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呼兰河传》双声对话的结构及其艺术魅力
摘 要:精神寻根的个人话语,是都市侨寓者萧红在文学世界对乐园重构的最后努力;文化批判的启蒙话语,是五四传承者萧红在现实世界打碎古老文明枷锁的自由呼喊。二者同构而成的双声对话结构相得益彰,赋予了《呼兰河传》自叙传式的抒情性和诗史体式的厚重感。如果放置于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和整个现代女性作家行列中进行考察,萧红对这种文学追求的坚持更显可贵。
关键词:双声对话 个人话语 启蒙话语
20世纪的现代乡土小说鲜明地显示出一种双声对话的意义结构,这种双声是由精神寻根的个人话语和文化批判的启蒙话语同构而成的,这两种话语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并行不悖且相得益彰,拓宽了乡土小说的表现广度,增强了主题表现的力度,进一步深化了现代乡土小说的内涵。乡土小说的先行者鲁迅在《祝福》中对鲁镇的个人记忆和对因袭宗法制度的国民丑陋灵魂的刻画,废名《竹林的故事》如唐人绝句般的诗性诉说和苦乐随缘的禅宗意趣,沈从文在《边城》对湘西水乡的眷恋和对在城市化进程中原始文明蜕变的反思,都可以从中或隐或显地看到双声对话的意义结构。萧红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女性作家,以其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和饱经风霜的人生经历,写就的一部部既具女性作家独特符号又兼有文化厚重和历史纵深感的文学作品,构成并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本身,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作家独特的文学价值。萧红的晚期作品《呼兰河传》在字里行间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作者对呼兰河这一边陲小城的深情回望,具有乡土小说特征的《呼兰河传》就是这种双声对话意义结构的典型。
一、精神寻根的个人话语
精神寻根是指作者在心灵世界和文学创作中复活现实生活中丢失的精神根脉,建立生命得以皈依、灵魂得以休憩的伊甸园,具体可以包括对乐园丧失的哀恸、对童年逝去的追忆、对古风日下的反思、对故土温情的依恋。然而在外在丧失转化为内在苦恋的精神寻根和乐园重建的过程中,大量渗透着作家的现实情感和个性气质,呈现出明显的个人话语式的抒情倾向性。这种抒情倾向性在女性作家中表现尤为明显,如庐隐对女儿国式的乌托邦的主动放逐却又在人生歧路上进退维谷,凌叔华对旧家闺秀和时代女性的娓娓道来,丁玲在自我情怀和革命话语之间的左奔右突,张爱玲对古老文明的撕肝裂胆和对苍凉人生的莞尔一笑。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用蘸着自己灵魂的笔墨勾画了一位慈祥和蔼的祖父,“我”与祖父之间的温情故事是作者童年中最为美好的岁月。后园里那些会说话的蜻蜓、蝴蝶和绿豆蚂蚱,还有永远洋溢着欢笑的老榆树、嫩黄瓜和睡醒了的花,都写满了作者的回忆,都流动着回忆中铺开的深情。然而作者耐以栖息的唯一的精神乐园,放飞灵魂的仅有的生命空间都在斑驳的岁月中消散了,当年怀揣着梦想的萧红“心里边想:是不是我将来一个人也可以走得很远?”[1]174可如今经过岁月的雕琢、流年的风蚀,在苦难的中国颠沛流离,寂寞和孤独一直盘踞在萧红的襟怀,此时被无限地放大了。
这种情感根源于萧红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精神家园和耐以温存的土壤,繁华的都市用冷漠的目光回报着萧红作为侨寓者的热情和梦想,而培育了自己的家乡也已经只有一个遥远的回忆。自己的生命之根究竟在哪里?敏感忧郁的萧红只能把太息一般的目光投向那片早已丢失了的养育自己的故土,只能让心灵放飞到逝去久远、无法追回的童年。那丢失了的精神家园和生命根脉只能在作者的心灵空间和艺术世界里复活,去重新为自己构建一个得以皈依,不再流浪和行吟的家园。
《呼兰河传》中的个人话语最明显的体现在:我与祖父之间平凡却并不平淡的记忆,我与后园之间心灵契合的那份简单和纯粹。这些历史情境不是绝对的客观真实,而是倾注了作者的人生观念,包含着作者的记忆、想象、反思等一系列的心理情感活动,这一系列的情感活动又必然根植于作者现实人生的流浪和精神的漂泊。所以作者对祖父和后园的怀念,是历史情境艺术再现的真实,正如黑格尔所说:“艺术表现的价值和意义在于理念和形象两方面的协调和统一,所以艺术在符合艺术概念的实际作品中所达到的高度和优点,就要取决于理念和形象能互相融合而成为统一体的程度。”[2]在《呼兰河传》中这种形象和作者的理念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契合。
作者与祖父和后院之间的故事包裹着这样的外壳:寂寞的热闹和躁动。童年的“我”在后花园中自由自在地追逐蝴蝶,和祖父打闹,肆无忌惮地欢笑,就算大雪封住了后花园,“我”也能在储藏柜中寻找各种新奇好玩的古董。这一切已经完全超出了作为一个孩子玩耍的范畴,而是当所有人都忽略自己的时候,“我”消解寂寞的一种方式。正如文中所说,“我拉着祖父就到后园里去了,一到了后园里,立刻就另是一个世界了。绝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的世界,而是宽广的,人和天地在一起,天地是多么大,多么远,用手摸不到天空”。[1]163萧红在不断的辗转中被都市和故土双重地放逐了,只能一个人独自品味寂寞的苦涩,只能一个人于漫漫长夜咀嚼离别的伤痛,这种寂寞的热闹和躁动不正是作者现实心境的反映么?萧红没有着意写静态的阴沉的寂寞,而是重点刻画动态的热烈的寂寞;没有浓墨重彩地渲染寂寞的窒人,而是紧锣密鼓地叙写“我”独自消解寂寞时惊人的能力,这些描写是作者对生存现实的强烈隐喻。所以萧红极力写寂寞的热闹和躁动,上树、爬墙、追蝴蝶这是儿童逃离寂寞的方式,又何尝不是成年后萧红陷入生存困境的现实自我只能在艺术中寻求解脱的一种方式呢?
精神寻根的个人话语,让《呼兰河传》充满了寂寞却温情的伤感,洋溢着热闹又灰暗的色调,小说不再是叙述者作为独立冷静的旁观者去再现历史的情景和童年的生活,在这里叙述者“我”既是叙述者同时也是故事的参与者,主观感情强烈地介入客观的叙述和描写,用敏锐纤细的笔触去捕捉灵魂深处跃动的记忆,这些记忆披上了作者感情的外衣,流淌着萧红精神的血液,蕴藏着在现实中丢失却在艺术中复活的失乐园的回归。正如茅盾在《呼兰河传》的序言中所说:“也许有人觉得《呼兰河传》好像是自传,却又完全不像自传。但是我却觉得正因其不完全像自传,所以更好,更有意义。”[1]3
二、文化批判的启蒙话语
启蒙是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永远无法绕开的主题,包括对个人存在价值的重新开掘,对自由独立人格的深刻言说,对宗法制度和国民劣根性的无情批判等等。原先从农村走向都市的追梦者和侨寓者,受到启蒙思想的光耀,于是两种文化和价值观在内心形成冲突和连接,彼此消融,渐而同构,最终与传统文化和宗法制度影响下的价值观决裂。这种思想的冲突必然会反映在作家的创作之中,当然反过来,作家也会用创作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对落后愚昧的生存状态的鞭挞。如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对人吃人社会的无情控诉,蹇先艾的《水葬》写贵州乡村将小偷沉坛处死而乡民全无同情的麻木,王鲁彦的《黄金》对传统的宗族关系和陈四桥人趋炎附势的批判。萧红,一位强烈挣脱家庭束缚的现代知识女性,一位从边远小镇走向大城市的追梦者和侨寓者,在融入时代大潮的过程中自然会把目光聚焦在因袭着沉重宗法文明而日渐堕落的故乡,《呼兰河传》便是明证。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