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浅谈志与史的基本关系(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5-03-24 10:25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李红
分享到:

 


  (三)从体裁来看
  徐一贯写的“史中有志,志中有史”和“史以述往,志以示来”二文,则对地方史志的体裁同异发表了个人的见解,主张“在形式上史志可以分家,从编纂体制上,史志必须统一,既有专史,又有专志,才可使地方志成为一种完整的系统结构”。朱文尧则主张“志有志体,史有史体”“史重在鉴,志重在用”,二者不能混淆。
  (四)从标准来看
  究竟史的标准如何?志的标准如何?目前的意见尚不一致,主要有三种说法:1.有的认为史是纵的,志是横的,即所谓“史纵志横”。2.有的认为史是发挥观点的,志是铺陈事实的,即所谓“史为史观,志为志实”。3.有的认为史是讲究褒贬的,而志是没有褒贬的,即所谓“史有褒贬,志无褒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三、史志之同
  (一)同述往
  地方志与地方史都是以一个地区的发展进程为记述对象。地方志重点是要记载当代,包括自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虽然有时要追溯过去,但以现状为主。地方史主要是记叙一个过去,人类社会的活动历程。总之,不论所记载的是哪个时代的事,都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可以载入史册的事。
  (二)同范畴
  从一定意义上讲,史与志同属于历史范畴。史与志都是写历史上的事情,且都要求正确反映历史,忠于史实。
  (三)同功能
  史与志有共同的研究目的和功用,都是研究并客观的记载人类社会活动的历史情况;都是为保存史料,从中获得经验教训,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资治、教化、存史,以资治理国家或地方,教育后代,保存历史史料等相同的目的与用途。
  四、史志之别
  (一)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史与志内容的侧重点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史古志今。史主要记述一个地方人类社会的活动,志则以自然和社会并重记述。史主要叙述过去;志以示来,主要记述现状,虽然也追溯过去,但以现状为主。史重古,隔代写史,很多事件当代看不清楚。当代修志,一个事件站在不同的角度看法不同,当事则迷,旁观者清,有些大事需要时间的沉淀。长时间沉淀,清浊分离,当代如何认识就如何记述,留给后人评说。所以志书不作论,不去研究或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仅仅是记述事实,以记述现状为主,保存当时的情况,或记载当时人对重大事件的看法。史以大事为主要线索,主要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着重记载人类的社会活动,即人与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与斗争,而记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占次要地位。
  (二)史宏志微
  从收载范围看,世界史、中国史居多,地域史相对较少。在修志时,对各学科、门类的记述仍需抓大事,也不是逢事必录,只是宏微兼备,相对于史来说更微观一些。志与史都是写实,写史更要抓住重点。
  (三)横排纵写
  横排纵写是志与史编排形式上最明显、最突出的标志。以科学技术志为例,史书一般都是纵排横写,即按时代、分期排列再横向展开记述在某一时代科学技术各个门类的发展概况。当然是有突出的发展就详记,仍然要着重记大事,但又不是不记小事。对大事与小事的选取,主要看在反映科技发展上的需要,不是按时间对事物或科技成果的罗列。横分门类的问题,按照什么标准分类,分类法、社会分工、学科分类,如何处理学科与技术门类之间的交叉,如何处理上下统领与同类并列的关系。横分门类的问题很多,也较复杂,直接关系到篇目设置的诸多问题,也是志与史区别的显著特征。地方志的横排是为了便于纵写,横排要给纵写留下便于纵写的空间。横排的层次(即篇、章、节、目、子目)究竟以多少为准,视资料的多少而定,不拘一格。纵写中,要写出事物发展的轨迹,写出各个事项之间的因果联系,要反映科技发展的趋势走向,所谓志为史体,主要在纵写中体现。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