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族唱法中的真假声混合
摘要:在民族唱法的演唱过程中,由于混合唱法的综合运用,既能使演唱者获得高位置的声音,又能使其音域范围得到进一步增强,从而为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声乐作品的演唱提供更大的可能,分析中国民族唱法中的真假声混合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民族唱法;真假混声;演唱;技法
1中国名族唱法概述
民族唱法是由中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的一种唱法。民族唱法包括中国的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种唱法。由于民族唱法产生于人民之中,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在演唱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演唱风格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生动,感情质朴。因此,在群众中已有深深扎根,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民族唱法,是根据汉语言的发音吐字,在戏曲唱腔,把演唱民歌和民族风格特色较强的歌曲作品时所采用的声乐技巧统称为民族唱法。同时也产生了各具特色的演唱方式。我国最早的民歌基本上是运用民间大嗓演唱。这种演唱方式真实自然,使人感到亲切。这种原始的演唱方法与语言结合紧密,具有很强的地方风格,普遍带有说唱性,其声音音质明亮,声音位置靠前。
2真假声混合
歌唱的真声,是指人的歌唱器官在自然状态下歌唱时所发出的声音,俗称“本嗓”。发真声时声带闭合,作整体横向振动,用的气息量较小,发出的音色明亮、音量较大、泛音较多,音色自然而且个性鲜明,中低音区发声方便,表现力较强。发声音域一般在10度左右。这种发声方法的缺点是:高音困难,不适应音域较宽的歌曲演唱,歌唱适应能力较低。
歌唱的假声,是指人的歌唱器官在特殊状态下歌唱发出的声音,俗称“假嗓”。发假声时声带作纵向椭圆形开启,边缘振动。这样虽然可以发出较高的声音,但音色单调、矫揉而不自然,泛音少而没有个性,表现力较差。
真假声混合发声,是指真声和假声两者相结合的发声方法,简称混合发声。混合发声是经过长期实践、不断完善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科学发声方法。它即是美声唱法的基础发声方法,又是我国民族新唱法采用的主要发声方法。目前,通俗唱法为了提高音色的美感和音域对歌曲的适应能力,正逐步吸取混合发声技巧。
3真假混合声的误区与原则
初学者刚接触声乐的时候,会错误的理解真假声混合运用的概念:“低音部用真声演唱、高音部用假声、中音部用混声”。作为刚接触音乐的人感觉演唱起来很有效果,有些声音条件好的同学也的确能够根据这种方法完成一些稍难的曲目。然而,经过一段学习后发现,抛开歌曲的感情处理等更高的技术处理不说,要想从最基本的演唱一个比较完整统一的声乐曲,必须要做到真假声的统一。如果按照以上低音部用真声演唱,高音部用假声,中音部用混声的演唱方法只能造成:低音白,高音假,中音虚的状况。
真假声混合应该坚持统一的原则:从低声区开始就不松懈使声带边缘变薄掺入少量假声,然后随着声部的上行,假声成分逐渐增多,但仍然夹带着少量的真声。中声区真假声相伴,混合共鸣较好。混合声的音域统一连贯,一般无明显的换声点。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唱高音时,在真声相伴的情况下,假声成分多些,头腔共鸣丰富;唱低音时,也要有气息的支持不松懈,真声成分多些,胸腔共鸣成分多。这种混声的发声是充分运用共鸣器官来配合声带振动变化为依据产生的混合共鸣。
4中国民族唱法中的混声唱法及其原理
民族唱法中的混声唱法是假声与真声两种机能的有机统一,这两种声音状态能够自然、稳定地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运用。这是一种独特的发声方法,是声带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发声的机能状态的具体体现,在发声时进行真假音的交替,是一种唱高音时用假声,唱低音时用真声的特殊技巧。也就是说在发声时所有的音都要达到混音的状态,低音要有假声的成分,高音也要具有真声的成分,这样才会具有真实感。
另外,真假音的比例会随着高音的变化而发生不同的变化。在唱中、低音区的时候,口腔、胸腔共鸣与真声的成分就会相继增多,反之假声的因素就会减少。声音也就变得越来越结实与饱满。而越是唱高音区时,假声与头腔共鸣的因素也就越多,真声的成分也就越少,声音也会变得非常轻盈与柔和,最终达到声音的整体协调。这就是混声的原理。
李维渤在《发声训练中的四个“R”》一文中,在对混合声区进行探讨时,把胸区用土来形容,把头声区用水来进行比喻,并且进一步把混声唱法比作水泥。也就是头声区与胸区的结合运用就如土与水的混合物水泥一样,他认为胸区与头声区的发声不同,决定了这种嗓音在进行调节歌唱时必然会出现一种静止的状态。为了克服这种静止状态的产生,就必须进行混声唱法的运用。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投稿辅导服务咨询与期刊合作加盟
陆老师联系QQ: 913775405(普刊)
蒋老师联系QQ: 867306987(核心)
刘老师联系QQ: 271374912(核心)
联系电话:18015016272
17327192284
投稿辅导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
期刊推荐
- 《课程教育研究》 旬刊 国家级
- 《网络空间安全》(信息安全与技术)月刊 国
- 《价值工程》旬刊 国家级 科技统计源期刊
- 《高教论坛》 月刊 省级
- 《法制与社会》旬刊 省级
- 《中国教育学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语文建设》 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中国绿色画报》 月刊 国家级
- 《社科纵横》季刊 社科类优秀期刊
- 《求索》月刊 14版北大核心期刊
- 《财会月刊》旬刊 14版北大核心
- 《艺术品鉴》 月刊 省级
- 《中华建设》月刊 国家级 建设类优秀期刊
- 《教学与管理》旬刊 北大核心
- 《当代经济》 旬刊 省级
- 《新课程研究》旬刊 省级 教育类优秀学术期
- 《文教资料》 旬刊 省级
- 《学术界》 月刊 双核心
- 《吉林教育》旬刊 省级 教育类学术期刊
-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继续教育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期刊
- 《财经界(学术版)》半月刊 国家级
- 《电影评介》半月刊 14版北大核心
- 《公路交通科技》 月刊 北大核心
- 《新闻传播》月刊 省级 新闻类优秀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