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拟岘诗文千古传(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11-07 11:43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左国春
分享到:

 


  二是写拟岘台风光。曾巩的《拟岘台记》是描写拟岘台风光的开山之作,也是典范之作。后世写拟岘台风光,主要抓住城台、山峰、水鸟、大江等主要景物,配合季节、天气、时间等带来的特殊美学效果加以描摹,勾画出拟岘台的空间环境和景致等特点。

  三是赞美抚州山川风物、历史人文之作。比较集中体现在张锦传的《拟岘台赋》中,该赋对抚州历史文化、山川风物进行了诗化总结。度正的《呈晏制干二首》(其一)对抚州文化在江西文化中的地位进行了阐述,高度评价了晏殊为代表的晏氏家族及临川文化对江西文化发展的贡献。

  四是怀人之作。拟岘台作为抚州城内重要名胜,往往容易引发诗人睹物思人的情思,因此留下了一些怀人之作。如谢薖的《秋日登拟岘台》(其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已故堂兄谢逸的思念之情。

  五是送别之作。拟岘台在古代是抚州城一处送别之所,文人士大夫往往在拟岘台设宴为朋友践行,因此留下了一些送别诗。如陈九川的《送周星山太府改剧饶州》、汤显祖的《秋初拟岘台送袁沧孺明府丞郡金华四首》等。还有一种送别寄赠诗,是作者在外地为即将前来抚州任职的朋友践行赋诗或者寄赠已经在抚州的朋友的诗歌。如曾几的《送晁恭道侍郎守临川》、戴复古的《寄楼抚州使君》等。从这些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当时,拟岘台已经是抚州的标志,在国内有一定的知名度。

  六是怀乡之作。这一类诗歌作者在外地,在诗歌中借拟岘台表达乡愁,如曾丰的《与瑞金吴丞饮》(其一)。

  七是集会唱和之作。拟岘台是文人聚会、饮酒唱和的绝佳胜地。历史上有过不少文学集会。从现存诗文来看,起码有四次大型集会。第一次是李梦阳、刘颖参与其中的,留下了李梦阳的《集拟岘台》和刘颖的《拟岘台即席诗次李崆峒学使韵》。第二次是崔世召参加的,留下了崔世召的《集拟岘台》。第三次是苏本眉组织的,留下了苏本眉、魏国祚、邱泰的《拟岘台诗》。第四次是胡亦堂组织的梦川亭诗会,留下了胡亦堂、八大山人、张瑶芝、董剑锷、丁弘诲、工拙上人、徐元功、揭贞传、饶宇朴、王茂绳、车养正、胡挺松、胡挺柏的《拟岘台诗》。另外,清朝曾大升有《拟岘台诗步李崆峒原韵》,李来泰的《和苏剑浦临川十咏之拟岘台》、《重和苏剑浦临川十咏之拟岘台》属于隔代唱和。

  三、内涵深厚,德政为重

  拟岘台诗文积淀了浓重的人文精神底蕴,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有浓重的德政思想,有坚韧不拔的进取决心,有悲怆炙热的爱国情怀。

  第一,追慕羊杜、讴歌德政的民本思想。因为拟岘台乃“拟乎岘山”,而岘山精神内涵便是德政,浓缩为一座“堕泪碑”。裴材拟岘山而建台的目的在王安石的《为裴使君赋拟岘台》中表述为“羊公千载得追攀”。曾巩的《拟岘台记》虽然没有直接揭示拟岘台修建目的及其名称的寓意,对拟岘台的修建过程一笔带过,却重点阐述了民本思想,即社会各阶层都能安居乐业,整个社会呈现出一派祥和的景象。千百年来,追慕羊杜、讴歌德政成为拟岘台诗文的一个重要主题。

  第二,身处困境、坚韧不拔的进取决心。谢逸终身未仕,穷困潦倒,却以气节知世。在两首《拟岘台》诗中,表现了他刻苦攻读、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第三,心系中原、悲怆炙热的爱国情怀。陆游于1179年至1180年间任职江西提举常平盐茶公事,治所在抚州,写下了八首拟岘台诗。陆游虽然身处内地的抚州,但心系中原未复,在多首诗歌中表达了爱国情怀。《拟岘台观雪》:“狂歌痛饮豪不除,更忆衔枚驰出塞。”《秋晚登拟岘望祥符观》:“中原未复泪横臆,故里欲归身属官。”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