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间文学对于传统美德养成的教育意义
内容摘要:民间文学寓教于乐,作为一种生活文化和口头传统,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道德传统、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是民众进行自我教育的最方便、最常用、最形象、最普及的口头教科书,在日常生活伦理道德中蕴涵着以人为本的“普适性”道德观念,对于民众道德观念尤其是传统美德的培育养成具有教育价值,对于培育养成传统美德、塑造中华民族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起到不可限量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民间文学 传统美德 教育意义
民间文学寓教于乐,作为一种生活文化和口头传统,是千百年来老百姓生活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道德传统、审美情趣的重要载体,是民众进行自我教育的最方便、最常用、最形象、最普及的口头教科书,现实而功利、直接而质朴地反映了普通民众的道德伦理观念,打上了民众道德意识的深刻烙印。
中国民众历来非常注重道德修养和对自我道德约束,除了通过行为、语言、礼俗、舆论和一般性教育来完成道德教化之外,经常性地运用民间文学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塑造和培育民众的道德素养。民间文学的传承者们可能根本不觉得自己是在进行艺术创造活动,但他们却自觉意识到,民间文学的讲述是有具体针对对象的,是进行道德教育、道德评价、道德审判的工具。
很多中外名人大家都洞见了民间文学所具有的道德教化意义。钟敬文指出,民间文艺“是民众经验的宝库,民众思考的渊薮,而且直接间接地都有相当的教育作用。……一句话,民众文艺实在是培养民众道德和知识的一道不竭源泉”。①恩格斯认为:“民间故事书还有这样的使命,同圣经一样培养他的道德感,使他认清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利、自己的自由,激起他的勇气,唤起他对祖国的爱。”②俄国普希金曾说:“在傍晚,我听故事,并且用他来弥补我所受的可祖咒的教育的缺陷,这些故事是多么优美啊!每一个都是一首诗。”③民间文学颂扬爱国主义、强调集体主义、崇尚勤奋劳动、注重道德品行,从世界范围来看,都是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教育意义。历代民众之所以那样喜欢民间故事,百听不厌,深受感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很多民间故事里,表现了老百姓的传统美德: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坚持正义、同情弱者、勇敢、反对邪恶、反对贪心、反对忘恩负义等等。如果说德国民间故事书是德国民众培养道德感的《圣经》,那么中国民间文学就可以看作中国民众培养道德感的《论语》。吉卡里拉印第安人常用“你的祖母没有给你讲故事吗?”这句谚语为由来阻止那些试图背离社会习俗、违反传统道德的离经叛道行为。④民间文学能赢得最广大的受众市场,靠的就是渗透在民间文学文本中的那些朴素善良的伦理道德观念尤其是传统美德,这些都是老百姓从日常生产生活经验中概括提炼出来的精彩朴实的生活哲学,引起了历代人们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从而代代口耳相承,亘古不绝。
民间文学作为伦理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留下了丰厚的可资借鉴的道德教化资源,这是由于它的民间性、日常生活性所决定的。在伦理学看来,“日常生活是有规范、有原则的生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面临着道德选择和伦理的规约。”⑤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古老的农耕文明的社会,以家庭最多是以家族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作为基本经济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作为基本社会结构,以家国同构的伦理政治作为传统社会的基本政治结构。这些结构都是自然同质的一元性结构,是天然的共同体。生活在同一共同体中的人进行同样的生产活动,过着同样的家庭生活,遵守同样的道德规范,持有同样的价值观念,保留同样的风俗习惯。老人的故事讲述、父辈的言传身教、周围人的现身说法,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情感伦理、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传统元素潜移默化地融进一代又一代民众生命之中。人们怀揣着朴实厚道的“理想”,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娶妻成家、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孝顺父母,团结乡邻,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代复一代。直至今日,这仍是中国大多数农村及农民的真实的日常生活,维系他们生存秩序的主要是以传统的人情世故、风俗习惯为表现形式的日常伦理道德。
反映在民间文学中的传统道德内容很丰富,更多的是反映中华民族道德上的文明进步,体现全人类道德文明的具有普适性的长久思想价值的道德智慧,这就是中华传统美德。这种人文性的普适性伦理道德,是普遍适用的、符合人性根本需要的、超越人的意识形态和观念斗争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造福于人类社会的,是世界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人们普遍赞成,社会各个阶层、各种宗教普遍赞成的道德观念。“凡是能从根本上和总体上规定全球人类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能有助于人类处理自然与人类、民族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民族国家问题与全球问题、前代人与后代人、社会成员(包括个人、集团、民族、国家)与人类整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社会进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间关系的价值原则和理念,都属于普世价值的内容。普世价值不是具体的普遍性规范,而是一些普遍性的价值原则和基本精神。”⑥道德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很难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绝对的普适性或者说普世性,只能是相对意义上的有限度的“普遍性的价值原则和基本精神”。承认普适性伦理道德,是因为人类除了各自的个性和特定群体的共性外,还存在着超越一切差别的共同性,就是通常说的“人性”,也可以说是人的天性,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东方的,西方的,只要是拥有着共同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的人,总有其共性的地方。这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同时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蒋老师联系QQ:
刘老师联系QQ: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校园英语》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科技风》半月刊 省级 科技类优秀期刊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半月刊 北大核心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体育文化导刊》月刊 体育类双核心期刊
- 《机械研究与应用》双月刊 省级 机械应用类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中国医药指南》 旬刊 国家级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教育发展研究》 半月刊 双核心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