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谈“文如其人”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10-04 16:11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董曾蒙 倪海亮
分享到:

 

  摘 要:文如其人,单纯从字面上理解就是说文章像人一样,深入思考后便可知这里的文章具体是指文章的风格,而人则具体是指作者的性格特点,基于此,文如其人可理解为作品的风格与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作品又会反映作者的思想情感立场、世界观等精神人格与心灵世界。从古到今,对于“文如其人”的褒贬各不一致,文章从该词的价值、局限性并结合作家创作风格做了阐述。

  关键词:文如其人的价值;文如其人的局限;总结及感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7-0011-01

  一、文如其人的价值

  其文如其人,诗以言志,文以传情,文辞是作者内心的反映,披文以人情,可窥见作者内心的真实世界。正因为创作主体的人格和素养不同所以李白的诗文有气、有愤,杜甫的诗文有泪、有忧,鲁迅的杂文尖锐激烈犹如一把把匕首,在这一点上,通过结合作家做具体阐述。

  个人情感的反映——以辛弃疾为例:

  古代文学作品的风格无不是随着当朝政治、经济、民生所走,牵涉面之广之又广,下面以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为例。

  对于辛弃疾,我们都不陌生,他虽有出色的才干,却不被统治者重用,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又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构成了辛弃疾词的基本内容,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冲突,为他的词奠定了悲壮的基调。

  我们可以这样说,在辛弃疾的词里我们看到了生活中最真实的他,有不满、有抱负、有激情却夹杂着一丝丝惆怅,这是我们印象中的稼轩,也是我们透过历史、品读诗词所认识的辛弃疾。

  二、“文如其人”的局限

  尽管文如其人有其突出的文学价值,但是它的局限性也不可忽视。下面着重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做说明。

  (一)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

  1.主观方面——作者、读者

  文如其人,无论是对于作者还是读者都掺杂了太多的主观因素,我们总是以自己的思维来看待作品。对于作者来说,“文如其人”这一词语容易给他们带来不合理评价和沉重的道德负担,让作者有着或多或少的心理压力。我们总是习惯性的将作品与作者的道德人格抑或道德事件紧紧地绑缚在一起,将作品给人的道德印象与作者本人相比照,进而得出是与非的道德评价,这样对作者本身也是不公平的。昆德拉说过这样一句话“悬置道德审判”,才可能使我们的作家在创作世界的自由中真正写出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而不是仅仅从“往昔之井”中汲取道德惯性的井水。”我们应该正确的去审视作品、正确看待作者。

  在读者看来,“文如其人”是指在难以对一个作家的各方面进行直接的正确把握的情况下,从作家的不同作品开始着手,并从众多作品中概括出来一些共同的特点,这一特点就被理解成了这个作家的一贯风格,并与该作家的现实性格相联系。但是我们忽略了,对于一个人的研究远远没有研究一个作品来的简单,人是善变的。所以在我看来,“文如其人”这个观点掺杂着读者的许多主观因素。

  2.客观方面——作品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