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认知诗学视角下李商隐《无题》的概念隐喻研究(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9-23 14:22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单君
分享到:

 



  在“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东风”很容易让读者联想到这是春天的特征。 大西洋的风刮过大陆,给这儿带来了第一丝春雨,但这时的风还不足以让花草繁茂。同时在中国“花”总是作为一种“美丽,易逝”的意象。所以,当秋天到来时,风靡了整个春夏的东风退回大洋。失去东风庇佑的花儿就会日益衰败,秋霜、冬雪让她们失去往日的光彩,同时她们日渐走向死亡的道路。

  诗的前两句所包含的隐喻为情感是变化的季节。在Lakoff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作者提出了本体隐喻这一概念。“我们通过某些物体或实体来理解我们的某种经历,这就使得我们可以将自己的经历看做某种实物。一旦我们将某种经历物化,就可以指称、范畴化、分类和量化。”而本诗中的季节隐喻聚焦于季节和花草之间的关系。春天时,在温柔的东风下,花朵盛开,而秋天则会让花朵凋零。“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意思是“在初春的季节东风还太弱小而不足以让花儿复活”。因此,上升到更深层次,这儿将爱情比作冬季。这个比喻非常新奇,因为很少有人将爱情比作冬季。春蚕在变成蛾之前会吐出蚕丝,中国人认为蚕吐丝将自己包成蚕茧是个非常痛苦的过程。虽然它还活着,但不能活动,因此人们将它看成死的了。汉字“丝”和“思”发音相同,这是一个双关语,表达了作者对爱人的想念。人类有很高级的隐喻机制功能,比植物高级,而植物比无生命物体又高级。人类实际有“人类是创造者”的隐喻。在类比的过程中,我们至少用到了三种认知技巧:对两物体相似性的认识,又叫“属性映射”,对两物体关系的感知,又叫“关系映射”,还有对物体关系体系的认识,这能让人类理解更抽象的事物,又叫“体系映射”。在“属性映射”中,源域是春蚕,目标域为叙述者,两域之间形成映射关系。同时“丝”是源域,“对爱人的思念”是目标域。“春蚕的死”是源域,而“爱人的死”是目标域。在关系映射中,源域“春蚕吐丝的过程”与目标域“对爱人思念的痛苦”,源域“春蚕的死”和目标域“爱情的终结”分别形成映射关系。然而,如果我们仅限于此而忽略体系映射的话,对诗的理解就会片面而不够完整。体系映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李商隐的诗为什么神秘有深度的原因。我们仔细研读诗句,就会发现“丝(思)”这个双关语构成了体系映射,因为“思”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本诗中“丝”就由具体的意象抽象成了不具体的情感。诗人含蓄,没有直接用词语表达出自己的情感。这为读者留下了很多空间。从句法角度,这句诗可以看作是完整的双重结构,“春蚕的死”映射为“叙述者的死”,“死”映射为“对爱人的思念”,“吐完丝”映射为“对爱人思念的结束”。诗人利用同音词,使用相同的动词,将两个句子融合成一个句子。也就是说,本来需要两个句子来描绘春蚕和叙述者之间的关系,但诗人很好地掌握了暗含的技巧,将两句合成一句,极大刺激了读者的想象力。从语义角度,诗词从对春蚕的描写逐渐过渡到对爱人的思念,名词“丝”与“思念”的“思”同音。通过这个词,读者便能领略到诗人所暗含的意思了。因为春蚕会一直吐丝直到死去,叙述者也会一直怀念他的爱人。两个意象之间的映射可以使我们将两个事物之间的信息联系起来(Lakoff and Johnson,1989)。又长又亮的蚕丝使我们想到不定的无尽的爱情。因此,诗句的语义通过体系映射与结构联系了起来。此映射有利于诗句的衔接,使读者理解诗人的意思。

  “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知道如果点燃蜡烛,它会一直燃烧直到燃尽。在燃烧的过程中,蜡烛会产生淌蜡,就如同人类的眼泪一样。源域“蜡烛”映射到目标域“人”,“淌蜡”映射到“眼泪”,这些是实体隐喻。“蜡烛燃烧尽”映射到“死亡”,这是关系隐喻。从系统映射看,我们可以看到这句话是高度浓缩的,诗人将“蜡烛”和“相思之人”两个意象联系起来,因为他们都能流“泪”。因此,就是“泪”这个词在语义和句法层面将两个意象结合起来。当诗句到“泪”时,读者就开始联想到叙述者浓烈的爱情:生命但在,爱情长存。

  最后一句诗主要描绘了一个神话故事,诗人将自己深爱之人比喻成一个住在一个遥远神秘山上的一个仙女。因此,他只能通过青鸟来传递自己对仙女爱慕的心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此时充满大量隐喻,它们为整首诗添加了许多信息,同时增加了许多模糊感和神秘感。这些概念隐喻有:感情是变化的季节,人是创造物和人是事物。第一个是实体隐喻,后两个是结构隐喻。在诗人直接表达自己对爱人深深的爱之前,这些隐喻构成了诗歌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正是由于这些隐喻才使得诗富有诗意,使得诗区别于日常语言,并且在语义上扩展了诗性语言的内涵。

  三.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认知诗学视角下李商隐《无题》的概念隐喻。通过对诗句的研究,分析出了该诗当中的所有概念隐喻,得出了许多违反人类常规思维的隐喻种类。这些概念隐喻有:感情是变化的季节,人是创造物和人是事物。第一个是实体隐喻,后两个是结构隐喻。同时文章还探究了概念隐喻对这首诗的作用---帮助诗人表达自己含蓄、炽烈的思想感情,使读者能够通过诗句领会到诗人的意图。因此,这些隐喻是诗歌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鲍红. 李商隐诗中的隐喻[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84-87.

  [2]刘学锴,余恕诚. 李商隐诗歌集解[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8.

  [3]刘学锴. 李商隐诗歌研究[M]. 合肥: 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8.

  [4]刘羽, 杨文地. 概念隐喻观照下的诗歌解读以李商隐的《锦瑟》为例 [J]. 学术论坛, 2011(7): 95-103.

  [5]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2001

  [6]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