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中国电影学术史研究的兴起和发展态势(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1-23 10:30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田星
分享到:

 

  “李学勤在他主编的11卷本的《中国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总序’中写道:‘研究学术的历史,从历史角度看学术,这就是学术史。’张立文在他主编的6卷本《中国学术通史》(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版)‘总序’中写道:‘通过考镜源流、分源别派,历史地呈现其学术延续的血脉和趋势。这便是中国学术史。’两位学者的文字表述虽有不同,但其内在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笔者认为,‘学术史’就是关于学术研究的学术研究,即研究过往学术发展的历程。学术史就是学术对自身的发展历程进行反思、分析和研究,从而寻找出学术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来。”⑤从以上余三定对于学术史的定义来看,学术史研究的两个关键词无疑是“历史”和“学术”。那么推而言之,电影学术史研究即为:对于电影学术发展历程的反思、分析和研究。

  需要辨析的一点是:关于学术研究的研究,根据研究范畴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学术批评和学术历史研究两个领域。前者着重对当下的学术现象和学术成果展开批评,意在规范学风,点评学术成果/现象,从而促进学术研究的健康繁荣以及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后者着重将中国电影学术发展放在历史的坐标里,梳理既有成果,归纳经验,建立传统,反思自我。从方法论上来看,又可分为散点式的个案研究和整体性的宏观研究。(本文所讨论的电影学术史研究主要是指后者。)具体来看,散点式的个别研究在当代学界不乏佳作,有人着重于学人学思分析(如陈犀禾对于钟惦棐电影美学思想的分析);有人意在学术专著和成果的重新审视和评价(如学界对于《中国电影发展史》的研究);有人回眸当年的学术批判和论争(如对30年代电影“软”“硬”之争的重新评价、对《武训传》批判的省思、对80年代几次论争的再度评价);有人以问题切入历史研究(如对影戏传统的讨论)……相较之下,以“撰史”的规模、体例和心态对近百年电影学术史进行梳理的研究却相对比较薄弱,已经发表和出版的比较重要的学术史著作主要有以下几部:《中国电影理论史评》和《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出版于2005年)、《简述中国电影研究在欧美的发展》(发表于《电影艺术》2005年第2期)、《中国电影批评史》(出版于2007年)、《中国电影研究学术发展史纲》(发表于《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出版于2009年的《中国电影理论评论六十年》是中国电影家协会、江苏省文联主办,中国影协理论评论工作委员会和江苏省电影家协会联合承办的“电影理论评论六十年”研讨会的论文集,虽然本次会议的论题张扬的是历史研究的视角:对新中国电影理论60年的发展和回顾,然而其成书体例不能算作一本“史学之作”,只能说它具备了学术史的视野和“企图”,体现了学界近年来对电影学术史研究越来越清晰的自觉意识。仔细分析已有学术史著作的写作范畴、体例、史观、方法论和创新点,或许会帮助我们看清楚该领域还有哪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地被展开和讨论。

  从整体上来看,以上我们提到的五部学术史论著都表现出以下特点:在资料的编撰和使用上,体现出对历史事件真实性的尊重,力求通过原始的详备的资料再现历史的语境和氛围;在写作的格局上,多采取通史的编撰体例,追求纵横开阖的历史厚重感;注重历史的当代阐释,意在通过反思,重建或者说重写历史,启发当代电影研究对历史和传统的倚重,并由此获得持续发展资源支撑和信心支持。在具体的细节上,这几部著作又各自表现出不同的取向和特点。

  同样出版于2005年的《中国电影理论史评》(胡克)和《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郦苏元)相较于其他三部论著表现出更多的共同点。首先,两部作品都是从“电影理论”这一视角切入电影学术史研究,其写作的目的皆表现出力图通过对已有学术成果的梳理和再挖掘,建立中国电影理论的传统,从而为当代中国电影理论的发展提供根基、资源和信心的努力。这种写作意图在世纪之初,中国电影学术史研究刚刚兴起的时候,不乏为之正名的意味,同时也是对80年代关于理论传统论争的再回应。在这一点上,《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的表现尤为突出,作者将研究对象的时间集中在1949年之前,写作体例干净没有旁骛,重点放在早期学术文本的挖掘和分析上(在该书三大章的内容中,每一章的第一小节都用来概论该时期电影理论发展的特点,接下来的各小节分别围绕早期电影理论的某一文本或者某一学人展开讨论),这种写法的优点在于,以学人和学术文本为中心来撰史,避免了历史资料的千头万绪,散漫无序,中心突出,体例明晰,具体论述完整、深入,很好地完成了该书意图通过梳理和挖掘历史,为中国电影理论建立传统的目的。此前学界对于早期电影理论的研究多为散点式的个案研究,如此大规模的,专注地研究是为第一次,书中对此前学界鲜有论及的学术文本和学人学思的再发掘、再论证,填补了早期电影理论研究的若干空白。不同于《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专注于早期电影理论研究,胡克的《中国电影理论史评》从格局上来说更为宏大,作者将写作的视野覆盖了近百年电影学术整个历程,不仅涉及早期电影理论,更重要的是将1949年之后的当代电影理论发展也纳入到了研究范畴之内,这样通史的写法,更能够展现出历史发展的纵横开阖,尤其是1949年之后的当代,电影学术发展几经波折,在和社会政治的胶着中艰难地走向独立和成熟,从中更能窥看出中国电影理论发展的独特性和曲折性。也因此,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作者将重点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电影理论和社会语境之间的动态关系分析上,⑥学术文本、学术观点、学术思潮和论争都被纳入该视角之下进行考察,睿智、犀利的观点散布全书。该书另一个鲜明的特点是,在历史的纵向坐标中,没有忽视中国电影理论和同期世界电影理论发展的比较研究,从而凸显中国电影理论发展的自身脉络和独特性,正是在这一点上彰显出本书建立传统的目的。

  采用通史写法的除了以上两部专著之外,随后诞生的是《中国电影批评史》(李道新)和《中国电影研究学术发展史纲》(陈犀禾)。不同于以上两部论著,《中国电影批评史》以“电影批评”的角度切入电影史研究,在立足传统电影学三分法(电影史、电影理论和电影批评)的基础上,召唤电影批评的历史性。全书回眸百年中国电影发展历史,构建电影批评发展模式,力图将卷帙浩繁的历史内容揉纳进具体的模式分析。综合来看,该书引用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力图还原真实的历史语境,具体论述也不乏精到之处。以上我们分析的三部论著都把研究视野局限在大陆学界的历史发展,⑦陈犀禾的《中国电影研究学术发展史纲》则首次将香港、台湾和海外学界的历史发展纳入研究范畴,将学术史研究放在“华语电影”的“全球化”框架里,体现出更为宏阔的研究视野。1949年以来中国地缘政治的变化造就了电影发展两岸三地各自分立的状况,20世纪末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电影资源的国际整合趋势越来越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现象,《中国电影研究学术发展史纲》正是在回应现实发展的这一点上表现出独到的眼光和现实敏锐性,文中对海外中国电影研究成果的梳理不仅蕴涵了国内学界和海外学界对照互补之意,更彰显出作者跨文化研究的思路和意图。除此之外,该文另外一个需要特别提及的特点是:虽然《中国电影理论史评》《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和《中国电影批评史》各自张扬电影理论或者电影批评的视角,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则表现出理论、历史、批评笼统杂糅的含混性。《中国电影研究学术发展史纲》则非常明晰地在行文之初就标明电影学术史研究包含电影史、电影理论和电影批评,并点明中国电影学术史中理论、历史和批评互相胶着的状态,从而增强了学术史写作的逻辑严密性。⑧

  张英进发表于《电影艺术》2005年第2期的《简述中国电影研究在欧美的发展》,体现了一个海外华人学者的用心。2008年7月,张英进的学术专著《影像中国——当代中国电影的批评重构及跨国想象》经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在该书中,作者用了一章的篇幅将此前对海外中国电影研究的历史梳理结合方法讨论进一步延展开来。在题为《中国电影研究在西方的发展——问题与方法》的这一章中,第一部分作者首先按照时间的顺序梳理了中国电影研究在海外学界从无名到逐步获得认可,并发展成为一门显学的历史过程。随后论者总结了这些年来海外中国电影研究所涉及的几个主要论题并分析评介了西方中国电影研究的主要方法。在对西方学界中国电影研究的成果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梳理之后,本章的第三个部分,张英进立足个人对海外学界研究现状的反思,指出目前西方中国电影研究存在的几个问题。张英进对西方中国电影研究的梳理,呼应了他从学科建制的角度谋求海外电影研究新发展的思考,体例上比较随意,着重于历史和方法的评介,带有很强的问题意识,对于国内学界,该文也体现出作者通过译介海外学术成果对国内学界进行学术反哺的苦心。

  以上这几部专著从不同的角度开启了对于中国电影学术历史的当代阐述,后来者无论是专论学人学思,梳理流脉,还是以问题为中心切入历史研究,或者专注思潮研究、口述史研究……如何将这种阐释有效地、深入地开展下去,面对近百年的浩渺历史,我们需要的是眼光和耐心。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