够成熟完整的地方,希望在日后的研究工作中能够不断地完善其理论系统,使认知诗学与传统的文学分析理论相互补充与完善,为我们的文学作品的赏析提供更加完备的分析理论与方法。
参考文献:
[1]苏晓军.认知科学背景上的文学研究概览[J].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 2006(3):63.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基金项目:此论文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资助项目。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