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浅析《楚辞》对晚唐温李诗创作的影响(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9-23 14:27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饶玉群
分享到:

 



  二、借屈宋之名入诗

  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云:“自《九怀》以下,遽蹑其迹;而屈、宋逸步,莫之能追……故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5]观二人诗作,借屈宋之名为词者,于晚唐诗人之中为最多。温庭筠《河中陪帅游亭》:“倚栏愁立独徘徊,欲赋惭非宋玉才。”[6]观赏之作中,非宋玉之才故作诗而非赋,可见温庭筠看来,宋玉应为赋中圣手。在楚骚之中,宋玉之文以“悲”见著,此诗虽是游兴之作,在意境上却也泛着感伤。再看温之《寄岳州李外郎远》:“含颦不语坐持颐,天远楼高宋玉悲”[7]一句,比之《河中陪帅游亭》,诗中多了一层远思之意,“不语”、“远”和“高”尽显悲凉之感,尽显宋玉骚赋中之悲凉。从诗作数量上看,李商隐所作远比温庭筠多,诗歌中引用屈宋为典故之数自然胜于温诗。刘学锴认为“宋玉的哀愁感伤,主要是感慨个人境遇的困顿和由此引起的对昏暗政局的怨愤,内容比较单纯具体;而在李商隐的作品中,其哀愁感伤已在具体的经历遭际的基础上,拓展深化为一种包含着对整个现实人生的带哲理性的思索与感喟,内涵更为虚泛抽象。”[8]试看以下诗句:

  众中赏我赋高唐,迥看屈宋由年辈。

  朝争屈原草,庙馁若敖魂。

  料得也应怜宋玉,一生唯事楚襄王。

  何事荆台百万家,唯教宋玉擅才华?

  楚辞已不饶唐勒,风赋何曾让景差!

  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

  宋玉平生恨有余,袁循三楚吊三闾。

  只有安仁能作诔,何曾宋玉解招魂。

  李商隐诗句中所涉“屈原”、“宋玉”、“唐勒”、“景差”,众所周知都是楚骚之文的作者,但在李看来,其对宋玉之才最为赞赏,这是李诗造境的需要。宋玉之悲被李商隐认为是天然的,“无愁亦愁”即为佐证,这种感同身受是李商隐身在幕府时的心情。“这是以宋玉‘一生惟事楚襄王’的身世遭际,寄托自身栖身幕府、操笔事人的境遇,言外与家伎有‘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慨。”[9]宋玉的感伤情怀流传至李商隐处,愈加体现得淋漓尽致了。

  三、楚骚比兴手法的继承与运用

  汉王逸,楚辞章句曰:“《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子;宓妃佚名,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刘勰《文心雕龙》言:“楚襄信谗,而三闾忠烈,依《诗》制《骚》,讽兼比兴。”楚辞正是兼有“诗”、“赋”两种文体特征,比兴手法在诗歌中才较为常见,尤其是那些意境深远、秾丽感伤的诗篇。而温李诗歌自是继承了楚骚比兴的手法,语言上以“香草美人”入句,艺术上比兴手法相比晚唐其他诗人,应用度也较广。何谓“比兴”,刘勰《文心雕龙》有:“观夫‘兴’之托喻,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盖写物以附意,飏言以切事者也。”温李诗歌对《楚辞》比兴手法和“香草美人”传统的的继承与运用,首先体现在诗序上。温庭筠《观兰作》诗自序:“余昔自西滨得兰数本,移艺于庭,亦既逾岁,而芃然蕃殖。自余游者,未始以草为遇矣。”李商隐《谢河东公和诗启》小序:“某前因暇日,出次西溪,既借斜阳,聊裁短什。盖以徘徊胜镜,顾慕佳辰,为芳草以怨王孙,借每人以喻君子。”温庭筠的比兴手法多见于送别赠答诗中。如《送洛南李主簿》、《初秋寄友人》、《送人南游》等,这些诗歌多数在最后两句表现诗的主题,充分抒发作者的情感。李商隐在《蝉》中,以蝉的叫声比喻创作的苦吟之声;以《牡丹》作为吟咏对象,借以表现巫山神女为自己所向往的“情人”形象;此外,诸如李商隐关于“柳”的组诗,表面上写的是柳树,实则写美丽动人的女子,或是以此引申喻说李自身。李商隐的的比兴手法往往较为集中地体现在这些咏物诗中,并且,“比”、“兴”手法在同一首咏物诗中齐用,因而他咏物诗的意蕴往往深远,指向性又给人百转千回之感,诗的韵味具有延展性。

  《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源远流长,它的文学魅力使之成为文人们竞相栖笔学习的一块肥沃的文学宝地。这种文化养料的汲取和文学笔法的继承也继续影响着晚唐以后逐渐繁荣的文体—词,从某种程度上说,词的比兴手法较之诗歌,运用得更为成书和明显,这是文学自身在发展到成熟中必经的一个阶段,但追溯源头,《楚辞》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参考文献:

  [1]赵荣蔚著.晚唐士风与诗风,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12,第278页

  [2][3]张巍.晚唐诗人的楚骚情怀.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4第40卷第二期,第54页

  [4]陈尚君著,唐代文学从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0,第356页

  [5]刘学锴,李商隐诗歌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1998.5,第89页

  [6]刘学锴著,李商隐论传下.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6,第843页

  [7]汉王逸,楚辞章句.四部丛刊景明翻宋本,第10页

  [8][9]朱熹注,王华宝整理,诗集传.凤凰出版社,2007.1,第2、5页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