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情境,直感本体(2)
周朴园所走过的人生道路是特别发人深省的。他并非本性很坏的人,他的蜕变几乎是合情合理、而且颇具普遍性的,正是这一点触目惊心。当初,周朴园从德国留学回来,满脑子自由、平等的观念,大胆地撇开当时的等级偏见,勇敢地与仆人侍萍相爱了。他当时所遭受的社会压力、家庭压力可能远远大于30年后周冲所遭受的压力,但他比周冲坚强多了,即便家人反对他还是要跟侍萍相爱,不止相爱还要同居,不止生第一个儿子还要生第二个儿子。在1895年前后,敢于那样做的男人是极少的。于此可见周朴园的真诚与坚强。但在一个现实社会(而非心造的理想社会)中,人性究竟可能是什么?有多少人能始终保持灵魂的纯洁与高贵,从不堕落、从不蜕变?只要脑子清醒一点,对此是没法乐观的。那个时候,曹禺已清楚地看到,人性虽不见得本恶,但多数时候是比较软弱的,容易被现实所改变;现实就像一个大染缸,每一个充满理想的人落在里面,几乎很少不经由幻灭、悲哀而逐渐变色、变质,染上大大小小、性质不一的污点。(1)总之,身处现实中,“作人不容易”,第一步似乎就必须经历“人性的异化”(走向人性的反面,走向兽性或魔性)。于是,理想幻灭后的周朴园在痛苦的淬炼中蜕变了,他开始通过不断作恶来为自己开辟道路。正是经历过那种内心伤痛后,周朴园不惮于故意淹死2200个小工,通过克扣小工的抚恤金来攫取他的第一桶金;也正是经历过那次蜕变后,周朴园不惮于让警察直接向大群罢工者开枪,而且打死了人不给抚恤金。然而,作恶不但无法持久(总会不断遭人反对、反抗),而且始终令人恐惧不安。周朴园一度似乎“毫无顾忌,敢做坏事”,但内心深处却无法忘记“伸冤在我,我必报应”的天命;因此他作恶于前,忏悔于后,用道德面孔把自己包装起来。但这样仍然不能逃脱天命的惩罚,毁灭性的打击还是一个一个接踵而来。最后周朴园子亡妻疯,真个是落得“绝子绝孙”的结局。至此,周朴园所代表的人性发展路线走到了死胡同。反观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可以说,这一人性发展路线是相当普遍的,至今仍有不少人在那上面走着。但其实,这一路线是不可持续发展的,早在1933年曹禺就以艺术形式彻底否定了它。
曹禺说:“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生活在狭的笼里而洋洋地骄傲着,以为是徜徉在自由的天地里。称为万物之灵的人们,不是做着最愚蠢的事么?”在剧中,周朴园可谓是最精明的人物,但也正是他,不知不觉中做着断子绝孙的愚蠢事。他的悲剧性结局,不仅给人一种说不清道不明但又挥之不去的“命运感”,更启示人们去思考:宇宙中是否存在一种无形的秩序或制约人类命运的天人之道?人究竟怎样才能不做愚蠢事,从而超拔于“可怜的动物”之上呢?人类有可能永续发展吗?这种思考,会逐渐把学生带向作品的形而上学质,带向生态智慧的领悟,最终带向生态人格的建构。
当年巴金看了《雷雨》之后,他的感受就不是该剧暴露了什么罪恶,也不觉得该剧的故事“很混乱”,而是想到自己该怎么做人。在《怀念曹禺》一文中,巴金说:“在南屋客厅旁那间用蓝纸糊壁的阴暗小屋里,我一口气读完了数百页的原稿。一幕人生的大悲剧在我面前展开,我被深深地震动了!就像从前看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一样,剧本抓住了我的灵魂。我为它落了泪。我曾这样描述过我当时的心情:‘不错,我流过泪,但是落泪之后我感到一阵舒畅,而且我还感到一种渴望,一种力量在身内产生了,我想做一件事情,一件帮助人的事情,我想找个机会不自私地献出我的精力。《雷雨》是这样地感动过我。’”[3]221由此可以想见,当年巴金确实是真正进入了《雷雨》的情境,真正读懂、读通了《雷雨》,并且领悟到了它的形而上学质;正是这种充分的感受与领悟,使得他真正敏感到该剧的终极关注,敏感到艺术家的灵魂之光,这样他才会与曹禺产生深深的共鸣——否弃周朴园所代表的人性发展路线,而寻求更能持续发展的、利人利己的人生道路。
这个从形式进入作品内质、人物内心与作家心灵的过程,就是“披文以入情,沿波而讨源”的过程,也就是“审美”的过程;而审美过程中的深层共鸣、感通,则可以说是一种发现珍宝、感受灵韵的过程。在巴金看来,曹禺是一个心灵中深藏很多宝贝的人;他那些宝贝,是他关于社会人生思考的结晶,是高级智慧的结晶。能否从作品中看到深处的光源,敏悟到其中深隐的高级智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审美以及讲解的成败。以笔者的体会,这个过程讲解得越细致,带给学生的感悟越多,教学效果往往越好。在此过程中,重要的不是给学生一些理性认知的结论,而是让学生层层深入地进入戏剧情境,注意戏剧场面中那些感性的生活细节,由此逐步进入人物的内心,特别是主要人物的心路历程;最后通观全剧,领悟其深层次的意味与灵韵。只要学生在这种由外而内的审美过程中能够“入情入心”、“动情动心”,那么他(她)的心灵就会逐渐受到感化,就会开始独立思考一些关乎自我、人生与社会的问题。如此一来,学生的精神就会逐渐成长,人格就会逐渐完善;如果青年学生的内在精神能朝此方向不断成长、完善,那么新的民族精神就有望形成。以审美代宗教,以艺术铸族魂,亦将未必为虚言。
如果说“艺术表现的和谐以及由此导致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不仅是自然的规律,也是一种最高的智慧,因而也是文化得以繁荣和发展的关键。能够经常窥见艺术这种可持续发展过程的人,也就是窥见到宇宙中最高级的智慧和获得真正的和谐状态之机会的人”[4]3,那么,充分进入情境、直感戏剧本体、领悟其形上灵韵,正是窥见宇宙高级智慧、建构和谐生态人格、走上持续发展道路的一种准备,一种方式。我们的戏剧教学,任重而道远;如果改进理念与方法,确实还是大有可为的。
注释:
(1)参见曹禺《雷雨·序》:“在《雷雨》里,宇宙正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难逃这黑暗的坑。”
参考文献:
[1]谭霈生.戏剧本体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2]罗曼·英伽登.论文学作品[M].张振辉,译.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3]巴金.巴金散文[M].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2.
[4]滕守尧.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