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浅谈从《孝经》“纪孝行”到“新二十四孝”的变迁(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9-16 17:49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郝胜楠
分享到:

 



  纪孝行篇的解释,字字句句透露着子女对父母的谨慎和敬爱的情感,让人读来不腻口、不反感,而是更多地去检醒自己,鞭策自己。其所涉及的行为要求,并没有任何难度要求,仅仅是在平淡中尽孝道,可以说是于日常的衣食住行为出发点,教育天下子女谨小慎微,以保全和爱护自己作为回馈父母的基本尽孝方式。如此看来,那一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也”不再是迂腐顽固的代称而恰恰是子女尽孝于父辈的一种方式。儒家推行“由己及人”,也只有对自己的身心健康负责,才能使父母安心,以此推及父母身上的,方才称得上是孝。本章分明显的两段内容,前段所讲的是居致敬、养致乐,病致忧、丧致哀、祭致严等五项,是孔子指出顺德顺道的道理,而后段所讲的居上骄、为下乱、在丑争,这是孔子指出的“逆”的道理。若从顺德的方向去做,就是完全的孝子。而从逆道上去行动,自然会受到社会法律的制裁,最终得到不幸的结果。此道理给出了两个途径。一条是光明正大的道路,畅通无阻。一条是险径深渊,绝崖穷途。由此可观,圣人力行教人孝道,其用心之深,值得深思。

  我们身体力行地去践行和实施孝道,重拾民族精华,这本无可非议,但是当今社会,往往容易出现矫枉过正的风潮,甚至有一边倒的倾向。最近提出的“新二十四孝”,集中反映的就是当下生活中的种种现实问题,并提出了比较贴切实际的新行孝准则和标准,表面来看,这似乎能够重新唤起人们关爱长辈的德行,有利于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风尚。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提法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诉求呢?孝,自古以来就是理所应当地该被人执行的,就像一个个体吃饭、喝水、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竟然被提升到了一种全民性的行为,且是这样的大张旗鼓。在当下精神文明极度繁荣、物质文明空前丰富的今天,对于这个倡导,是该庆幸,还是一种悲哀呢?答案其实很明确,我们之所以把它提到这样一个高度,是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把它丢尽了。但是,“孝”一种发自人内部的情感、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文化、是我们国家精神的体现。这种情感和精神只有在自然和谐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熏陶中才能慢慢积淀,逐渐养成。而将尽孝的行为举止进行量化、具体化,未免会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作风,又怎能够确保在这种形式化的框架下,“孝”的真谛不会被扭曲、误解,又怎能够发挥其真正作用!因此,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尺度的把握,不偏激、不冒进,脚踏实地,哪怕只进步一小步,方向总是向前的,未来就是有希望的。儒家文化一直是令国人引以为豪的,出现今天这样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看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失败、不能不说是文化营养的流逝和观念的沦丧。可以说,“孝”是一种意识,意识是属于人内在的个体因素,只有经过个人的内化、加工和升华,表现出的行为才是最本真的。而新孝行把尽孝的义务制定成条条框框的行动指南,难免有些虚张声势,过于形式化了。新时代背景下,一切都需要与时俱进,尽孝也一样,但无论如何,孝的本质是不会变的。我们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活动,拓宽年青一代孝敬长辈的渠道,这样做,尽可能使尽孝的方式多样化,细致化或者是人性化,能够真切关爱到长辈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思想和精神,理解他们的感受,这样才不失为“孝”。

  对于“孝”的理解和践行,不是某一类人、某一个群体的义务,而是全民之责任,孝应当是当今教育的出发点。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之所以出现道德危机、诚信危机等等,就是当代人忽略了古代传统文化的育人功效。被学术界公认的“教育思想泰斗”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主张,对于青少年的爱国情感的培养、服务于人民的思想的培养,首先应当从关爱自己的父母亲做起。我们试想一下,若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那么还如何奢求他去爱他人、社会和国家?因此,“孝道教育”应当被重视起来。

  我们无法将“孝”的观念强行复制到每个人的意识中去,流于形式的东西是经受不住时间和事实考证的。当一个思想产生时,人们首先要做的是去思考它之所以产生的前因后果以及如何身体力行地去做,在教育的过程中,适当运用必要的社会观察、探访、实践法是了解某一现象出现的有效手段。若仅仅是通过专家学者围着会议桌搞学术研究,最后得出一纸计划,这难免有些脱离实际的虚夸之嫌了。我们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做,把理念和意识转化为自己的精神,作为行动的参照,否则,哪怕再宏大的工程设计,也只不过是南柯一梦。

  最后,借用希拉里曾说的一句话警醒和勉励自己,她说:二十年后的中国不会是一个强国,因为在中国社会,没有一个具有凝聚力的主流文化价值观。儒家文化一直以来是被国人认同和肯定的,可以说在一定意义上扮演了我们民族主流价值的角色,引导着我国价值观的形成,这一点无论是在仁、孝、义,还是在礼、智、信上,都有明显表现,只是近年来西方的蓝色海洋文明过多地侵蚀了中华民族的积淀,暂时迷惑了国人的眼睛,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鉴别力,有选择地吸收和扬弃,儒家文明中那些闪光点依然会生生不息地被国人传承下去,跟风、盲目和形式主义是无法撼动我们精髓的。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王造时,译.历史哲学[M].上海:三联书店,1956.

  [2]《孝经》第十章.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