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张爱玲孤独悲剧式风格的形成(2)
2.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时代的困扰
处在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社会心理也处于大转型中,而张爱玲作为走在时代前沿的新女性,却不被社会所认同,而自身所受传统教育又形成对她的牵制,这种处境使她被孤独感笼罩。张爱玲的小说涵盖清朝末期、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至解放初期。在这个社会变化巨大的特殊时期,封建文化、现代文化,民族文化、外来文化互相碰撞,冲突不断。旧事物扔在苟延残喘,新事物成长路途坎坷,失落感笼罩着整个社会。人们被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所困,又为中西方文化的冲突所扰,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坐标,也不知道出路在何方,这种时代的困扰使每个人都倍感迷茫。张爱玲的小说自然也摆脱不了这种困扰,呈现一种孤独感。
二、张爱玲作品孤独悲剧式风格
张爱玲不遗余力地用文字构建一个个独立的世界,它们的共通点是孤独。在张爱玲所构筑的文学世界里,父慈子孝是虚伪的,亲情是冷漠的,爱情是虚幻的,友情是自欺欺人的,这是荒凉的无爱世界。
值得玩味的是张爱玲文学作品里的孤独者并不以为其孤独,他们没有认识自己的觉悟,也很少审视自己孤独的生活状态,他们庸庸碌碌,以生活为中心,并且满足于此,因此感受不到孤独的切肤之痛。在张爱玲眼中,孤独是一种独立的生活状态,是一种特殊的生命境界,她坦然面对这种孤独的状态并且享受孤独时灵魂的绝对自由,她不认为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沟通是必要的。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和范柳原各怀心思,一个想通过婚姻获得生活的保障,一个只想将其作为情人玩弄于掌中,这就决定了他们的貌合神离,无法沟通,彼此间是封闭的、孤独的。两个人都用尽心思,想要攻破对方的厚厚的防御墙,结果是徒劳的。唯有香港被炮轰之际,他们才暂且将私利抛到一旁,刹那心灵相通了:“她突然爬到柳原身边,隔着他的棉被,拥抱着他。他从被窝里伸出手来握住她的手。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10年8年。”他们缔结了婚约,战争成全了他们,使他们的孤独暂时得到缓解。暂时的融合与沟通化解了彼此的壁垒,也化解了彼此的孤独。然而战争过后,他们又各自恢复了本性。范柳原又开始寻花问柳,与别的女子调情,“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作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然而流苏还是有点怅惘”。流苏虽然“胜利”了,追求到了婚姻保障,物质的供应,貌似大团圆结局,然而更大的不圆满潜藏在表面的圆满下。战争期间的刹那间的谅解只是孤独、不安、恐惧中的一种本能的互相需要,此后他们彼此便不再需要沟通理解了,只像先前一样维系一切便可以了,同时并存的还有永远的孤独。
所以张爱玲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并不奢望从他人那里获得理解,而是以一种消极的方式来摆脱孤独。这种消极的方式之一就是不让自己有无事可做的自由,不让自己有思想的时间,不去理会自己的孤独。《桂花蒸?阿小悲秋》中的女佣人在某个偶然的场合突然感到无端的孤独,也许是因为突如其来的自由,她被自由吓住了。她通常都是有事情可做的,她的时间都是由喧闹忙碌来填满的。现在却是一个人,她有时间去思考了,空虚与孤独便进驻她的心灵,让她感到莫名的慌乱与恐惧。于是她马上把孩子领回来,有孩子在身边,她就不再“自由”,不再有时间去胡思乱想,只要她的思绪找到了具体实在的寄托她就不再孤独。小说结束时,阿小的恐惧已经过去,完全恢复了平静。而在小说《封锁》中,电车上的乘客在封锁期间为了摆脱无处不在的空虚感,大家看报的看报,没有报纸的就看名片、章程,什么都没有的就看街上的告示。他们不肯让脑子动起来,因为他们认为“思考是件痛苦的事”。其它诸如《红鸾禧》中的棠倩,“活泼了许多年还没嫁出去”;《多少恨》中的家茵,《创世纪》中的潆珠,甚至是《小艾》中的席五太太,她们或在寻求现实家园,或想借现实家园摆脱孤独无依的困境,但最终都是美梦成空。张爱玲对此种境况的叙述说明了人生孤独状态难以改变,即使仅仅是在形式上的改变。这更加突显了人与人之间城堡的难以冲破。
三、结语
一代才女张爱玲,用文字演绎着孤独。早年的经历,家庭的悲剧,造就了沉默、内向、孤僻的张爱玲;香港战争给她的一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与胡兰成的爱使她对爱情陷入绝望。这一切都影响着张爱玲的一生以及她的创作风格,从而奠定了她的创作基调——孤独。她的语言冷静、机智,她看透了人性、人情和人生,对一切有着清醒和深刻的认识。在她的文字世界里只有苍凉、颓败、懦弱,而绝无脉脉的温情和爱意。
参考文献:
〔1〕杜萍.读《倾城之恋》析张爱玲的孤独情结[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3).
〔2〕来凤仪.张爱玲散文全编[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3〕张爱玲.张爱玲精品集[M].浙江:世界文学出版社,2006.10.
〔4〕余斌.张爱玲传[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5.
〔5〕姚海燕.苍凉、孤独与必然的人性悲剧之写照[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1,15(4).
〔6〕子通,亦清.张爱玲评说六十年[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校园英语》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科技风》半月刊 省级 科技类优秀期刊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半月刊 北大核心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体育文化导刊》月刊 体育类双核心期刊
- 《机械研究与应用》双月刊 省级 机械应用类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中国医药指南》 旬刊 国家级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教育发展研究》 半月刊 双核心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