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估《十八春》在张爱玲作品中的地位
摘 要:八九十年代的大陆文学界,张爱玲是研究者们争相关注的焦点。她的《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等作品风靡一时,张爱玲在建国后,仍然创造出有许多不亚于前期的精彩作品。长篇小说《十八春》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将探究《十八春》被国内批评界忽视的因由,并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与评介,还原《十八春》在张爱玲作品中应有的地位。
关键词:张爱玲;十八春;地位;重估
一、《十八春》的“被忽视”
1950年3月至1951年2月,《十八春》连载于上海《亦报》,1951年11月由上海《亦报》社出单行本。它是张爱玲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张氏在中国大陆发表的最后两部小说之一。单就艺术价值而言,《十八春》风格独特,技巧圆熟,内容真实感人,整体上却又极富传奇性,称得上张爱玲创作进程中的一座高峰。然而这样一部出色的作品却长期被批评界刻意忽视,这实在是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究其原因,这一现象反应出我们的文学批评理念中长期存在着评判标准过于狭隘的问题。建国以来,我国知识分子相继经历了“十七年”与文革十年这样充斥着政治色彩的文艺高压时期。改革开放之后,在国内文艺界氛围逐渐缓和,并逐步走向自由化、市场化的背景下,文学批评界也相应地对旧有“文学艺术服务于政治”的标准进行了反思。
今天看来,文学史上这股反思的风潮在很大程度上矫枉过正了。非或反意识形态的作品可以是杰作,但具有政治色彩的作品未必一定是坏的作品。把凡是和政治疏远的作品归入纯艺术领域,和政治有关的归入非艺术领域,这无疑又用一种新的政治决定论取代了旧的政治决定论。
二、《十八春》的独特艺术价值
《十八春》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属于十分独特的一部。
首先,叙述者态度发生了鲜明的改变。在本书中,全知的作者仍然存在,可在很大程度上隐退了,只是偶尔出现发几句慨叹,却再也无讽刺的锋芒。本书中作者讲述了几个平凡男女的恋爱婚姻故事,没有尖刻的眼光和嘲弄的神气,反倒有一份关切与同情。《十八春》是张爱玲作品中最让人感到亲近的一部,其叙述态度的改变是最重要的原因。
其次,描写的人物与表现的生活也发生了改变。本书中,主人公不再是被封建礼教和现实桎梏压抑的心理扭曲的女性,也不再是坐食祖产、精神空虚、用爱情充当生活调剂的聪明却卑猥的男性。作者的笔触跳出了那个充满腐朽萎靡气息的旧圈子,而把眼光转向平常人的普通生活来。男主人公世钧是个有理想的纯洁少年。他出身商人之家,因不愿留在旧家庭中庸碌度日,独自来到上海求学做事。他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工程师,真正去做一点有意义的事。女主人公曼桢则是平民家的女儿,父亲早亡,在姐姐嫁人之后,她独自支撑起一家七口人的重担,却依然乐观、向上。他们都有一些普通人性格上的缺点,如世钧的软弱、多疑,曼桢的天真、不懂得分辨人心险恶。
《十八春》在表现的生活上更是与之前的创作截然不同。其主线讲述的是世钧与曼桢的爱情故事。主线之后隐藏着曼桢—慕瑾、慕瑾—曼璐、曼璐—鸿才、鸿才—曼桢四段感情纠葛。以及从始至终隐而未发的叔惠—翠芝的秘密恋情。而世钧—翠芝又是没有感情却最终结合的一对。这复杂的关系通过作者巧妙的安排十分清晰地传达给了读者,毫无杂乱含混之感,显示了作者高超的叙述功力。作者始终紧抓世钧—曼桢这条主线,一切副线都围绕着主线从属铺开。表现的生活也就跟随者两个主人公所处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曼桢经历了“顾家小阁楼→姐夫家的豪宅”的环境转变,世钧则经历了“叔惠家的亭子间→南京的旧宅”的转变。全文共十八章,从开始至第十二章曼桢被囚禁的悲剧发生之前,小说大段篇幅都在描写两人所处环境发生改变之前的生活,即一种平民化的普通生活。他们工作、恋爱、畅谈理想,为所有琐碎的生活中的细小事情而烦恼,为生计和未来而辛勤奋斗。这在张氏之前的作品中是从未出现过的。主人公所过的不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遗老遗少的生活,展开的故事也不再是“谁算计谁、谁整倒谁”的大家族内部的“阴谋与爱情”。“小说家最大的秘密,在能跟着创造的人物同时演化。生活经验是无穷的。作家的生活经验怎样才算丰富是没有标准的。人寿有限,活动的环境有限;单凭外界的材料来求生活的丰富,决不够成为艺术家。唯有在众生身上去体验人生,才会使作者和人物同时进步,而且渐渐超过自己。”《十八春》不再是张氏惯常书写的“家族式自叙传”的故事,而将人物平凡化,成为那一代普通青年男女中的任意两个,正是以作品来对傅雷先生上述谆谆教导的最好回应。
再次,《十八春》的风格较之从前作品,也发生了明显转变。张氏在《自己的文章》一文中曾写道:“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在张氏四十年代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明显得看到这种“苍凉”的风格贯串于几乎所有的文本之中。甚至四十年代之后的作品,也是走得这个路子。而在这无边的“苍凉”之中,《十八春》却像它的名字一样,带着春意和温暖脱颖而出。作品的文字不再秾丽绚烂,它朴实清新,含蓄收敛,不再沿用戏剧化的夸张处理和文辞渲染,而代之以客观、写实的详尽描述。这部小说打动人心的力量是由内而发出的。如果说之前悲壮、苍凉的风格使人读罢生出的是一种绝望之后的探究与反省,那本文的温暖则从正面带给人一种面对逆境而仍不妥协的勇气。
最后,小说在“人性的深度的揭发”[3]上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从深度上讲,张氏早期作品中探究病态人物心理阴暗面的主题进一步得到发展,这主要体现在文中女二号、女主人公的姐姐顾曼璐这一形象的成功塑造。曼璐一出场时的形象已是一个沾染了风尘气的庸俗舞女。可作者又逐步通过女主人公对世钧的讲述,使读者了解到她曾经美好纯良的一面。她为了家庭,才被迫牺牲了自己,牺牲了曾经拥有的美好恋情,堕入风尘。就在读者对其同情渐生的时候,曼璐为了维持自己来之不易的婚姻,却暗暗在心中产生了阴暗的念头,处于全知视角下的读者又不禁心生隐忧。最终,其误会妹妹勾引了自己曾经初恋情人这一导火索,使曼璐丧失理智,设下毒计帮助丈夫奸污并囚禁了妹妹,从而导致书中男女主人公半生的分别。这是一个刻画的相当成功的角色。人物发展前后反差较大,却又处处铺垫伏笔,入情入理。曼璐这一形象的刻画还沿用着张爱玲旧有的路子,让我们看到人性的真实与卑琐。曼璐可怜可恨,却又决不是个坏人。张氏笔下这一类人物,总能调动起读者心中最复杂的感情。
广度上,张爱玲放开手笔描写了自己以前从未涉及到的一类人。除了主人公世钧、曼桢等小资产阶级,甚至于对霖生、金芳等贫苦的下层群众也有出色的刻画。世钧有理想、孝顺、心地善良,但缺乏勇气,遇到困难容易退缩,性格比较懦弱;曼桢坚强、乐观、充满朝气,然而曼桢又存有自己的缺点,她天真、幼稚,易受谎言的蒙蔽,最终使自己陷入巨大的悲剧。除此之外,叔惠的自恋、爱说俏皮话,翠芝的娇气、任性……读来都很有真实感。他们都不是坏人,具有普通人的可爱和缺点。霖生、金芳夫妇在困境中对曼桢的帮助,更让我们看到了劳动人民的仗义、善良、嫉恶如仇。这部小说的温暖,正是体现在这一个个人物的成功刻画中。张爱玲开始相信并关注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也正因为如此,《十八春》成为张氏小说中最为独特的一部。
三、对“理想之爱”的描写
《十八春》最不同于张氏其他作品的地方,便是该作品所描写的爱情。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