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从《孝经》“纪孝行”到“新二十四孝”的变迁
摘 要: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其中“孝”贯穿于儒家文化,也是我国文化的重要内涵。“纪孝行”章是古人对“孝”的践行的基本规定,对其进行解释是有效引导当下人们去践行孝悌观念的前提。新时期的孝道教育应该具有时代性、懂得去伪存真,确保我国文化精髓的优良性。“孝”的教育要克服形式主义、教条主义,从思想和行动上出发,不断吸取儒家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不断传承,坚持与时俱进。
关键词:儒家文化;孝道;教育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109-02
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体内容,自从西汉中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起,它就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主流的统治思想,在文化和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发展的阶段大致有三: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这是儒家思想的初创时期,当时的儒学被称为“显学”;二是在汉代的独尊儒术时期,此时儒学才真正发展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第三个阶段是宋明时期的理学,它成为了儒家后期的主要思想,此后一直延续至明末清初。纵观儒家文化的发展时期,以及它在不同时期所处地位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儒家思想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中国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其主体思想在中国人的文化认知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即使是在今天,儒家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在这种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文明和文化形态中,“孝道”是具有不同于其他文明特征的重要文化现象。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定意义上来看,可以说是“孝”的文化,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也是奠基于孝道之上的社会,在中国文化传承过程中,“孝”是始终贯穿其中的。这一点,黑格尔在其作品《历史哲学》中阐述中国的孝时曾这样写道:“中国纯粹建筑在这样的道德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道’”[1]。可见,“孝”在中国甚至是世界上的影响。
“孝”是中国核心观念和首要文化精神,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而“孝”的原始典籍的表现形式,自然是出自儒家学派的、被广为传诵至今的《孝经》。孝经一书,全文共分十八章,将社会各阶层人士——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划为五个层级,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又标示出了其实践“孝亲”的法则和途径。这自古以来就是读书人的必选书目,被列为“十三经”之一。然而,近百年来,国人受西洋文化的影响,一味追逐物质文明,而鄙弃固有道德,将精神的升华逐渐抛弃。甚至出现了凡是传统文化都被斥为落伍陈腐的东西的尴尬局面。若是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有人提倡人伦道德,宣说忠、孝、节、义,多数情况会被人讽讥为迂阔顽固,顽冥不化。那么,为何国人原本引以为豪的国粹精华会沦为当前境况呢?在此,我就对《孝经》第十章“纪孝行”章的研读,以及对一度流行的“新二十四孝”,简浅地阐述自己的思考。
“纪孝行”章,所讲的都是平日里最基本的孝行,分别予以纪出。其中涉及了五项当行和三项不当行之事。即“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尤为不孝也。”[2]其大致意思是说:大凡有孝心的子女们,都要孝敬他的父母,第一,在日常没事的时候,应当尽其敬谨之心,春夏秋冬,衣食起居,都要多方面注意。第二,对待父母,在奉养的时候,应尽其和乐之心,于父母面前,一定要表现得和颜悦色,笑容承欢,不要使父母感到有不安。第三,父母生病的时候,要尽其忧虑之情,急请名医诊治,亲奉汤药,早晚服侍,如果父母的疾病一日不愈,自己则一日不能安心。第四,倘若父母不幸病故,就要在临终之时,谨慎小心,备办一切。不但物质上要尽力配备,还要于情感上悲痛哭泣,极尽哀戚之情。第五,面对父母去世以后的祭祀方面,应当有思慕之心,要庄严肃静地祭奠,好似父母就在一样地恭敬。以上五项孝道,在行的时候,一定要有至诚之心。否则,徒具形式,就失去孝道的意义了。为子女的要孝敬父母,不但要履行以上的“五致”,还要做到以下的“三不”,其一就是官位较高的人,应当庄敬以待其部下,不要有骄傲自大之气。二是为人部属的小职员,就应该恭敬以事其长官上司,不要有一点悖乱不法的行为。第三,当处在鄙俗的群众当中的时候,应当和平相处,不要与人争斗。如果为长官却骄傲自大,那么必会招来危亡灾祸。而位居部属的人,如果悖乱法纪,也必定会招来刑罚和处分。在鄙俗的群众中与人产生斗争和纠纷,自己也难免遭受危险与迫害。以上三项违背道理的行为,每一件事都会有危及其自身而遭遇祸害,都会有殃及父母的可能。父母整日以儿女的福祸而忧心,若不戒除以上“三不”而逆行,即使每天用牛、羊、猪的肉来养活他的父母,也不能使父母宽心。这样也不配称之为孝子。可见孝养父母,并不在口腹之养,而贵在保重自己的身体,这才是最大的孝。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