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震云新历史小说的先锋性(2)
但是,刘震云的反讽绝不是放弃自己价值立场的犬儒主义,他仍然在努力勘探人类整体生活的历史真相。陈晓明认为,刘震云的价值就在于对人类生存苦难的难得的反讽式的喜剧担当。当一个作家用喜剧的形式表现苦难的生活时,往往呈现出绝决的姿态,显得冷酷寒凉,歇斯底里而又走投无路,鲁迅就是这么一个表面油滑而实质深沉的喜剧作家,评论家摩罗认为:“刘震云对他的时代的理解与把握,他的理解与把握中所含有的痛切感和荒谬感,都与鲁迅非常相似。他对中国生活中和中国人心中所独有的那种肮脏和黑暗,体会得尤为深刻。……他对这些人的麻木、卑怯的批判与嘲弄,对他们的苦难、困顿的悲悯与义愤,表现了作者内心极为深切的人间关怀。”总之,刘震云是一个有着自己的文学观和世界观的优秀作家,他的反讽叙事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以往创作的一次超越。
(二)狂欢化
在《故乡相处流传》中我们见到了许多大场面,如“新兵”操练,两军百万人开战,大槐树下百万民众生离死别,数十万人的万里迁徙,二十万人共聚田野捉斑鸠,全民大办食堂,大炼钢铁及至最终的千里饿殍,文本始终充满了狂欢化的色彩。狂欢作为一种价值形态,是感性欲望的无拘无束的宣泄。在超越一定限度后,它却往往具有破坏性与可怕性,使人们感到对人性的绝望。文本中这些广场式的狂欢描写,充满了嘈杂喧闹的乡俗野语,粗鄙不堪的脏话不绝于耳,但正是这种逸闻性与风俗性成了填充广场语言狂欢化的铺垫物。作品中关于“狂欢”的场景都是典型的非官方性的活动场所,因此带有强烈的游戏色彩。那些满口粗话、粗俗下贱的主人公如曹操、袁绍、白石头、白蚂蚁、瞎鹿、猪蛋、孬舅等人,构成了民间历史一道奇特的风景。不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他们都是在一种无意识与盲目的状态下进入到了狂欢的场景之中。他们不知为谁生存也不知未来路在何方,只是一个个在狂欢节中无秩序、非理性的舞蹈者。曹操和袁绍动不动就组织百万人的大会战,闲暇之时更是乐意召集所有的农夫俗子展开轰轰烈烈的大练民兵活动。故乡的百姓麻木地沉陷于其中,等待他们的却是广场之上的大屠杀。朱元璋更是一个狡猾的胖头鱼,他将山西的百姓骗到了大槐树下的广场。但是沉迷于狂乱中的老百姓做梦也没想到广场的繁华与热闹的后果,是百万人的大迁徙。小麻子陈玉成的选美大赛,搅得全县不得安宁,家家户户争相将自己的女儿推上了狂欢的舞台,等待他们的却是清军的屠刀。而寻找初恋感觉的慈禧太后,昨天还能鼓动二十万人共同抓斑鸠、与民同乐,转眼就变成了杀人不眨眼的太后老佛爷,血洗了被陈玉成占领的县城。尤令人惊讶的是,狂欢中的众人就像是无魂的木偶,他们完全没有自为、自在的人生方式,生存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无穷尽的循环罢了。作者因此赋予小说狂欢节的特征,从故乡的狂欢看历史的狂欢,然后又通过诸多人物狂欢的表现,将故乡即中国的狂欢“细节化”、“遗址化”,引出他对中国民间社会的思考。通过元叙事的解构,刘震云将建构的希望投射到中国民间社会的层面。但是经过狂欢的洗礼后,他发现中国不仅没有狂欢节,也没有真正的民间。这里没有狂欢广场所需要的前沿素质,拥有的只是黑暗与鄙俗,对于民间乌托邦式的幻想只能是用狂欢所开的一个经典的玩笑。
(三)戏仿与虚拟
戏仿是一种不协调的模仿。戏仿用开玩笑的、不庄重的手法和文体来处理崇高的主题,以达到嘲弄特定的作品的目的。戏仿的明显功能是讽刺。在《故乡相处流传》中,戏仿几乎随处可见:
“我们也要团结起来,跟着曹丞相,消灭刘家王朝,多亏曹丞相,多亏袁绍袁大人,在我们危难时刻,来到我们中间,发动我们,觉悟我们,让我们认清自己的处境,让我们用自己的力量,拯救自己于水深火热之中。”
“于是干瘪老头一边提自己的裤子,一边给众人分配,一个真人旁边配一个稻草人。这时更加大乱,不过大乱之后才有大治。”
以上这些句子,作者把一些本来用于严肃的场合的语句挪用到小说中,造成滑稽可笑的效果,表达了作者对社会和意识形态话语的批评讽刺。
虚构是文学的核心性质。现代小说家勇敢地确认了小说这种“说谎者”的身份,“我所说的一切都是假设的。我是小说家,而小说家不喜欢太肯定的态度”。鲁迅认为“艺术的真实即非历史上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刘震云或许是在这些意识指导下来虚构自己的荒诞情节的。在小说《故乡相处流传》中便以极度夸张的方式,来虚构出诸多荒诞不经的情节,元末的千里大移民,被作者移植到明初,朱元璋的丰功伟业变成了一场场政治骗局,慈禧太后最大的乐趣就是发动数万人在田野里捉蝴蝶、斑鸠,历史上有名的“官渡之战”竟是为了争夺一个长着漂亮小虎牙的沈姓小寡妇而争风吃醋的结果。在作品中,刘震云把各式各样的历史连根拔起,斩断所有的牵绊,拉到我们的眼前,通过拼贴,随心所欲地把人们熟悉的那些历史符码置入一个全然陌生的环境之内。完成对正史的讽喻。
“先锋”是一种姿态,正是由于无数先锋作家不断颠覆传统创作模式,探索各种新的表达方式和审美理想,我们今天的文学才能呈现多元并存、百花竞放的审美格局。刘震云新历史小说,在对现实生存困境的关注与体现的前提下,以决绝的反叛姿态,通过各种先锋的修辞手法,营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学世界。从此种意义上说,无论是在叙事空间还是精神向度上,刘震云都抵达了其文学创作的一个新的高度。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2011BWX002。
参考文献:
[1]李锐,李锐文集·自序[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2.
[2](法)米歇尔·福柯,必须保卫社会[M],钱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60.
[3]米克,论反讽[M].北京:昆仑出版社,1992:28.
[4]摩罗,自由的歌谣[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60.
[5]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董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66.
[6]曹文轩小说门[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2:96.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