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系统

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解读张爱玲孤独悲剧式风格的形成(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10-09 19:20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黄书娴
分享到:

 



  2.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时代的困扰

  处在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社会心理也处于大转型中,而张爱玲作为走在时代前沿的新女性,却不被社会所认同,而自身所受传统教育又形成对她的牵制,这种处境使她被孤独感笼罩。张爱玲的小说涵盖清朝末期、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至解放初期。在这个社会变化巨大的特殊时期,封建文化、现代文化,民族文化、外来文化互相碰撞,冲突不断。旧事物扔在苟延残喘,新事物成长路途坎坷,失落感笼罩着整个社会。人们被最基本的生存条件所困,又为中西方文化的冲突所扰,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坐标,也不知道出路在何方,这种时代的困扰使每个人都倍感迷茫。张爱玲的小说自然也摆脱不了这种困扰,呈现一种孤独感。

  二、张爱玲作品孤独悲剧式风格

  张爱玲不遗余力地用文字构建一个个独立的世界,它们的共通点是孤独。在张爱玲所构筑的文学世界里,父慈子孝是虚伪的,亲情是冷漠的,爱情是虚幻的,友情是自欺欺人的,这是荒凉的无爱世界。

  值得玩味的是张爱玲文学作品里的孤独者并不以为其孤独,他们没有认识自己的觉悟,也很少审视自己孤独的生活状态,他们庸庸碌碌,以生活为中心,并且满足于此,因此感受不到孤独的切肤之痛。在张爱玲眼中,孤独是一种独立的生活状态,是一种特殊的生命境界,她坦然面对这种孤独的状态并且享受孤独时灵魂的绝对自由,她不认为人与人之间真正的沟通是必要的。

  《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和范柳原各怀心思,一个想通过婚姻获得生活的保障,一个只想将其作为情人玩弄于掌中,这就决定了他们的貌合神离,无法沟通,彼此间是封闭的、孤独的。两个人都用尽心思,想要攻破对方的厚厚的防御墙,结果是徒劳的。唯有香港被炮轰之际,他们才暂且将私利抛到一旁,刹那心灵相通了:“她突然爬到柳原身边,隔着他的棉被,拥抱着他。他从被窝里伸出手来握住她的手。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10年8年。”他们缔结了婚约,战争成全了他们,使他们的孤独暂时得到缓解。暂时的融合与沟通化解了彼此的壁垒,也化解了彼此的孤独。然而战争过后,他们又各自恢复了本性。范柳原又开始寻花问柳,与别的女子调情,“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作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然而流苏还是有点怅惘”。流苏虽然“胜利”了,追求到了婚姻保障,物质的供应,貌似大团圆结局,然而更大的不圆满潜藏在表面的圆满下。战争期间的刹那间的谅解只是孤独、不安、恐惧中的一种本能的互相需要,此后他们彼此便不再需要沟通理解了,只像先前一样维系一切便可以了,同时并存的还有永远的孤独。

  所以张爱玲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并不奢望从他人那里获得理解,而是以一种消极的方式来摆脱孤独。这种消极的方式之一就是不让自己有无事可做的自由,不让自己有思想的时间,不去理会自己的孤独。《桂花蒸?阿小悲秋》中的女佣人在某个偶然的场合突然感到无端的孤独,也许是因为突如其来的自由,她被自由吓住了。她通常都是有事情可做的,她的时间都是由喧闹忙碌来填满的。现在却是一个人,她有时间去思考了,空虚与孤独便进驻她的心灵,让她感到莫名的慌乱与恐惧。于是她马上把孩子领回来,有孩子在身边,她就不再“自由”,不再有时间去胡思乱想,只要她的思绪找到了具体实在的寄托她就不再孤独。小说结束时,阿小的恐惧已经过去,完全恢复了平静。而在小说《封锁》中,电车上的乘客在封锁期间为了摆脱无处不在的空虚感,大家看报的看报,没有报纸的就看名片、章程,什么都没有的就看街上的告示。他们不肯让脑子动起来,因为他们认为“思考是件痛苦的事”。其它诸如《红鸾禧》中的棠倩,“活泼了许多年还没嫁出去”;《多少恨》中的家茵,《创世纪》中的潆珠,甚至是《小艾》中的席五太太,她们或在寻求现实家园,或想借现实家园摆脱孤独无依的困境,但最终都是美梦成空。张爱玲对此种境况的叙述说明了人生孤独状态难以改变,即使仅仅是在形式上的改变。这更加突显了人与人之间城堡的难以冲破。

  三、结语

  一代才女张爱玲,用文字演绎着孤独。早年的经历,家庭的悲剧,造就了沉默、内向、孤僻的张爱玲;香港战争给她的一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与胡兰成的爱使她对爱情陷入绝望。这一切都影响着张爱玲的一生以及她的创作风格,从而奠定了她的创作基调——孤独。她的语言冷静、机智,她看透了人性、人情和人生,对一切有着清醒和深刻的认识。在她的文字世界里只有苍凉、颓败、懦弱,而绝无脉脉的温情和爱意。

  参考文献:

  〔1〕杜萍.读《倾城之恋》析张爱玲的孤独情结[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3).

  〔2〕来凤仪.张爱玲散文全编[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3〕张爱玲.张爱玲精品集[M].浙江:世界文学出版社,2006.10.

  〔4〕余斌.张爱玲传[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5.

  〔5〕姚海燕.苍凉、孤独与必然的人性悲剧之写照[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1,15(4).

  〔6〕子通,亦清.张爱玲评说六十年[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