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库

教育   经济   科技   财会   管理   
医学   法学   文史   工业   建筑   
农学   水利   计算机   更多>>
 首 页    论文大全   论文精品    学术答疑    论文检测    出书咨询    服务流程    诚信通道    关于我们 

北京市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2)

人气指数: 发布时间:2014-01-14 16:48  来源:http://www.zgqkk.com  作者: 白旭晶等
分享到:

 

  我们从北京市18个区(县)中选择了4个区县的6家医疗机构,这6家医疗机构均未设置临终关怀科或室,从业人员对临终关怀的认知态度只有10.8%人熟悉临终关怀的含义;通过专家访谈得知,现在临终关怀的业务开展较为困难,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在北京开展临终关怀的机构不多。

  2.4.2临终关怀标准化问题现在,人们对临终关怀的内容认识不足,什么是临终关怀,对什么样的患者采取临终关怀服务,国内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现在只是采取国外的定义;“临终”关怀中临终较为刺耳,在调查中许多患者因此而不愿参与调查,在香港有的称宁养照料,台湾有称安宁照料、安宁缓和等,如何称谓还没达成共识。

  当前临终关怀的操作内容还是沿用临床诊疗常规,内容基本局限于医疗技术环节。医生在与患者或亲属交流时,技术性内容的交流占了绝大部分,如治疗手段占88.6%,舒缓疗法占73.0%,诊断占66.9%,其他的内容基本被忽略了[2]。提高临终关怀技术性内容以外的质量,标准化的指导文件是不可或缺的,这些文件内容,应包括有关价值观、关注点的识别与归纳;不利信息披露技巧;语言性与非语言性情感支持技巧;如何引导患者理解相关医学信息技巧等内容[3]。

  2.4.3我国临终关怀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社区老龄事业“十一五”规划民政部出台了一些措施,临终关怀国家已认可,但缺乏具体实施的措施。①界定标准很重要:注重老年病诊治这个阶段,目前老年预防保健未成体系,长期照料与临终关怀的分界不明显。康复院、护理院、临终关怀院的入院标准要界定清楚。②政策支持: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医保支持,立法支持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临终关怀医护人员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所以我认为医护人员的职称、待遇、心理问题,特别是待遇应有别于其他医护人员。护理费应该有所提高。③形式问题:国外是综合医院设病床,社区设日间病房和家庭病床。临终关怀病房与普通病房应该有区别,使用单间或双人间。但是单间牵扯费用问题,与个人经济承受能力和个人的具体情况有关。从人道上讲,单间合适。这涉及到一个隐私问题,应该是单间,至少用帘子拉起来。但是用帘子拉不合实际,有了帘子不仅看不到患者,连护工也看不到了。临终关怀病房建筑标准不得低于三级医院标准。总的原则,要比一般的病房条件好一些。往生室的房间设立要人性化,根据国外的做法,人脑死亡后要在房间里放置6~8h,对安抚患者家属的情绪也有较好的作用。应该建立一个患者家属交流室。临终关怀病房要适合患者和家属的需要,最好有社工和律师来帮助解决遗嘱和器官捐赠问题,否则医患纠纷太多。国外是一个床位一个护士,因为临终关怀大部分工作都是护士做的,但这不符合我国国情。

  3讨论

  本次调研的大量资料表明,现在北京临终关怀开展处于初步阶段,亟需政府加大支持。

  3.1建立与改善医疗机构医疗护理的筹资与保障体系

  临终关怀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重视临终关怀,已成为当今社会和人们的普遍要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政府应增加资金投入,建立相应的临终关怀机构。临终关怀作为社会福利的一部分,可从社会福利基金中拨出一部分来,用于建立临终关怀机构[4]。

  3.2提高医疗质量、提升服务水平

  ①加强人才队伍培养临终关怀涉及多学科、多部门,需要一支由经过专业化的教育与训练的临床医生、心理医生、护师、护理员等组成的医疗队伍。培养一支熟悉临终关怀医学,全心全意为临终关怀患者服务的医疗队伍。结合本市医疗机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健全医疗机构执业医师的教育、培训制度。尤其要重点加强心理治疗、沟通技巧和临终关怀方面的知识培训,全面提高从事临终关怀服务的医护人员的业务素质,使他们接受专门的培训,系统学习临终关怀的知识,提高对临终关怀服务意义的认识,掌握从事临终关怀服务所需的技能并接受必要的心理素质训练,以全面提高临终关怀服务的质量,实现医疗机构医师持证上岗,使本市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逐步达到国内领先水平[5]。②加大宣传力度,开展死亡教育充分利用大众媒体进行群众性、普及性死亡教育。通过广播、电视、书刊、报纸等多种形式,多渠道向广大群众宣传生与死的医学、心理、社会、伦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动员全社会参与优死教育。积极创造条件,实施专业性死亡教育[6]。可在医学院校设立相关的专业和课程,率先在医护专业学生中开设死亡教育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同时加强对在职医护人员的死亡教育。医护人员都是直接面对死亡的人,只有首先接受死亡教育,树立科学的死亡观,才能提高处理死亡的能力,更好地履行职责[7]。③志愿者是临终关怀中的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我们北京老年医院有专门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同事,组织北京市各大高校学生和社会工作人员组成志愿者服务队,利用节假日对老年人进行关怀服务,收到了良好效果。④加强医疗机构行业管理确立临终关怀的标准化作业,发展本土化临终关怀服务模式,提高我国临终关怀服务的整体水准。

  3.3利用国家和社会团体多渠道收集资金,鼓励多种形式的投资,积极探索临终关怀服务的新模式,使临终关怀服务能够满足社会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可以探索家庭临终病床的模式,建立为临终患者提供及时、周到、全面家庭服务的系统,使患者在熟悉并有深厚感情的家中走完一生,更好地满足患者的护理需求。

  [参考文献]

  [1]施永兴,罗维.人生终站的陪伴——临终关怀百题[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238.

  [2]王叶熙,康红芹.老年人对死亡的恐惧及其应对[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29(3):57-60.

  [3]许子东.向死而生——基于生命有限性下的死亡教育及其意义研究[J].http://d.g.wanfangdata.com.cn/thesis_Y1726737.aspx

  [4]梁娟娟.在社会工作教育中进行死亡教育的必要性[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2):70-71.

  [5]崔静,周玲君,赵继军.生前预嘱的产生和应用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9):860-861.

  [6]闫喜民,李秀兰,张燕玲.临终关怀与医疗服务模式[J].吉林中医药,2006,26(12):58.

  [7]钟小红,李亚洁,戴萌,等.特需病房的临终关怀服务[J].护理管理杂志,2005,5(5):35.-36.

  [8]罗彩云.社区医院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探索与实践[J].天津护理,2003,11(3):137-138.

 


期刊库(http://www.zgqkk.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合作,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无关。投稿辅导_期刊发表_中国期刊库专业期刊网站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0-1501-6272
微信号咨询:
fabiaoba-com
咨询电话:18015016272 投稿邮箱:zgqkk365#126.com(#换成@)
本站郑重声明:文章只代表作者观点, 并不意味着本站认同。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使用前请核实,风险自负。
部分作品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或相应的机构   若某篇作品侵犯您的权利,请来信告知.版权:周口博闻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Copyright © 2005-2023 . 期刊库 版权所有