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跨越时空的女性悲剧(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9-09 15:59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卢虹荣
分享到:

 



  二、被忽略的女性完整人格

   神话对文学的渗透和影响尤为巨大,神话中的原型模式为文学规定了一系列共同母题。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她们完整的人格被不公正的男权社会轻易忽视,自身容易沦为性暴力的牺牲品。

  苔丝家境贫寒,身处男性中心社会,十七岁时就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后来却失身于亚雷:“他的脸也一会儿就触到她的脸上了。她正睡得很沉,眼毛上的眼泪还没全干。”[7]100在这部小说中,哈代隐射1885年的刑法修正案,制定此法案主要是为了保护妇女免遭强暴和猥亵[8]5。但哈代意识到有关保护女性法律的不完善和男性中心社会仍旧实行双重标准,认为妇女失身是十分罪恶的,而那些侮辱和迫害她的人却是正当的,所以他对妇女所处的不幸状况深表同情。

  三、艰辛的反抗与执著的追求

  《圣经》产生于以男权为中心的文化背景,反映了男性的利益和思想。阿荷拉作为一名“女性”根本没有被当做独立的“人”来看待。当她反抗禁欲的教条时,不仅被无情地剥夺了追求爱情的自由,还被所爱的亚述人抛弃。原型模式的运用是比较复杂的,一些原型以不同程度的置换在不同时期不同作家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哈代被视为悲观的人文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认为人性与“命运”或“自然”相冲突[9]72。苔丝在文本中被赋予的主观评价从不同层面支持了女性追求的合理性,然而原型中的艰辛反抗与执著追求却是丝毫未变的。

  作为反抗的女性,苔丝对暴力的污损毫不妥协。她在毫无抵抗能力的情况下遭到亚雷的侮辱,但她不屈服于这种摧残,毅然离开纯瑞脊。在当时的社会,妇女失身被看做是十分罪恶的事。苔丝宁可忍受“失了身的女人”的社会定位,也绝不愿向亚雷屈服。苔丝看清了宗教的虚伪性。“与此同时,许多社会和宗教的教义与其说是提高人性之善,还不如说是让穷人服务于新兴的富裕中产阶级”——这个阐释是很到位的,因为教义不可否认地使苔丝受苦受难[10]477。当牧师不同意按教徒名义埋葬婴儿时,苔丝愤怒地宣告自己永远也不去教堂了。苔丝还与她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做斗争。她被视为一个“不纯洁的女人”,世俗无法容许她追求自身的幸福,然而她执意与这种不公的待遇相抗衡,与安玑·克莱相爱并结婚。可是在结婚之夜,她向安玑·克莱坦白失身之事时,却遭到他的遗弃。

  四、男权社会的压迫

  在男权社会,女性是没有地位可言的,一旦违反了所谓的规则,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阿荷拉大胆追求爱情,被审判为犯了“淫乱”。因为被视为抵抗者,不仅阿荷拉自身遭弃被杀,而被男性社会视为体现她地位的儿女也必须被杀,试图彻底否定和抹杀她的地位和价值。而且,阿荷拉正是被所爱之人杀死而具有很深的含义:男权社会为了显示权威,压制女性的反抗,试图通过让女性被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毁灭,以让她们彻底失去追求,从而绝对服从。

  苔丝结婚后,迫于百般无奈,与亚雷同居,在重见丈夫后又亲手刺死亚雷,导致自己被判死刑,看似她因不守妇道而受到惩罚。但这样的原因分析,得到的只是造成悲剧的表象。原型批评的一个主要原则是意象的个体形式和普遍形式是一致的:男权社会要让敢于反抗的女性被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毁灭,而且让她们的追求和价值被否定。

  不计其数的情节详述了小说所描写的维多利亚生活方式的缺陷,尤其在苛刻的社会和道德规范方面。苔丝失身而生的婴儿一直被视为“杂种贱货”。当时的礼教正是以彻底否定她孩子的价值,从而在精神上打击苔丝,妄图粉碎她反抗的意识。如果当初丈夫没有抛弃她,她就不会在走投无路时和亚雷同居;如果弃她而去的丈夫不寻求复合,她就不会心灰意冷,刺死亚雷,而被判死刑。“‘典刑’明正了,埃斯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的主宰,对于苔丝的戏弄也完结了”[7]556。这里,死刑中的“绞绳”无疑就是对《圣经》中“刀剑”的置换。她一直在反抗,一直在追求,最后以年轻的生命为爱情与幸福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五、结语

  弗莱进一步补充说:“我把文学结构的成分称为神话,因为它们就是神话;同样,我称形象的成分为原型,因为我想找个词足以说明改变形象的语境而不变更其本质的东西[6]64。”不管是《圣经》中男性主宰一切的社会,还是《德伯家苔丝》所展现的维多利亚时代,苔丝与《圣经》中的阿荷拉在深层次上是共通的,她们的命运极其相似,充满悲剧色彩。哈代通过对阿荷拉这一原型的置换塑造了苔丝,不仅使苔丝的形象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显示出了强烈的经典性力量,而且使这部作品充分展现出了哈代的悲剧意识,引起了读者的心灵激荡和共鸣。

  注释:

  ①徐江清:论《德伯维尔家的苔丝》中的原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3.   

  参考文献:

  [1]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梁工编.圣经文学研究[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3]圣经 [Z].南京: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2006.

  [4]史双双,格根塔娜.析西方性别歧视的意识根源——从女性主义角度看《圣经》中的男尊女卑现象[J].语文学刊,2010,(1):37.

  [5]夏秀.原型理论与文学活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6]哈代.德伯家的苔丝[M].张谷若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